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OpenAI搭台:AI应用繁荣周期的起点?

发布日期:2025-10-09 13:42:51 浏览次数: 1532
作者:贝叶斯之美

微信搜一搜,关注“贝叶斯之美”

推荐语

OpenAI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智能操作系统",将搜索、智能体、应用商店等功能整合,开启AI应用的繁荣周期。

核心内容:
1. OpenAI从"应用入口"升级为"类操作系统"的战略布局
2. AgentKit和商业闭环的创新突破
3. 800M+周活用户和6GW级算力的规模扩张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OpenAI 正在把“搜索(GPT Search)+智能体(AgentKit)+应用商店(Apps in ChatGPT/Apps SDK)+内容/分发(Sora App)+会话内交易(Instant Checkout)+个性化起点(Pulse)”拼成一个会话式“智能操作系统(Smart OS)”的雏形。
看完OpenAI开发者大会以后,最大的感受!

先说说我的总体看法:

  1. ChatGPT 正在从“应用入口”升级为“类操作系统(OS)”
    官方上线“Apps in ChatGPT”(内嵌可交互应用+Apps SDK),并计划年内开放提交与变现/目录分发——这像是“App Store 时刻”的开场白。
  2. 从“模型能力”转向“代理与工作流平台”
    发布 AgentKit(可视化编排/评测/Evals/强化微调 RFT)与企业级 Connector Registry 与 Guardrails,瞄准“可部署、可评测、可治理”的生产级 AI 代理。
  3. 商业闭环进一步打通
    上周上线 Instant Checkout(Stripe 协议 + Etsy 先行,Shopify 将至),DevDay 又把“应用+电商”拼好,明确朝“代理式电商”演进。
  4. 规模与供给两端同步抬升
    OpenAI 披露 800M+ 周活用户、API 6B tokens/min 的负载,且与 AMD 达成 6GW 级算力长期供给协议(含最高约 10% 股权期权),为 2026 年起的大规模部署备货。
  5. “日常起点”之争开启
    ChatGPT Pulse 把 ChatGPT 变成“每天第一眼”的个性化动态(连接邮件/日历,现为 Pro 用户预览),广告暂不落地但“并不排除”。

一、发布要点(产品面:一眼看懂)


Apps in ChatGPT + Apps SDK(预览)
聊天中直唤应用(如“Spotify 给我做一份派对歌单”),支持地图/播放列表/演示等交互组件;首批伙伴含 Booking.com、Canva、Coursera、Expedia、Figma、Spotify、Zillow,欧盟区域“稍后”。年内开放提交与变现,并上线目录。底座采用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AgentKit:Agent Builder(可视化工作流/版本管理/内置评测)、ChatKit(嵌入式聊天 UI 组件)、Connector Registry(统一数据/工具治理)、Guardrails(开源安全护栏)。
Evals升级(数据集/轨迹评分/自动 Prompt 优化/第三方模型评估),RFT 强化微调:o4-mini GA、GPT-5 RFT 私测
Codex GA:编码代理全面可用,新增 Slack 集成、Codex SDK、企业级管控;官方称内部“几乎所有代码都在借助 AI 编写”。
模型与多模态(DevDay 汇总页):GPT-5 Pro(API 高精场景)、Sora 2(视频生成接入 API)、gpt-realtime-mini(低成本语音)、gpt-image-1-mini(低成本图像)。
Agentic Commerce:Instant Checkout(Etsy 已开、Shopify 将至;开源 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把“发现→转化”收敛到对话。
Pulse(个性化“晨报”):读取你授权的聊天记录与连接器(Gmail/Calendar 等),每天生成主题卡片;仅 Pro 预览,广告暂无计划但不排除

二、战略位势(从“入口”到“系统”)

平台跃迁:Apps SDK + 目录 + 未来变现 ⇒ ChatGPT = 会话式“微应用 OS”。这不仅吞并“网页-搜索-跳转”的传统路径,更把 UI 迁移到“对话+内嵌组件”,类似把“原生 App”折叠进对话流。
从模型到“可运营的代理”:AgentKit 用版本化编排+评测+安全护栏+前端套件把代理做成“产品级工厂”,解决行业痛点(不可测/不可控/难部署/前端成本高)。
从流量到交易:Instant Checkout + Apps ⇒ 发现-交互-支付同域完成;“搜索-站外导流-结算”的链路被压缩,平台议价力上升。
算力护城河:6GW AMD 合作(MI450 自 2026H2 量产部署)是对“长期供给约束”的正面回应,支撑“代理+应用商店+视频”并发负载。

对于软件行业意味着什么?

  • 分发与交易被“折叠进对话”
    ChatGPT 变成“对话式应用层”,应用直接在聊天里被调用并完成行动/结算,重塑软件的获客、交互与转化路径。对“搜索→跳转→注册→支付”的长链条是降维打击。
  • 架构从“API-first”迁到“Agent-first”
    AgentKit 把编排、前端、评测、治理与强化微调(RFT)打包为一体化生产线,显著降低把代理送上生产的门槛。
  • 商业模式多元化
    除订阅/席位外,叠加会话内 GMV 抽费 + 应用目录变现(待公布),SaaS 收入结构和增长逻辑将被改写。
  • 供给面加杠杆
    OpenAI-AMD 的 6GW 供给协议锁定了 2026H2 起的大规模部署能力,为“应用×代理×视频”的并发铺路;开发者面向 8 亿+ 周活 的分发面,行业进入“平台位势重排期”。

所以OpenAI 正在变成一个会话式“智能操作系统(Smart OS)”的雏形。

1)入口层:从“网页→App 图标”迁到“对话即入口”

Apps in ChatGPT,把 Spotify、Zillow、Figma、Canva、Expedia、Coursera 等“应用”直接内嵌到聊天里,用户不再跳走,在单一会话中完成检索、配置与操作;年内将开放提交与目录分发(相当于“App Store”开场)。
ChatGPT Search(官方“搜索”产品)已面向所有地区开放使用与 Chrome 扩展,把搜索流量纳入 ChatGPT 语境,减少“搜索→链接→页面”的摩擦。
Pulse(个性化“晨报”)把邮件/日历/历史聊天等授权信息汇总成每日卡片流,官方强调暂不投放广告但不排除未来探索。

2)运行时层:把“智能体+应用”做成可运营的系统

AgentKit(含 Agent Builder/ChatKit/Evals/RFT/Connector Registry)把编排、前端嵌入、离线评测与强化微调连成流水线,解决“可测、可控、可治理”的落地难题。
Apps SDK + MCP:应用通过 Apps SDK 在 ChatGPT 内渲染交互组件,并以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连接外部工具/数据;微软已在 Windows/开发栈宣布拥抱 MCP,互操作标准开始形成网络效应。
媒体与分发:Sora 2 接入 API,同时推出 Sora App(短视频式分发/创作),把“生成→分发→消费”闭环迁到自有域。

3)商业闭环:从订阅席位到“会话内 GMV + 目录变现”

Instant Checkout
已支持在 ChatGPT 内直接购买(Etsy 已开、Shopify“即将”),官方明确这是会话内电商的第一步。对软件与商家而言,这是从“获客→跳转”到“会话即交易”的结构性变化。
Apps 目录的提交流程与变现规则将决定“ChatGPT App Store”的生态激励与排序逻辑(目前官方表述:年内开放提交、货币化细则将公布)。
算力护城河:与 AMD 的 6GW 多年期协议(2026H2 先上 1GW/MI450)为“搜索×应用×视频×智能体”的并发需求预留供给弹性。

4)竞合态势:谁能与“Smart OS”分庭抗礼?

Google 当前看起来是唯一能全维度应战的对手:
拥有 默认搜索入口(AI Overviews/AI Mode 正把搜索转向“对话答复+行动”)、Android/Chrome 的系统级分发、以及 Gemini Apps/Workspace/Agentspace 的企业工作流渗透力。
但 Google 的“AI Mode/Overviews”在一致性与场景覆盖上仍处动态调参与区域化推进阶段(对敏感话题常做“禁触/降级”处理),给了 ChatGPT 在“统一体验 + 生态速度”上的窗口。
OpenAI 的相对位势:
分发:ChatGPT Search + Apps 目录 + Pulse 提供“日常起点”的三叉戟;
标准:MCP 在 Windows/微软生态加速普及,降低“被一家应用平台锁定”的担忧;

5)对于软件行业,有多个维度的结构性影响:

  1. 分发权迁移:从网页/商店 → 对话入口

    Apps SDK 让 Spotify/Booking/Zillow 等应用“被上下文召回”,用户不再离开 ChatGPT 即可完成任务;这会压缩 SEO/比价导购/跳转广告的中间地带。

  2. UI范式:从重前端到“微界面 + 对话逻辑”

    开发者用 Apps SDK/ChatKit 输出“轻 UI 组件 + 语义交互”,大量 B/S 复杂前端被“对话+控件”替代,产品团队更像在编排动作与状态而非页面栈。

  3. 架构与工程:Agent-first 供应链成型

    Agent Builder(可视化、多代理)、Evals(数据集/轨迹评分/自动提示优化/第三方模型评测)、RFT(o4-mini GA、GPT-5 私测)把“可测、可控、可演进”前置,企业可以按模板化流水线上线代理。

  4. 互操作标准:MCP 成为“AI 的 USB-C”

    Apps 基于 MCP 扩展,统一把外部数据/工具接入到对话;Windows 与多家厂商近月跟进支持,预示跨平台兼容的网络效应。

  5. 商业模型:订阅 × (会话内)交易 × 目录分发

    Instant Checkout 已在美区对接 Etsy(Shopify “即将”),OpenAI 收取成交小额费用;目录变现“年内公布”。SaaS 将从“月费+席位”扩展到“任务/成交驱动”的复合收入。

  6. 行业势能:平台与生态的再分层

    拥有强场景+强库存/服务的垂直应用更易在 Apps 里获得“原生召回”(旅行、地产、设计、教育、音乐等首发伙伴已在列),长尾应用可借目录触达 8 亿+ 用户。

  7. 企业 IT 与数据治理:从“集成”到“注册/管控”

    Connector Registry + 全局 Admin Console 支持跨组织域/SSO/多 API 组织统一治理,降低“影子 IT”与数据外泄风险。

  8. 安全与合规:护栏工程化

    可在 Agent Builder 里启用开源 Guardrails(PII 屏蔽、Jailbreak 检测等),安全成为产品形态而非“上线后补锅”。

  9. 生态竞合:搜索/广告/电商链路再排位

    当“发现→对话→转化”在域内闭环,部分检索与导购位点被蚕食;媒体侧开始讨论“Chat-OS”对默认入口的冲击。


二阶效应(分赛道)

  • 横向 SaaS(CRM/HR/ITSM/协作)
    从“席位授权”转向“代理完成工作量/节省时耗”的 价值计费;帮助台、报销/采购、入职培训等可先行。
  • 电商与本地生活
    会话内结算把“选品→支付→履约”压缩;对带货/导购类软件是替代性冲击,但对库存/履约强的商家是新流量入口。
  • 设计与内容生产
    设计/课程/地图等交互控件进入聊天,协作链缩短;“对话即编辑器”,对纯工具型网页前端是冲击。
  • 旅游/地产/票务
    交互地图/筛选在对话内完成,转化路径缩短,平台议价力上升(早期伙伴已上线)。
  • 开发者工具
    Codex GA + Apps/Agents 一体化,插件/扩展市场将被“应用目录+嵌入式代理”重构。

是不是其他SaaS就沦为了打工人的角色,听从ChatGPT的调度?

OpenAI 现在确实在把“入口(Search/Pulse)+ 身份/偏好 + 代理(AgentKit)+ MCP 应用层 + 支付结算(Stripe/ACP)”拼成一个会话式“智能操作系统”雏形;(B) 它公开宣称走开放标准(MCP/ACP)、不强制更换商家体系且“结果不偏好自家结算”,以降低“平台挟持”的观感;(C) 至少在现阶段,会话内购物要求显式逐步确认,并没有提供“默认自动下单”的开关(这既是产品选择,也是合规约束)。

1) “全部帮ChatGPT打工”会不会发生?

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供给侧被平台化”(分发、身份、支付与排序都在 ChatGPT 内完成),但不等于所有应用公司都只能当外包:

分发与排序:Apps 直接在对话里被召回,OpenAI 会做目录与在聊内的“推荐/调用”,这天然形成平台的流量与排序权
支付与结算:Instant Checkout 由 Stripe 驱动的 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ACP)承载,OpenAI 明确写了“商家是商户记录(merchant of record)”“可用原有支付/风控/客服系统”,且商品结果“按相关性排序、未偏好支持即买”,“商家按成交付小额费用”。这与传统“平台大闭环”不完全相同,平台税意图被弱化。
数据与同意:Apps/MCP 要明确权限与用途,Pulse 也强调用户可管理研究与卡片;这会限制平台直接“拿走一切数据”的空间。

对于ChatGPT,这更像“强分发的开放平台”,平台仍会抽象出“用户/上下文/支付/结算”的公共层,但商家与开发者可以保留系统与客户关系。平台会攫取一部分“入口和排序的地租”,但不必然演化为“全栈闭环的盘剥”。

2) 历史上有什么可类比的“case”?

  • Apple App Store(入口+身份+支付+审查+佣金):最像“系统级应用商店”的前例,强分发+强支付(IAP)+规则/抽成(15–30% 分级)。差异是苹果是OS 内建闭环,而 ChatGPT 走 MCP 开放协议;欧盟下苹果也被迫开放侧载/替代商店。
  • WeChat 小程序 + WeChat Pay(超应用):最像“对话/社交即操作系统”的样板——流量入口、轻量应用与内建支付在同域完成。ChatGPT 的 Apps SDK + Checkout 的路径高度相似,只是面向全球、以 MCP/ACP 开放标准推进。
  • Facebook 平台 + Credits(社交图谱 + 虚拟币):当年试图把全站付费统一到 Credits(30% 抽成),但最终关停,说明“把支付端也强行标准化”在监管/生态上阻力极大。ChatGPT 这次通过 开放的 ACP + Stripe 避免重走“强行统一币种”的老路。(
  • Google(Search/Android/Play/Ads → AI Overviews/AI Mode/Gemini Agents)
  • 谷歌正把搜索与浏览器变成“对话+行动”入口,并在 AI Overviews/AI Mode 中直接投放广告;Android/Chrome 的“默认入口”能力依旧强,是唯一可从“系统层+浏览器+搜索”对冲 ChatGPT 的对手。
  • Microsoft(Windows/Office/Teams + Copilot + MCP):公开宣布全栈支持 MCP,推动“开放代理网络”;这意味着微软选择“兼容并蓄的工具/协议标准”,而非单一闭园。
  • Salesforce AppExchange / Slack 平台:企业工作流商店与聊天平台生态的成熟样板,说明企业分发+身份+账单的“平台税/治理问题”会长期博弈。

OpenAI 的确在搭“入口 × 代理 × 应用 × 结算”的平台级大局;对于其他开发在ChatGPT平台上的APP应用来说,不是“全都打工”:它现在押注 开放协议(MCP/ACP)+ 明示同意 + 商家自留系统 来缓解“平台税”争议。

当前从拐点的角度,是AI应用爆发的“强拐点的就位与点火”

三大飞轮(前面讨论过):为何这是“应用层点火”的结构时刻?

  1. 入口飞轮
    Apps in ChatGPT / Apps SDK 让应用被上下文召回并在对话中以交互卡运行,首发伙伴(Booking、Canva、Coursera、Expedia、Figma、Spotify、Zillow)与“年内提交/目录”= 完整分发面;Pulse(Pro 预览)瞄准“每日第一眼”,Altman 明确现阶段无广告计划但不排除。这对“习惯形成”至关重要。
  2. 运行时飞轮
    AgentKit 把编排(Agent Builder)+前端(ChatKit)+评测(Evals/轨迹评分/自动提示优化)+RFT 串成一条龙生产线 —— 代理从“Demo 工具”变成“可运营软件”。
  3. 交易飞轮
    Instant Checkout + 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ACP)把“发现→转化”前移到会话;商家仍是 merchant of record,平台抽小额成交通道费,利于生态放量。

三轮同转的前提是平台规模:官方口径 800M+ 周活、4M 开发者、API 6B tokens/min,足以承接“App/Agent/交易”的并发。

所以,这场 DevDay 把“入口(Apps in ChatGPT / Search / Pulse)× 运行时(AgentKit+Evals/RFT)× 交易(Instant Checkout+ACP)”拼成闭环,配合800M+ 周活 & 4M 开发者 & API 6B tokens/min 的供给侧现实,意味着“应用层可规模化”的结构条件已满足;但是否升级为“超级拐点要看接下来 1–2 个季度采用与变现曲线是否共振爬升。
我给到位势判断:L1/L2 之间,离“超级拐点”只差三把钥匙
  • Apps 目录的留存与召回率稳定上行;
  • 会话内 GMV,在 Etsy→Shopify 扩张后出现“环环相扣”的爬坡;
  • AgentKit 在企业侧的 GA 落地率(评测/Evals 与 RFT 带来的可控可靠性)明显提升。

全文完。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