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热潮下,95%的企业投入打了水漂,毕业生却成了最大受害者。 核心内容: 1. MIT研究揭示95%企业AI投入未产生实际价值,个人驱动的“影子AI经济”反而崛起 2. AI冲击就业市场:毕业生比老员工面临更严峻的求职困境 3. 科技与媒体行业AI转型明显,其他七大传统行业仍处观望状态
科技故事总是讲得很热闹,但真正落到普通人身上的时候,往往没那么宏大。
上世纪90年代,MIT 的布林约尔松提出过个“生产力悖论”:电脑越买越多,信息化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生产力就是不见起色。原因很简单,光有新技术没用,还得配套组织调整、流程重塑、员工学新技能,才会真正释放价值。
到了2025年,这个悖论同样发生在AI行业。最近,MIT 和哈佛研究团队就发了两篇论文,用海量数据把AI对职场的影响扒了个底朝天。
第一篇盯着AI对行业影响,结论直接让人一愣:
企业里95%的AI投入都没产生什么价值,真跑起来的很少。反而真正的生产力提升是通过个人实现的,员工自己掏钱买 ChatGPT、Claude 账号,“偷偷”用AI干活儿。这直接催生了一个新词,“影子AI经济”。
第二篇更扎心,它看的是AI对就业冲击。结果发现,被AI冲击得最狠的不是老员工,而是刚毕业的新人。换句话说,AI让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
今天,乌鸦君就带大家一起看看红杉分享的这两篇论文,顺便聊聊 AI 在现实世界里的“真面目”。
/ 01 /
95%AI投入没价值,影子AI经济却在爆发
红杉提到的“GenAI Divide”(人工智能鸿沟),是今年MIT整得一个新词。
这个词的意思很简单:ChatGPT、Copilot这些工具大家都在用,但真正从AI里赚到大钱的公司只有5%,剩下95%的公司,要么在试点,要么停在宣传层面,ROI几乎为零。
这不是随口一说,MIT调研了150位企业高管,聊了350名员工,还翻了300个公开案例,才得出这个结论。所以,多少还是有点根据的。
调研结果显示,80%以上的公司试过ChatGPT、Copilot,其中40%声称已经部署。但真要算账,效果却很鸡肋:AI能写邮件、改方案,确实提升了点个人效率,但要说推动企业转型?那基本没有。
为了更准确评估AI对各个行业的影响,MIT还专门搞了个“AI市场颠覆指数”,从市场份额波动、新AI公司的增长、新商业模式、用户行为变化、以及高管更换情况五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把这些指标拉通看,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在9个对经济产生的重要行业里,真正发生明显结构性变化的行业,只有科技和媒体,其余七个行业,包括专业服务、医疗保健与制药、消费品与零售、金融服务、先进产业、能源、材料,几乎没啥动静。
科技行业的变化不用多说,本来就是AI的主场。比如开发工具市场,原来微软Copilot一家独大,现在Cursor、Zed等AI原生IDE迅速崛起,两年间市场格局就出现了明显波动,这在传统软件领域几乎难以想象。
媒体和电信的冲击也很直接。AI让内容生产门槛瞬间拉低,广告、短视频、新闻编辑,全都能批量生成。广告预算也在转移,更多的钱流向能做智能投放的AI平台,这一下子把传统广告代理的日子搞得挺紧张。
反观其他七大行业,就很“佛系”了:
专业服务有点效率提升,但交付模式没变;
医疗更多是做文档、转录的试点,临床应用还被卡在监管门口;
零售就是客服和营销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根本没颠覆;
金融在后台搞点风控自动化,但产品和客户关系没动;
制造和能源则更冷清,AI最多帮忙排排产、做点预测性维护,行业格局纹丝未动;
材料就更别提了,几乎没什么声音。
一位制造业COO就说得很直接:“LinkedIn上天天在喊AI颠覆世界,但对我们来说,就是合同处理快了点,别的没什么变化。”这句话其实道出了绝大多数传统行业的心声,AI确实能帮忙,但效果停留在“流程提速”,离“行业重塑”还差得很远。
这还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当公司AI应用还在挣扎的时候,员工已经把AI用得飞起。调研显示,超过90%的员工报告说,他们在用个人ChatGPT或Claude账号完成工作任务;
这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影子AI经济”。简单来说,员工更喜欢灵活、直观的消费级工具,而不是笨重的企业AI。很多真正的生产力提升,正是靠这种影子AI实现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很简单。ChatGPT这类通用工具流行,是因为便宜、简单、好上手,能随时帮你写邮件、改方案。而企业花大钱定制的AI系统,集成复杂、不记忆、不会学习,放进真实工作流里就水土不服,最后烂尾在试点阶段。
一位律师的例子很典型:公司花5万美元买了个合同分析工具,但她依然用ChatGPT来起草合同。理由很简单:“ChatGPT能让我对话迭代,得到想要的结果;企业工具又死板又不好用。”
MIT把这一切和历史做了个对比:上世纪80、90年代PC刚普及时,大家都以为生产力要爆发了,结果反而陷进了“生产力悖论”。电脑是买了,但产出并没有马上提升。直到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流程重塑跟上来,价值才真正释放。
今天的生成式AI,其实就在同样的阶段:工具已经有了,但工作方式没变。看着热闹,但转化成真金白银的公司,还真不多。
/ 02 /
刚毕业的年轻人,危险了
说完AI对工作方式的影响,再来谈谈就业。
红杉提到的第二篇论文叫“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翻译过来,就是“矿井里的金丝雀?”。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隐喻。过去煤矿工人会带金丝雀下井,因为金丝雀对煤气很敏感,一旦它昏倒,就说明空气里有毒气,矿工得赶紧撤。后来就成了比喻,指某种“预警信号”或者“最早的受害者”。
这是由哈佛大学两位经济学博士生Seyed M. Hosseini和Guy Lichtinger搞了一篇论文出来,主要分析2023年以来AI对美国就业市场的AI冲击。
他们的结论是,AI真的在挤掉工作,而且受冲击最大的,是刚入职场的新人。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AI冲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他们拿到了一个非常牛逼的数据集,这个数据是来自一家叫Revelio Labs的公司基于LinkedIn的招聘信息收集,包括285,000家招聘的公司,覆盖6200万打工人的简历,超过1.5亿次的招聘记录。
要知道,美国总共也就3.4亿人,所以,除掉老人和小孩,真正工作的人很大比例其实都包括在这个数据集里了。
从这些数据里,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2015到2022年,初级岗位和高级岗位的就业曲线基本是手拉手往上走的,挺和谐。可到了2022年中,风向突变:高级岗位继续昂首挺进,初级岗位却停滞甚至掉头往下,两条线直接剪刀差开。偏偏这个时间点,正好撞上ChatGPT的发布,完美重合。
当然,就业情况不光和技术挂钩,可能也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为了证明AI对就业的影响,研究作者用了个聪明的办法,叫DiD(双重差分)。
通俗点说,就是做个天然的AB测试:一组公司真的用AI,另一组公司没用。可问题来了,怎么知道谁在用?
于是研究者另辟蹊径:去看公司招不招“AI Integrator”岗位,比如职位描述里有“LLM、Prompt Engineer、GenAI”这种关键词。这样锁定下来的公司有10.6万家,占比3.7%,而且从2023年开始猛增。
这样搞完,实验组和对照组就齐活了。
好戏上演:结果显示,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用AI的公司,初级岗位的招聘数量明显下滑,相比对照组差距越拉越大,六个季度后,差了7.7%。
高级岗位呢?完全没这个趋势,甚至AI公司招高级人才还更积极。证据链就闭环了,拥抱AI的公司,确实对年轻人关上了大门。AI真的是在“卡死”初级岗位。
那问题来了:AI到底是怎么抢饭碗的?是直接开除人吗?数据再一拆,背后逻辑很冷酷。AI公司里,初级岗位人数下降,并不是因为裁员变多,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再招人了。
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季度少招3.7个新人。对于本来招聘量很大的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初级岗位直接缩掉22%。这是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替代,既不用付裁员赔偿,也没公关危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把新人的入场券抽掉了。
而且这不是个别行业的事,几乎所有行业都中招,只是程度不同。你可能觉得受打击最大的应该是互联网、软件、设计?没错,这些确实受冲击。
但最惨的其实是批发零售业。因为这个行业的初级岗位,大多是文员、客服、导购,正好是AI最擅长替代的。结果就是,拥抱AI的零售公司,比不用AI的同行,每季度少招40%的新人,招聘直接砍半。
更扎心的是,名校学历也不是这场就业危机的护身符。
在研究里,作者们把毕业院校分成Tier 1到Tier 5五个档次,结果出来一条“U型曲线”。顶尖名校(Tier 1)影响不大,普通地方学校(Tier 5)也还好,真正被打击最狠的,是Tier 2和Tier 3,也就是那些“不算顶尖,但也很不错”的学校。
为啥?因为顶尖名校生虽然贵,但能搞定复杂问题,不容易被AI替代;最普通的学校毕业生虽然能力一般,但便宜,性价比高。最尴尬的是中间档:薪资要求不低,但工作内容又刚好落在AI能替代的区间,高不成、低不就,最容易被优化掉。
在红杉看来,这个发现很关键,原因有两个:
第一,它是目前少见的、能拿出大规模数据来证明“AI真的在挤掉工作”的证据。
第二,它揭示了AI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一样:受冲击最大的,是刚入职场的新人。因为AI最擅长的是复制那些写在书本里的“显性知识”,而这些恰恰是初级岗位的核心技能。相比之下,有经验的老员工手里的“隐性知识”和判断力,目前看起来还不容易被替代。
这种变化对我们理解未来的工作有很大启发。AI时代不是单纯的“机器把人顶掉”,而更像是一场复杂的“任务再分配”:一些事情交给AI去做,同时也会出现新的任务和岗位。人类的价值,也会慢慢从“掌握标准答案”转向“积累经验、形成独特判断”。
PS:如果你对AI大模型领域有独特的看法,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大模型交流群。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9-29
Nano Banana三大痛点的十种邪修解法,我和Lovart搭伙开了家上海Bistro餐厅
2025-09-29
RagFLow v0.20.X全面解析!双向MCP、Agentic智能体...这次真的起飞了!(附长图)
2025-09-29
DeepSeek-V3.2-Exp 论文快速解读
2025-09-29
体验完Kimi「OK Computer」,我发现Agent还得是大模型公司来做。
2025-09-29
DeepSeek-V3.2-Exp 技术报告解读!全新稀疏注意力机制如何革新长文本处理效率
2025-09-29
周鸿祎对AI的8个判断
2025-09-29
选择一套“会思考”的架构:LLM 智能体推理与工作范式解析
2025-09-29
实测阶跃的“控制电脑Agent”:能搞定提醒、备忘录、甚至是办公三件套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9-16
2025-07-29
2025-09-08
2025-08-19
2025-09-17
2025-08-20
2025-09-14
2025-09-29
2025-09-28
2025-09-27
2025-09-27
2025-09-25
2025-09-23
2025-09-22
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