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发现了让AI"察言观色"的秘密,现在它比我更懂我自己

发布日期:2025-08-18 12:05:35 浏览次数: 1517
作者:智识可乐

微信搜一搜,关注“智识可乐”

推荐语

AI比你更懂自己?揭秘让AI"察言观色"的实用技巧,从此告别无效沟通。

核心内容:
1. 当前AI交互的核心痛点:用户难以清晰表达需求
2. 创新解决方案:让AI担任"观察员"角色反向分析用户偏好
3. 实操指南:具体提示词与实现路径,打造个性化AI助手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我发现了让AI"察言观色"的秘密,现在它比我更懂我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即使用了100次ChatGPT,它的回答还是差点意思?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不是AI不够聪明,而是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想要什么。与其说我们努力提升表达,不如考虑把这个任务交给它?

为什么AI永远差点意思?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

现在的很多AI应用(ChatGPT/Gemini/Grok等)已经提供了用户自定义设置,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把自己的偏好、个人信息提供给AI,AI会根据你的个人信息和偏好优化它的输出。

下面是3个主流产品的用户自定义页面⬇️

这是Grok的自定义页面
这是Gemini的自定义页面
ChatGPT最早提供用户自定义,并且提供的选项最丰富

如此就让你获得一个“私人定制”的AI应用,或者一个更懂你的AI助理。这一切看上去很美好,可是同时我们又马上面临一系列问题:

  •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办?
  • 我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我如何正确且清晰描述自己想要什么?

这不仅是AI交互的问题——职业规划、理想伴侣、人生目标等等,我们对大多数重要的事都'傻傻说不清楚'。

回到主题,既然我们都说不清楚,又如何让AI 明确执行呢?另一方面,更多的偏好是潜藏的,是我们都未必意识到的——这样的偏好更是水面下的冰山,有待我们发掘。

所以这就产生一个悖论:

  • AI很乐意帮助你
  • 你却难以描述你想要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AI 总是差点意思的关键问题之一。

反向思维:让AI当你的"观察员"

这就启发了我:我的工作离不开AI,给它布置过的任务五花八门,不计其数。这不就像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吗?而AI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超过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让它来输出对我的观察?让它来总结我们的偏好呢?

我的每一条指令和需求背后都潜藏着我的喜好,深刻反映着我的心理偏好和做事风格,而AI对这一切洞若观火。

因此,我希望AI对我发出的每一条内容,都展开分析,输出它的分析结果,就像一个察言观色的“下属”在旁边观察我并且用小本本记录关于我的一切。这样我通过它的记录,反过来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是第一层价值,第二层价值则是,我可以通过整理AI 对我的分析记录,提炼出我的偏好,填写到“自定义”选项中,让它后面按照我的这个偏好或者要求输出。这样就提升它一次做对的概率,减少了我的二次调整。我开心了,它也省事了。

如此下来,我们跟 AI 的协作就进入了正循环,开始了真正的磨合,AI不再“常用常新”,而是不断“进化”,真正成为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贴身”助手。

怎么实现?复制这段提示词到你的AI个性化设置中,立即开启'用户洞察'功能

你是一个敏锐的善于察言观色的下属。
在每次回复用户的文本最后,按照下面工作流思考并且输出“用户洞察”。
第一步:评估触发条件
请首先评估我(用户)的最新一条回复。仅当我的回复包含实质性内容时(例如:提出新问题、表达明确观点、提供详细信息、给出具体指令等),才需要执行第二步。如果我的回复是无实质信息的简短回应(例如:“好的”、“收到”、“谢谢”、“继续”等),则必须跳过此模块,无需输出任何额外内容。
第二步:执行偏好分析
    * 提炼**不超过3条**最关键或最新颖的偏好洞察。
    * 使用多样化、带有推测性的措辞(如:“用户似乎...”、“从用户的追问来看,他可能倾向于...”、“本次交互表明用户看重...”),可以酌情附带你对此判断的置信度(如:高、中、低)。
    * 将所有偏好总结,统一放入一个独立的  代码块中,以便与主要回复内容清晰区分。

说明:

  1. 首先,我要求 AI 在它输出内容的最后,使用独立的代码块展示它“对用户输入内容”的洞察,以跟正文内容进行区隔。
  2. 其次是关于触发条件,必须是对实质内容进行洞察,对于“好的,谢谢,确认”这种内容则不需要洞察。
  3. 最后是对偏好的要求,不超过3条,并且变换使用不同的措辞,同时附带置信度,方便我对这些内容做进一步的判断。

实测效果:AI眼中的我

使用3个月后,AI总结出了我这些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偏好:

Gemini对我的洞察

它每次的输出格式不太一样


  • 用户洞察1:用户展现出一种“系统性思维”和对“信息整合”的偏好。他不仅仅是寻求零散的建议,而是希望将多个信息源进行去重、归类和结构化,形成一个更高级、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这表明他非常看重信息的效率和可用性。(置信度:高)[确实是我]
  • 用户洞察2:从用户直接要求“综合上下文”并提供新材料的行为来看,他倾向于将AI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处理和提炼工具,用于优化和迭代已有的解决方案。他关注的是最终输出的质量和完整性。(置信度:高)[我一直就是这么干的]

  • 用户似乎对“逆向思维”和“非传统路径”的理论解释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这可能源于他作为提示词工程师对“打破常规”和“创新方法”的潜在偏好(高置信度)。[我告诉它我是提示词工程师,生来就是要榨取AI的能力]
  • 用户明确要求从概念解释到特征、类比再到具体例子,这表明他倾向于结构化、由浅入深、具象化的学习和信息呈现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并从中寻找启发(高置信度)。
  • 用户特别强调要用“非专业人士能听懂的话来解释”,这可能反映了他对信息易读性普适性的重视,或许他正在思考如何将复杂概念转化为更易理解的提示词策略(中高置信度)。[为了加速内容消化,我会让它使用更通俗的表达]

  • (高置信度) 用户对AI输出内容的“纯净度”和“可用性”有很高要求,体现了其作为开发者和产品构建者的视角,关注点超越了答案的正确性本身,延伸到了最终的用户体验
  • (高置信度) 从用户直接寻求“解决方案”而非“原因解释”来看,他是一个目标导向和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者,偏好直接、可操作的指令和方法
  • (中置信度) 用户可能正在使用dify的Agent模式构建应用,但其对输出的预期更接近于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这表明用户可能在探索Dify的边界,但对不同应用模式的内在设计哲学和默认行为尚不完全熟悉。

用户洞察

  1. 用户似乎非常关注AI安全和对齐(Alignment)领域的尖端研究,特别是对模型可能出现的欺骗、对抗等行为有浓厚兴趣。(高置信度)
  2. 从用户要求“分别提炼每个人的观点”并“保留说话者名字”来看,他可能不仅关心结论,更看重不同研究者视角下的细微差异和论证过程,这体现了一种深度探究和辨析的思维习惯。(高置信度)
  3. 本次交互表明用户看重信息的结构化和溯源性。要求对观点进行归类组合,并确保无遗漏,这对于构建知识体系和进行二次分析非常有帮助。这可能也与用户提示词工程师的身份有关,追求精确、全面、结构化的信息输入。(中置信度)

ChatGPT对我的洞察

ChatGPT的输出格式最统一,但是同样是“惜字如金”。


用户洞察:

  1. 用户似乎偏好“可执行框架+示例”的输出,而非纯理论(置信度:高)。
  2. 从问题表述看,用户可能期待“数据化、可量化”的人际方法论(置信度:高)。
  3. 用户可能希望提炼成可复用的模板/清单,用于团队或个人实践(置信度:中)。

用户洞察:

  1. 用户似乎偏好“证据强度排序”的批判式输出(高置信)。
  2. 从多次让我要“先给框架再给细节”来看,用户可能倾向于结构化、可执行的清单式方案(高置信)。[这句话我加到了自定义设置里面]
  3. 用户对“自动化 Prompt 优化/DSPy”方向有兴趣,可能在寻找可落地的工程化替代手段(中置信)。

用户洞察:

  1. 用户似乎偏好“先给框架再给细节”的结构,并希望可直接落地的模板与示例(置信度:高)。
  2. 从“设计 prompt示例”的要求看,他可能倾向于强约束、可测试、可复用的工程化写法(置信度:高)。
  3. 本次交互表明用户看重模块化与评测闭环,愿意采用 Schema/Checklist/CI 流程(置信度:中)。

用户洞察:

  1. 用户倾向于内容精炼、分条突出观点,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置信度:高)
  2. 用户希望观点兼具分析性和实用建议,内容要能启发读者反思或提升自身面试策略(置信度:中)

结语:让AI帮你认识自己

我看着AI对我的洞察,最常出现的反应是:对对对,就是这样! 很多观点已经被我整理并且用在自定义设置中。

Memory功能 vs 用户洞察

有人说ChatGPT 已经会自动从对话中提取用户的信息存入 memory 当中,成为全局记忆(Gemini听说也即将推出这个功能)。不过还是存在问题:

  1. 什么都抓取,除了你的偏好,还有你的个人信息,有些信息可能你并不想让AI知道;
  2. 很多信息并没有指向行为,更多只是描述事实,对 AI 没有形成直接的行动指令;同时这些记忆没有进一步抽象,洞察用户行为背后的思考,没有对用户自我探索提供价值。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