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与Cursor结对编程,掌握这个方法效率起飞!

发布日期:2025-09-29 08:52:02 浏览次数: 1537
作者:腾讯云开发者

微信搜一搜,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推荐语

AI结对编程实战指南:从工具升级到方法论沉淀,解锁开发提效新范式。

核心内容:
1. AI结对编程在业务开发全流程中的PDCA实践框架
2. 生产交付/快速验证/实验探索三类场景的人机协作模式
3. 提示词工程与上下文管理的具体落地方案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目录


前言

与 AI 协同的方式

不同场景下的AI实践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个人观点

7 结语




本文系统介绍了AI结对编程在业务开发全流程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经验,核心围绕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方法论展开。作者结合自身从传统开发工具向AI集成环境(Cursor)的转型经历,深入分析了生产交付、快速验证、实验探索三类开发场景中的人机协作模式,并提供了提示词工程、上下文管理、规则沉淀等具体实践方案。文章最后展望了AI驱动下业务开发范式的演进方向。





01



前言


从2022年 ChatGPT 普及“自然语言编程”开始,AI 已经深度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根据GitHub 2023年报告,使用Copilot的开发者编码速度提升55%

微软研究数据表面:AI辅助开发的代码bug率降低约40%

Stack Overflow 2024调查,88%的开发者表示AI工具提升了工作体验


对一个软件开发者而言,“会用 AI” 已经从锦上添花变成了基本功,从需求分析 → 方案设计 → 编码实现 → 测试验证 → 灰度发布 → 上线运营,每个环节都可以用 AI 来显著提效。


作为一名业务开发人员,我自己主力 IDE 这两年也经历了从:Vim → Vim+工蜂Copilot → Cursor 的升级过程。在开发过程中,AI 也逐渐从一个提供 Tab 魔法的 Copilot 角色,转为一个更智能的 结对编程 角色。


Anthropic 最新的一篇报告(https://www.anthropic.com/research/anthropic-economic-index-september-2025-report) 也给出了 Claude 的使用模式数据:自动化、指令式的模式占比在显著增多。





02



与 AI 协同的方式


既然是结对编程,可以把 AI IDE 看成一个合作伙伴:它知识渊博(训练内化的各类通用知识)、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效率惊人,但同时确定性不太好(概率本质,幻觉)。


但我们大多数需求中追求的是确定性的交付结果,所以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让 AI 扬长避短,在提效的同时,尽力保证结果稳定。


个人实践下来,发现 PDCA 是个挺有效的方法:


戴明的 PDCA(也称“戴明环”)是持续改进的闭环方法。

定义:PDCA = Plan(计划)- Do(执行)- Check(检查)- Act(处理/标准化),循环往复实现持续改进。

目的:以数据驱动、低风险的小规模试验验证改进行动,沉淀为标准,再进入下一轮升级。



在需求交付中,把目标拆到尽可能小的确定的独立任务,明确达成路径,再基于每个小任务和 AI 结对编程,如此循环,将 AI 的黑魔法变成稳定可靠的生产力。

  • Plan 是单次循环中最重要的一步,类似 CoT,但是是人来主导和规划,AI 辅助,以保证达成目标路径的确定性。

  • 在每个循环中,通过 D-C 循环来确保符合预期

  • Act 是长期改善的关键:

    • 从本次需求视角看,可以对不符合预期的结果调整指令、计划、上下文。

    • 从全局视角看,可以识别和沉淀规则,分析模式抽象组件(例如:由专用Agent承载),持续改善开发环境。




03



不同场景下的AI实践


如果把我们日常开发的项目,按照复杂度和质量要求,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



下面针对三种场景分别分享一些实践 PDCA 的要点。


   3.1 场景:生产交付


场景特点:生产级代码,需要高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 作为业务开发团队,我们绝大部分场景都是这一类。

  • 典型例子:一个新的产品特性迭代,重构一段“屎山”历史代码。


协作模式:人主导设计方案,AI辅助代码实现和质量检查。


   3.1.1 Plan:理解现状、计划方案


让 AI 理解上下文:

  • 给 AI 提供现有的业务和系统元数据:领域知识、业务建模、领域建模、系统架构、物理模型等。

  • 为 AI 指定需要阅读的代码范围,因为上下文窗口限制,代码范围越小越好。


TIPS:结构化的元数据,对 AI 友好

TIPS:小仓模式,对 AI 友好


让 AI 理解任务目标:

  • 阅读需求,理解业务规则和约束条件。

  • 费曼学习法之 AI 上下文养成:让 AI 总结目标并结构化描述,人工确认。


TIPS:使用 TAPD MCP,可以提高 AI 阅读理解需求的交互效率

TIPS:Cursor 支持多模态,涉及界面的需求,可以直接提供截图,效率更高


让 AI 辅助制定计划:


  • 生产交付的场景,需要开发人员提前做好概要设计(哪怕是在脑海中)

  • 让 AI 辅助详细设计,评估代码修改的细节,基于过往的最佳实践做查漏补缺,并记录到文档

  • 让 AI 制定测试计划,便于 TDD 做检查

    • 新需求:设计测试剧本,并拆解可测试性(可注入依赖、领域)、写自动化测试脚本等若干任务

    • 重构需求:评估是否已经存在自动化回归测试脚本,如缺少也要拆解任务

    • 拆解出来的测试任务,可以实施新的 PDCA 循环


TIPS:开启 CoT,并让 AI 结构化输出(如 Mermaid 格式的序列图),可以显著提高效率


   3.1.2 Do:按计划执行案


  • 明确的待修改代码:通过指令式的 Prompt,让 AI 执行编码。

  • 如果现状代码比较复杂(常见“屎山”祖传代码),需要人来主导编码,AI 辅助补全。


TIPS:不要使用 Auto 自动模式,确保每处代码都经过人工检查


Cursor有个很贴心的功能,做完的计划会以 To-dos 的形式列出来,方便对照执行:



   3.1.3 Check:严格检查


  • 每轮代码修改,都可以让 AI 再做一次 CR,检查:代码规范、以及否存在可能的遗漏之处。

  • 通过已就绪的自动化测试,验证每一轮的改动是否符合预期。

  • 每个小任务完成,达成阶段性目标,及时提交 Git Commit。


TIPS:TDD 原生适配 D-C 循环

TIPS:如果测试或者质量红线不通过,可以直接截图让 Cursor 修改,快速循环

TIPS:在 Cursor 中可以直接 @git 来总结 commit 内容


   3.1.4 Act:持续改善


  • 对 Check 到的问题做归因:

    • 如果是共性约束,例如:代码规范、组件偏好等,可以加到如 Cursor Rules 规则集中。

    • 如果是元数据质量的问题(如领域知识不足,导致 AI 无法准确分析思考),需要补充完善元数据

  • 对本轮任务做复盘:

    • 不做这个任务行不行?是否可模式化、抽象组件(Agent承载)的可行性。


TIPS:在 Cursor 中,可以使用 .cursorrules 文件管理规则,并且纳入版本管理,团队知识共享


   3.2 场景:快速验证


场景特点:功能优先,同时兼顾一定代码质量(留一条“做大做强”的路子),但避免过度工程化。

  • 典型场景:不确定的产品原型穿刺、搭建个人效率工具


协作模式:人和 AI 系统开发,快速迭代验证。 D-C 循环要快。


   3.2.1 Plan:拆 MVP


聚焦核心产品假设,拆解 MVP,再基于 MVP 进一步拆解任务。


TIPS:采用 精益 思维模式,可以帮我们更准确的拆解 MVP。推荐阅读:《持续交付2.0》第六章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c9c321c07293508bc9c79df


   3.2.2 Check:收集反馈


在小任务的粒度,自己体验是否能跑通,体验是否顺畅。

在MVP的粒度,找产品经理或典型客户体验,收集反馈结果。


   3.2.3 Act:产品迭代


基于反馈调整方案或者产品方向,并沉淀可复用的能力,为下轮迭代做准备。


   3.3 场景:实验探索


场景特点:能跑就行,只要结果。

  • 典型场景:数据探索,技术方案调研等。总之就是试试看,看能不能试出个结果。


协作模式:

  • 人负责创意,让 AI 做开发主力,人工检查结果。


TIPS:在这个场景下,AI 占据了大部分的的工作时间,开发者的心智负担显著降低,所以往往可以在处理工作的间隙 并行 开展。


   3.3.1 Plan:明确目标


这个场景下只要结果,因此 Plan 是最重要的事:

  • 将上下文背景和目标清晰的传递给 AI

  • 方案思路要发散有创意,可以让 AI 辅助提供各类思路,充分应用 AI 的知识广度。


   3.3.2 Do:快速执行


组织好提示词,快速执行,重点关注结果有效性。


TIPS:在 Cursor 中可以将安全的命令加到 allow list,可以兼顾 agent 模式的效率和安全性。




04



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结对编程是人和 AI 的沟通,就”沟通“本身而言,很大部分开发人员其实就不太擅长,信息在 【想表达】-> 【实际表达】->【LLM获取并理解】每个环节中都存在衰减。


提示词工程的本质就是 好好说话,换位思考,让大模型能理解我们的目的。


可以通过套路化的结构化表达,帮助我们组织提示词:


  • 套路的结构化:角色、背景、目标、要求、样例(参考样板代码)

  • 把共性的 角色、背景知识、要求写到规则中,如:技术栈要求、代码规范、代码仓库规范、领域知识等等,让提示词尽量 简洁、准确

  • 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写,也可以先让 AI 生成一版(例如:https://promptpilot.volcengine.com/home


Prompt 很有效,但个人建议不必过分追求,随着大模型的推理能力的快速进化,提示词的”技巧性“会被逐渐抹平,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上下文背景+目标“的核心诉求。




05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上下文工程仍然是为了解决和 AI 沟通的问题,比 Prompt Engineering 的范畴更大。


什么是Context(上下文):LLM生成回答之前所看到的一切信息,包括系统提示词、用户输入的问题、当前对话的历史消息、系统对你的历史记忆、工具返回的信息等。

当上下文token 增长到一定长度时,分散了注意力,大模型推理的准确率大幅下降。


早期的 AI Host 对上下文窗口支持有限,需要想各种技巧来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不过现在日子真的已经好起来了:


  • 大部分的 AI IDE 支持对历史对话做摘要和压缩,多轮对话后,上下文中真正丢失的信息有限

  • 背景知识的 RAG 基建逐步完善,帮助大模型扩展知识体系

  • AI 的上下文窗口也支持的越来越大(Cursor 已经支持到 1M,除了贵没毛病)



为了避免 Context Rot,在 PDCA 模式实践中,还可以:


  • 一个 D-C-A 循环完成后,启动下个小任务时,就再开一个新鲜的上下文窗口。

  • 使用 mcp-feedback-enhanced(https://github.com/Minidoracat/mcp-feedback-enhanced) ,可以有效组织指令,节约 token (但个人不是很建议,至少用 Cursor 时感觉必要性不大,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5.1 Cursor Rules


TIPS:将日常沉淀的 Checklist 加到 Cursor Rules 中,融入到每次 AI 结对编程中。


推荐配置的两个基础规则:

  • 官方 代码规范 rules

  • 团队基础库规范,可以结合 iWiki MCP 工具 在 Cursor 中直接生成规则文件,并配置定期同步更新的脚本:



   5.2 Cursor Memories


Cursor 从 v0.51 开始提供 Memories 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的管理上下文。


Memories 和 Rules 的使用场景有所区别:



可以把 Memories 当成一个轻量的知识库(和 RAG 的区别是规模小,没向量化,所以不能语义检索,只能基于规则和ID的匹配)


举个一个部署架构的应用案例:


(1) 瓦特 上的原始部署图:


(2)在瓦特上复制出 json 结构化数据,配置到  .cursor 目录下,并补充对应的元数据契约描述。


(3)在 Cursor Memories 中指定应用


至此,Cursor 上下文就可以理解这个部署架构了:




06



个人观点


虽然 Scaling Law 的边际递减,但是 AI 在各个场景的应用渗透才刚刚起步,就业务开发场景来说,还有大量的创新、整合、提效的优化空间。


其实过往这些年,已经有许许多多的模式总结提炼、组件抽象、专家系统、低代码平台等等的探索和应用,也有很多不错的效果。 

但是,无论抽象多少组件、平台和系统,还是有很多“特殊”情况无法处理,或者有很多”边界“情况不值得处理。这些提炼的组件/平台/系统只能用于那些特定的任务(主要是容易被模式化,边际收益高的场景)。(姚顺雨在一次访谈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

所以当一个系统越来越大的时候,系统中到处充斥着各种“特殊”的逻辑,人的认知负荷越来越重,所以需求越来越难做: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理解业务需求、评估和设计方案、分析影响面、在复杂的代码上继续累代码、在巨量的测试用例上继续累测试,难以快的起来。

但,LLM的推理和泛化能力,带来了新的希望,令人欣喜,甚至是惊喜。


AI 的深入应用,会逐步带来业务开发的范式演进,对人的要求也会变化。


   6.1 从经验驱动到知识工程


过往的开发实践更依赖人的经验积累:

  • 如何选用合理的技术栈、架构模式、组件

  • 应用过往沉淀的最佳实践

  • Checklist防漏防错

  • ……


在 AI 时代,这些终将会被 LLM 训练内化。反而各个领域的元数据、知识沉淀会成为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些知识预训练的 AI,是经验丰富的领域专家 + 无所不能的全栈开发。


   6.2 人 和 Agent 矩阵的协同生产


在我们日趋复杂的庞大系统中,饱含了大量的低密度的信息,这些在 AI 时代,会被快速的替换为可复用组件。


新的生产任务,绝大部分会由各个专用 Agent 来负责分析评估、设计、使用组件、编写”边界“和”特殊“场景的代码、测试。


业务开发的工作流,逐渐演进为:人 + Agent矩阵的协同生产


在工作流的各个环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部署等等),会涌现出各类专用 Agent,形成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6.3 开发者视角的自省


作为业务开发人员,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锻炼自身的能力:

  • 系统思考:全局思考、深度思考

  • 架构能力:系统设计、宏观规划

  • 结构化表达:与 AI 的沟通、反馈

  • 创新力:寻找 AI 超能力加持下新的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应当持续投入建设知识工程,在日常研发过程中逐步构建场景化 AI Agent,并持续提升其稳定性(Robustness),大步迈向 100x  大 AI 时代。




07



结语


每一次技术的跃迁,都是对旧秩序的颠覆,也是对新可能的开启。


写给在 AI 时代的我们,互勉。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