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企业如何安全高效地将AI能力整合到现有系统?本文揭秘架构师必备的3大工程挑战与9种实用设计模式。 核心内容: 1. 基础AI服务集成的脆弱性分析 2. 提升可用性的三大关键模式(断路器/重试/降级) 3. 性能优化与安全防护的实用设计策略
01
从基础版本开始
class BasicProductRecommendationService:
#...省略...
async def get_recommendations(self, user_id: str, product_context: Dict) -> List[str]:
"""获取商品推荐 - 基础版本"""
payload = {'user_id': user_id, 'context': product_context}
headers = {...}
async with aiohttp.ClientSession() as session:
async with session.post(
f"{self.ai_service_url}/recommendations",
json=payload,
headers=headers,
timeout=5.0
) as response:
response.raise_for_status()
data = await response.json()
return data.get('product_ids', [])
如何确保引入AI服务后的业务连续性、响应性能和安全性?
特别说明:
探讨的是程序设计的微观模式;而非“容灾”等宏观架构策略
探讨的是集成AI服务的策略;而非如何设计AI服务本身
每一个策略都有适应的特定环境;但并非唯一的、必须的模式
02
【为什么重要】
生产系统要求7x24小时不间断服务,但生成式AI的基础 — LLM的输出具备天然的不确定性,如果你的AI服务高度依赖LLM(比如某个结构化输出),那么就会引入潜在的故障因素:输出超时、格式不遵循指令、配额耗尽、速率限制等。如果没有容错机制,用户将直接感受到故障冲击。可用性设计模式是为了尽量确保:
即使AI部分出错也能确保核心业务不中断。
【模式:断路器】
这种模式类似于电路中的“保险丝”。简单说就是:
当AI服务故障时,系统会"跳闸",过段时间再尝试恢复。
由于暂时阻止了对故障服务的调用,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级联故障。优势是快速失败,并可以自动恢复;适合作为第三方API(比如LLM)不稳定时的一种保护机制。
断路器一般设计有三种状态:
CLOSED状态:正常工作,请求正常传递
OPEN状态:故障状态,直接拒绝请求,快速失败
HALF_OPEN状态:探测状态,尝试少量请求检测服务恢复
断路器模式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初始状态为CLOSED,正常转发请求(比如调用AI的API)
监控失败次数,达到阈值时转为OPEN状态
OPEN状态下直接拒绝请求或降级处理,设置恢复超时
超时后转为HALF_OPEN,允许少量探测请求
探测成功则转回CLOSED,失败则回到OPEN
用下面的状态迁移图来表示这种模式:
重试是处理临时性故障的常见策略。简单说就是:
当AI服务故障时,尝试再来几次(等待时间由算法决定)。
这种模式显然很适合一些临时性的负载过大(比如模型限流、消息队列拥挤)、连接中断(比如网络波动、数据库连接断开、临时重启)等场景。
重试策略尽管听上去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注意两点:
指数退避:让每次重试的间隔做指数翻倍(0.2s -> 0.4s -> 0.8s)
随机抖动:在退避时间基础上再增加随机值,避免同时重试
设置最大重试次数:避免无限重试
设置最大退避时间:避免退避时间过长
第一次API调用失败,立即重试
第二次失败,等待 base_delay * 2^1 + 随机抖动时间
第三次失败,等待 base_delay * 2^2 + 随机抖动时间
达到最大重试次数,抛出最后一次异常或者降级处理
这里的base_delay是一个基础等待时间,比如200ms。流程图如下:
在某些场景中,当服务发生故障时可以进行“降级”(兜底)处理。简单说就是:
当标准的AI服务不可用时,自动回退到“备胎”方案。
通过这种平滑甚至无体验的切换,最大限度的确保业务连续性。适合能够容忍一定的服务降级,但要求有极高的业务连续性的场景。注意,回退不是失败,而是一种优雅“兜底"的手段。在设计回退方案时,可以按优先级设计多层方案。比如:
返回缓存的历史成功结果(如AI上次推荐的产品)
切换到备用的依赖服务(如切换不同的LLM)
从AI驱动切换到简单的规则驱动模式
其基本的工作流程为:
优先调用标准的AI API服务
如果失败,则按优先级尝试各级回退方案
回退过程中记录回退事件和原因,用于观测监控
主服务恢复后会自动切回正常服务
流程示意如下:
03
【为什么重要】
目前依赖于LLM的AI服务(从简单的大模型API到工作流的Agent),往往存在较高的延迟。一次复杂的AI请求可能需要数百毫秒到几秒钟,这对一些实时交互的应用来说是巨大的延迟。另外,AI服务还需要考虑到大模型的调用配额或成本,频繁重复调用既耗时又烧钱。如果不加优化,AI功能可能成为系统性能瓶颈,无法满足企业级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要求。
【模式:异步策略】
如果你的企业应用经常需要等待LLM的输出结束、某个Agent的完成、某个MCP工具的调用等(特别是I/O密集型),但都采用同步调用,就会导致响应性能下降,且浪费资源(很多时候在“干等”)。而异步模式就是:
让多个AI任务非阻塞的同时运行,随后再来取任务的结果。
异步模式在设计上通常是借助任务队列和请求ID机制,将耗时的AI调用从主线程中分离,实现非阻塞处理:提交请求后立即获得请求ID,AI处理在后台异步进行,客户端随后可以通过请求ID轮询结果。这种模式避免了长时间等待,同时允许并发处理多个AI请求,显著提升系统吞吐量。
异步模式的常见工作流程为:
异步执行:后台协程开始处理AI调用,主线程继续处理其他请求
MCP实战|从0到1构建异步 DeepResearch 工具,支持进度推送与超时控制
【模式:缓存策略】
缓存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无处不在的一种策略。具体到AI应用中,缓存可以更具体的体现到LLM输出缓存、Agent结果缓存、工具调用缓存(如MCP调用)等。简单的说,缓存策略就是:
空间换时间,存储已计算或获取过的结果,以便后续快速复用。
通过存储和复用任务结果来避免重复的、昂贵的AI计算,可以显著提升响应速度和系统吞吐量,并降低资源消耗。
尽管缓存对性能的提升显而易见;但在使用时你仍然需要精心考虑和设计,特别是:哪些调用或结果可以缓存,可以缓存多长时间。比如,你可以分成三类:
可以长期缓存的调用:相同输入下的结果长期不变(幂等)的调用。比如向AI应用发起的一个知识库提问、AI数据分析等。
可以短期缓存的调用:相同输入下的结果短期内可以重用,但长期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个整理新闻的AI智能体的返回。
不适合缓存的调用:相同输入会导致某些状态不断变化,比如一个操作型的智能体;或者结果不适合重用,比如让AI生成创意。
相应的,你需要设计一个缓存“过期”时间和机制来配合这些策略。
04
AI请求进入输入安全守卫 → 校验合法性(格式、敏感信息等)
AI返回结果 → 经过输出安全守卫(内容审核、合规检测)
最终结果再送往客户端或企业业务系统
全链路记录日志 → 用于定期审计与异常检测
OpenAI Agent SDK的Guardrails介绍参考:
理解这10个核心概念,你就学完了OpenAI最新的开源Agents SDK
【模式:安全沙箱】
当我们把基于AI的自动化在企业中引入时,一个直观的担忧来自:这些有一定自主能力的AI会不会给环境造成破坏?比如错误的删除了重要文件与数据?沙箱模式通过创建隔离的AI执行环境,确保危险操作不会影响宿主系统。或者简单的说:
把AI服务关在一个安全、隔离的”沙盒“里运行。
在企业AI服务中,主要应用于两个场景:
一是AI在执行代码、文件管理等主动操作时的环境隔离,防止对本地系统造成破坏或多个AI相互影响。比如当你的Agent或者MCP Server通过网络提供共享AI服务时,由于客户端行为的不可预知以及AI的不确定性,用沙箱来隔离风险至关重要
二是将调用外部AI服务时的网络和数据隔离,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
一些关键的做法包括: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用与创建不同的隔离环境
在隔离的环境中运行危险操作,比如执行生成的Python代码
监控与限制沙箱的资源使用与行为
及时销毁沙箱,防止资源泄漏
比如设计虚拟机、容器(docker)甚至进程几个不同的隔离级别:
05
我们对上面的模式做简单总结:
当AI进入企业级场景,真正的考验不仅是LLM或Agent能否更准确的完成任务,更在于如何通过工程化手段构建可靠、可用且安全的高性能服务,而不是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高可用性、性能优化与安全性等,都是AI能否在企业真正落地的关键。架构师与开发者唯有把握并灵活运用这些设计模式,才能让AI应用从“能用”走向“好用”,最终成为企业“离不开”的核心能力。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21
2025-06-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6-12
2025-06-19
2025-06-13
2025-06-15
2025-07-29
2025-08-19
2025-09-08
2025-09-07
2025-09-06
2025-09-03
2025-09-03
2025-09-03
2025-09-03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