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周鸿祎对AI的8个判断

发布日期:2025-09-29 21:42:50 浏览次数: 1509
作者:混沌学园

微信搜一搜,关注“混沌学园”

推荐语

360创始人周鸿祎犀利剖析AI未来:从工具本质到人机融合,8个颠覆性判断为创业者指路。

核心内容:
1. AI本质是工具系统而非神迹,进化速度受多重因素制约
2. 垂直领域智能体比通用AI更现实,解决痛点才能创造价值
3. 人机融合趋势与AI商业模式的生存法则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近日做客罗永浩的播客节目,进行了一场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深度对谈。在这场坦诚的交流中,周鸿祎从AI技术的本质、产业落地到人机融合,给出了诸多犀利判断,特别是AI创业者们看完一定会很有启发。


笔者从中整理了8个观点,分享给大家,有一定修改。


整理/一只呀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AI不是神迹,是工具


在周鸿祎看来,AI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迹”,而是可逐步构建、必须与具体业务结合的工具系统。


“越做大模型,就越发现它与人脑的模型很相似。很多人总以为它只是一种算法,但其实它是一种机制。就像人脑并没有一个特殊的计算部件,它只是由非常普通的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当神经元数量足够多时,就形成了能够处理任何通用问题的智能装备。”


关于AI进化速度,他指出:“AGI的发展没有想象中快。就像人脑的进化也不可能特别快。人类能进化成今天这样强大的物种,不完全依赖大脑的进化,还靠知识传承,第二是靠慢思考能力(推理过程),第三是工具,第四是合作。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同理,大模型进化成智能体也不会很快。”



通用智能体不现实,垂直才是出路


周鸿祎对“通用智能体”持审慎态度,他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最终可能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就像地球上出现了一位先知、一个万能的神。”但他认为这并不现实。


在他看来,真正的机会在于垂直领域。“现在国内的AI创业公司,可能还得往更垂直的方向走,甚至垂直到别人都不相信这个赛道能成。但只要能做下来,解决了特定领域的痛点,还能保证交付稳定,就有机会。”


“智能体要比软件更有用。软件之所以难收费,一个重要原因是软件是给人用的,好不好用还得看使用者的能力。但智能体不一样,它能同时替代人和软件,只要让中小企业真切感受到,用了之后能省人力、能实实在在干活,它们是愿意付费的。”



“打不过就加入”:人机融合是必然


周鸿祎提出了一个大胆观点:既然人类逃不脱与机器共存、甚至竞争的宿命,那不如“打不过就加入”。


“人类应该想办法通过纳米机器人这类技术,主动把自己改造成半人半机械的形态,主动融入与机器共生的未来。这些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血管,把人类改造成半人半机械的形态。比如,它们可以替代人体的白细胞,甚至取代T4细胞,这样就能杀灭一切难以清除的细菌,让人的身体变得更强健。”


不过他也警告:“纳米机器人一旦失控,由于数量极其庞大,可能会在瞬间对人类造成致命威胁,甚至‘吞噬’人体。”



收费模式是AI生存的唯一出路


针对国内AI公司被迫出海的现象,周鸿祎直言不讳:“不收费的模式根本走不下去。”


“当年免费模式能行得通,是因为软件的研发成本是固定的,用的人越多,边际成本就越接近零。可现在AI行业不一样,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AI的token成本很高;第二,虽然随着AI能力提升,token单价可能会变便宜,但大家对token的消耗量会越来越大。”


他以智能体级别举例:“L1级智能体就是普通的聊天机器人,一天大概能聊1万字;L3级智能体,制作一个90秒的视频,大概要消耗几十万到100万token,是L1级的100倍左右;如果用L4级智能体,制作一个10分钟的视频,token消耗大概会到1000万,是L1级的1000倍。”


“不管token单价怎么降,人类要用AI解决复杂问题,总的token成本肯定是越来越高的。这种情况下,不收费的模式根本走不下去。”



中小厂不做通用大模型是明智之举


针对“360没有做基座模型”的质疑,周鸿祎回应:“360并非没有做基座模型,只是没有做那种大参数的通用大模型,因为这类模型的投入实在太大了。”


“做通用大模型,至少得100亿美金起步,国外那几家巨头过去几年已经投了差不多4000亿美金,我们这边显然没那个财力去跟投通用大模型。”


他强调差异化路径的重要性:“做智能体绝不是有一个DeepSeek的蒸馏版或者满血版就够了。需要有推理模型、编程模型、意图猜测模型、路由模型等一系列专业模型,就像人类大脑的不同皮层各司其职一样。”



AI普及的最大障碍是文化习惯


周鸿祎指出,当前AI普及的真正瓶颈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使用习惯、文化认知与商业模式的滞后。


“他身边35岁以上的同事里,如饥似渴学AI、如醉如痴琢磨AI的人,比例并没有想象中高。这其中一方面是习惯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用户的实际使用门槛。”


“比如提示词,就是用户用AI的最大障碍,很多人根本不会写。而且不少人在工作中跟人交流时,本来就说不清楚问题,可就算这样,在公司里也能混下去,毕竟跟人沟通时,对方会反复追问。但AI不一样,你给的提示词差,它就只会糊弄你。”


他批评当前的AI产品设计:“现在的AI产品还是太技术化了,没真正贴近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中国用户从小在表达能力上就比较弱,大家喜欢做选择题,再不济也是填空题,很少做问答题。可现在很多AI界面,看着简单,本质上却是‘问答题’。”



AI可能帮人类突破能源困境


周鸿祎认为,人类目前最致命的问题其实是能源问题。“算力的尽头就是能源,要是地球上的碳基能源耗尽,人类文明基本就难以再前进了。”


“人类要能源自由,只有实现核聚变。可核聚变该怎么实现呢?他说单靠人类的智力可能不够,需要AI的帮助。现在国内对‘AI for科学’(AI助力科学研究)关注不多,但这才是AI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从宿命的角度看,人类发明AI,它的第一要务是帮人类实现科技突破。”



人类尚未为AI社会做好准备


谈到AI对就业的冲击,周鸿祎表示担忧:“这和当年马车夫失业后能转行开出租车不一样,人类的文明和社会伦理,真的为这种变化做好准备了吗?”


“比如奥特曼投资了一家做链上资产的公司,想给每个人发平均工资,但美国铁锈带的那些工人,就算能领到失业救济金,没了工作也就没了尊严,心态会失衡,进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他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现在光靠搞AI的理工男还不够,更需要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甚至从人文角度出发的研究者来思考:当人工智能大幅提升生产力,人类都开始‘剥削机器的剩余价值’时,人类到底有没有为这样的未来做好准备。”





如果你不想错过AI时代的红利;


如果你正在寻找AI落地的系统方案;

如果你渴望与2000多位AI先行者学习;

那么,这场大课,你绝对不要错过!


混沌2025AI应用成果大课(含大展)将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江苏无锡飞马水城举办,届时,全国2000多位AI创新者与AI领域的著名企业家、投资人、AI创新专家将参与其中。



扫码报名👇


图片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