推荐语
AI正在重塑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从“人找App”到“AI代理需求”,体验更自然高效。 核心内容: 1. 新型设备让“点开App”退居后台,AI直接理解并执行用户意图 2. AI-native Apps成为超级控制台,跨App自动完成任务链 3. 消费者与组织面临的全新交互范式与商业变革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关键词
端多元化、AI‑native Apps、Agent API、语义调用、能力化重构
过去二十年,我们与数字服务的关系是“人找App”:打开图标、进页面、找按钮、完成任务。AI也更多是“增强工具”,并不了解你是谁。现在,趋势在双线推进:
- 端在外延:新型设备(智能眼镜、车机、语音耳机、家居屏、可穿戴)把理解意图+执行能力搬到人身边,交互直接在“端”发生。
- 交互被代理:AI‑native Apps(如 ChatGPT、元宝、Kimi 等)把分散在多个App里的动作聚合成任务链,由Agent“替你点按”完成整件事。
结果是:App还在,但从前台入口退到后台能力库;而“说意图→得结果”成为新的默认交互。以下 No°1–No°5,把“正在发生的变化—背后驱动力—对消费者与组织的影响”讲清楚。
NO° 01
端多元化
新设备让“点开App”退到后台
正在发生什么
- 智能眼镜、车机、语音耳机、家居屏等新端,能直接听懂/看懂用户意图:一句“把这张发票报销”、一个“看着招牌问路”、一声“帮我改下午两点会”,就地触发识别→检索→执行。
- 用户无需手指穿越多级页面;App以“能力块”形式,被设备AI按需调用(识别、转换、查询、提交等),UI只在必要时短暂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
- 多模态传感(麦克风、摄像头、眼动/手势)让“意图”更易捕捉;
- 低时延连接(UWB/Wi‑Fi)与本地缓存保证执行顺畅;
消费者侧影响
- 低认知负担:在驾驶、走路等场景,不再被屏幕“绑架”;
- 隐私与信任成为新焦点:设备“随时在听/在看”,可解释、可关闭、可本地计算会影响购买与长期使用。
组织侧影响
- 分发位移:首屏位、装机量的重要性下降;能否被设备AI“默认调用”更关键。
- 研发改造:把产品拆解为原子能力(OCR、解析、下单、比价、报销流转等),对外以接口/插件形式注册给端侧AI。
- 渠道新政:从“应用商店上架”转向“设备OS能力目录准入”“端侧AI适配评分”。
NO° 02
AI‑native Apps 成超级控制台
一个入口跨App办成事
正在发生什么
- 在手机等传统端里,AI‑native Apps开始代替用户跨App操作:你用自然语言描述目标+约束(时间、预算、偏好、权限),Agent自动调用浏览器、邮箱、日历、支付、网盘、小程序等,拼成任务图完成闭环。
- 典型动作:订票+报销、合同审批+归档、市场调研+出稿+投放预案……从“你来点”变“我去办”。
为什么会这样
- 移动生态提供了深链/意图调起/小程序/自动填表等可被Agent调用的“桥”;
消费者侧影响
- 体验升级:一次表达,全程代办;历史偏好、账号资产被自动利用,减少重复输入。
- 透明度诉求:用户需要可见的进度与可控的中断/撤销,否则不放心把“整件事”交给AI。
组织侧影响
- 服务聚合被外包:以前靠自家App串起来的流程,被AI‑native入口横向打通,品牌记忆可能被总控台稀释。
- 生态策略:要主动接入主流AI‑native平台(动作市场/插件体系),把关键动作“上架”,争夺默认路径。
- 风控升级:高风险动作(转账、删库、对外发送)需二次确认、审计日志、权限最小化。
NO° 03
Agent API 取代用户点按
人与服务的交互被“代理化”
正在发生什么
- 企业将可执行的动作注册为Agent可调用的“能力契约”:动作名、必要参数、前置校验、权限边界、失败回退、回调格式、可观测指标。
- Agent收到意图后,自动匹配能力、补齐参数、调用执行;用户从点击一串UI,转为批准一次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
- 没有“契约化”能力,Agent只能做“代鼠标”;契约让AI能稳定、可控、可回滚地办事。
- 企业也需要在“被自动化”的同时,把风险、责任、合规写进接口边界。
消费者侧影响
- 操作负担大降,但也需要可解释/可追踪:我授权了什么、做了哪些步骤、哪些可撤销。
- 个性化空间变大:Agent可以记住你的偏好,形成“你的默认动作集”。
组织侧影响
- 产品形态迁移:从“页面+流程图”到“Intent/Action Schema+状态机”。
- 协作新岗位:能力产品经理(Intent PM)、语义运营(维护提示词/任务模版)、Agent渠道拓展。
- 服务SLA重写:以“被调用成功率、一次通过率、延迟、错误可解释率”度量体验与对赌。
NO° 04
从“发页面”到“种语义种子”
可引用性比PV更重要
正在发生什么
- 设备端AI与手机内Agent更偏好引用可检索、可验证、可切片的内容与知识。
- FAQ、价格/条款、流程、案例、说明书被重构为RAG可用的“知识块”;内容附来源、时间戳、版本,便于溯源与更新。
为什么会这样
- 为降低“幻觉/过时”,系统倾向选择带可信标签的内容源;
- 页面PV无法衡量“被AI引用”的价值,语义可用性成为核心。
消费者侧影响
- 更少跳转,更快拿到可信答案;看到“来源/更新时间/责任方”,信任感更强。
- 对“品牌是谁”感知变弱,用户更在意“答案是否靠谱”。
组织侧影响
- 内容资产化:把“写给人眼的页面”转为“喂给AI的知识块”;
- 品牌露出逻辑变化:在被引用场景里,“可被信任”=新的品牌心智;
- 更新运营:知识库需要像应用一样有版本、灰度、回滚、差分更新。
NO° 05
KPI与组织的重排
从“装机量”到“被调度率”
正在发生什么
- 在端多元+代理化世界里,“装机量、首屏位、PV、CTR”等指标边际价值下降,而“被端侧/Agent调用次数、一次成功率、平均完成时长、追问回合数、错误可解释率、引用占比”等指标走向前台。
- 变现模式从“装机/广告位/点击”迁移到“按调用/按成功/按节流”的能力计费与“任务包订阅”。
为什么会这样
- 入口从“图标”迁到“语义路由”,被调用才是新的曝光;
- 任务链自动化后,**过程体验(速度/稳态/纠错)**决定复用率与口碑。
消费者侧影响
- 更看重“是否办成”“是否一次到位”,对品牌的耐心与忠诚重新建立在体验质量上。
组织侧影响
- 目标系统更新:OKR/KPI纳入“被调度率、一致性、可解释性、SLA”;
- 人才盘点:引入能力工程、语义运营、信任与合规相关岗位;
- 财务口径:从“投流-转化”转向“能力供给-调用收益”的服务化记账。
管理者行动指南
把“页面思维”换成“能力思维”
一、能力化(Capability‑first)
- 拆解高频流程为原子能力:识别、解析、匹配、下单、支付、归档、通知……
- 对外暴露Agent可调用接口(Action/参数/校验/权限/回滚/回调),并维护公司级Intent/Action目录。
- 同步适配主流端侧OS能力目录与AI‑native动作/插件市场,争取成为默认路径。
二、语义化(Semantic‑ready)
- 建“可被RAG检索”的知识库:FAQ、条款、价格、SOP、案例用可切片结构表达,附来源/版本/时间戳。
- 为典型任务提供任务卡/Prompt模板(目标+约束+边界),降低Agent拼装难度。
- 输出可解释:对失败/不确定给出原因、重试、替代路径。
三、运营化(Operate for invocation)
- KPI切换到“被调度率、一致性、一次成功率、追问回合数、平均完成时长、错误可解释率、引用占比”。
- 引入安全与审计机制:高风险动作二次确认、多因子、最小授权、全链路留痕。
- 建立语义运营与能力产品岗位,持续优化意图识别、参数补全、错误分流与知识更新。
四、生态化(Play the ecosystem)
- 与设备厂/OS/大模型平台共建任务模板,优先打通高频场景(出差、报销、签约、售后、复购)。
- 参与行业“可引用性”标准与合规标签共建,把“被信任”做成品牌资产。
- 运行“双轨试点”:端侧调用与手机Agent调用同步跑,周评估、月迭代,形成组织肌肉记忆。
结语
两条主线
一次底层换代
线一:端在外延——新设备把“意图理解+执行”搬到身边,App退为能力库;
线二:中台代理化——AI‑native Apps把分散能力编排成任务,Agent替你点击。
对企业来说,真正的升级不在“再做一个App”,而在把服务变成随时可被端与Agent调度的“能力集合”;
对品牌来说,真正的心智不在“首屏曝光”,而在被系统信任并优先引用。
谁先完成从“页面思维”到“能力思维”的切换,谁就先握住下一代入口与增长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