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Qwen3 Omni 的“全模态”,到底和多模态有啥不一样?

发布日期:2025-10-04 22:38:49 浏览次数: 1518
作者:飞哥数智谈

微信搜一搜,关注“飞哥数智谈”

推荐语

阿里云栖大会发布的全模态大模型Qwen3-Omni,究竟比多模态强在哪?一文读懂技术差异与核心优势。

核心内容:
1. 全模态与多模态大模型的底层实现差异
2. 全模态技术解决的三大痛点问题
3. 主流全模态大模型能力横向对比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前一阵阿里云栖大会,其中有个发布内容是全模态大模型 Qwen3-Omni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审视“全模态大模型”这个概念,因为之前 Qwen2.5-Omni 发布的时候,有了解过,但不多。

简介

先从概念上简单介绍下什么是“全模态大模型”。

“Qwen3-Omni是新一代原生全模态大模型,能够无缝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输入形式,并通过实时流式响应同时生成文本与自然语音输出。”

多模态大模型 vs 全模态大模型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与“多模态大模型”做个对比。

相同点是都可以输入多种模态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但背后的实现模式其实差距挺大的。

多模态大模型的实现是针对不同模态输入,调用不同模型进行处理,然后将各种输出进行合并输出。

而“全模态大模型”则是模型本身原生支持了多种模态的输入和输出,从更加底层的维度进行了实现。

也许有朋友会想到豆包之前推出的 AI 实时语音/视频功能,虽然和全模态大模型的效果比较类似,但实现方式并不一致。

豆包的相关功能是专门针对语音/视频场景,通过调度算法等工程手段实现的,主要采用了:

  • 火山引擎 RTC 技术 + 端到端语音模型
  • 视觉-语音级联处理(模块间独立建模)
  • 视觉/语音模块资源配比分配

个人十分认可这种工程处理方法,但确实不算模型层面的进步。

全模态大模型的必要性

既然已经有了各种工程实现,“全模态大模型”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 模态割裂,无法跨模态推理:语音识别、图像理解等模态数据是独立的,无法解决类似“视频中这个人说话时为什么皱眉?”等跨模态问题。
  • 延迟高,难以支持实时强交互:数据传递、模块串联导致延迟较高,而像 Qwen3-Omni的架构可以实现 211ms 延迟。

目前已有的全模态大模型

经过查询,目前已经支持全模态大模型的主要模型有以下几个:GPT-4oGemini 2.5 ProQwen3-Omni(此处仅列出典型产品,非全部)。

  • GPT-4o:可以处理长达 2 小时的视频输入,支持100种语言的语音转文本,但对中文方言支持较弱。
  • Gemini 2.5 Pro:支持多模态思维链,但在长音频处理上受限,单词仅支持10分钟录音,且语言支持较少。
  • Qwen3-Omni:开源,能力接近顶尖梯队,并拥有完整的工具链和场景示例。

实战体验

这里挑选了一个我很久之前就在期望的场景,给出指令后,AI 可以直接给出图文并茂的结果

指令

写一篇关于北京胡同的游记,包含3张插图:胡同入口全景、冰糖葫芦特写、四合院门墩

结果

可以看到输出内容,文字和图片是混排的。

这里使用 Gemini2.5 Pro 进行的体验。

相比之下,Qwen3-Omni 目前尚未开放图文混合生成能力,更多聚焦于“多模态输入 + 文本/语音输出”的流式交互场景。

结语

今天主要学习了“全模态大模型”的相关概念,虽然,目前“全模态”还比较早期,但个人认为这种整体感知、原生思考、实时响应的 AI 才是未来。

大家如果有相关思考或者对相关概念有更深的了解,欢迎指导交流。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