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时代商业化的新规则:从规模优先到价值优先,9个关键差异揭示AI产品的独特打法。核心内容: 1. 单位经济学差异:互联网边际成本趋零 vs AI线性成本结构 2. 价值交付方式:确定性功能 vs 概率性能力的产品设计逻辑 3. 场景选择策略:互联网大入口模式 vs AI窄口突破路径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产品创造了无数奇迹:社交、搜索、电商、短视频……商业化路径几乎被总结成“流量—转化—变现”的经典打法。但当我们进入 AI 时代时:AI 产品的商业化,是否可以照搬互联网的路子?
我认为:骨架相同,但物理规则完全不同。
互联网靠的是规模效应,而 AI 靠的是场景选择、ROI 验证和成本控制。换句话说,互联网是“规模优先”,AI 是“价值优先”。
接下来,我想从 9 个角度,和你聊聊 AI 产品与互联网产品在商业化上的关键差别。
1. 单位经济学:边际成本不同
互联网的核心优势在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微信开发一次,就可以服务十亿用户,多一个用户几乎不增加成本。于是互联网模式喜欢“免费拉用户—靠规模变现”。
AI 产品就不一样了。每次调用模型,都要消耗算力,就像每卖出一杯水都要付出水的成本。推理、向量检索、人审,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线性支出。问题在于:如果不控制成本,用户越多,亏得越多。 所以,AI 产品第一关不是“能不能拉到用户”,而是“用得越多,会不会亏死”。
2. 价值形态:确定性 vs 概率性
互联网的功能是确定的。比如点击“付款”,就一定能支付成功;输入“天气”,就一定返回今天的天气。
但 AI 是概率的。它有时能给出很好的答案,有时可能会“胡说”。这意味着 AI 产品天生缺乏稳定性。要让用户信任,就必须加“护栏”:限制输入范围、防止乱跑、结果校验。换句话说,互联网交付的是“确定的功能”,AI 交付的是“概率性的能力”。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不确定性装进一个可靠的流程里。
3. 数据与飞轮:多少 vs 可用
在互联网时代,逻辑是“数据越多越好”。更多的点击、浏览、交易数据会让推荐更精准,广告更赚钱。
但 AI 的逻辑是“数据要可用”。数据必须合法、干净、贴近任务场景。否则,数据越多,噪声越大,模型效果反而更差。冷启动尤其难,没有私域数据时,AI 产品和对手差不多。于是,AI 公司常常依靠合成数据或小范围试点的数据来启动,再慢慢迭代。更关键的是,AI 涉及隐私、版权和敏感信息,守不住边界,就做不大。
4. 场景与切入点:入口 vs 窄口
互联网喜欢“大入口”打法。比如搜索、社交,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枢纽,之后可以辐射出无数业务。
AI 则完全不同。万能助手的愿景很美好,但现实是:用户不会为一个“泛泛的对话助手”买单。AI 更适合从一个高频 + 高ROI + 痛点明显的窄场景切入,把 ROI 做扎实,再扩展。比如客服 AI,不要一上来替代所有客服,而是先聚焦“售后退款”场景,把准确率和自动化率跑到可用,再逐步扩展。AI 产品的打法是:先打穿一个窄口子,再横向复制。
5. 商业模式:广告 vs ROI 挂钩
互联网产品可以靠广告、订阅、抽成,多数是“规模越大,收入越高”。由于边际成本低,免费用户也能养得起。
但 AI 必须让收入覆盖调用成本。典型模式有:
订阅 + 调用量计费:像 ChatGPT Plus,保证订阅收入,再根据用量收费;
ROI 挂钩:企业客户更喜欢结果导向,比如“帮我省了多少人力成本,就按比例分成”;(这个其实就是 Raas)
混合模式:基础功能打包,超量部分 API 按次收费。
其实总的来讲就是互联网先“圈用户”,AI 必须先“算账”。
6. 组织与交付:分工不同
互联网团队常见组合是:PM + 工程师 + 运营。
AI 团队则要复杂得多:模型训练和评测团队(保证效果)、数据治理和隐私合规团队(保证合法)、算力优化团队(保证能跑得起)。因为 AI 交付的不只是功能,而是“能力 + 安全 + 合规 + ROI”。
7. 路线图:迭代节奏不同
互联网产品可以先上线 MVP,再通过快速迭代修复优化。就算一开始有 bug,也不影响用户大规模使用。
AI 产品没那么幸运。如果 MVP 没有跑通 ROI,可能越用越亏,直接死掉。正确的打法是:先在小范围试点,把准确率、自动化率、单位经济学都跑到及格,再扩展。AI 的第一目标不是“先圈用户”,而是证明能活下去。
8. 指标体系:DAU vs 自动化率
互联网喜欢看 DAU(日活)、留存率、转化率,这些反映的是“用户量”。
但 AI 产品必须关注另外一套指标:
正确率(结果对不对)
自动化率(能不能独立完成任务)
干预率(需要人类介入多少)
调用成本(每次任务要花多少钱)
所以,AI 产品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多少人在用”,而是“用了之后,到底有没有真正省事、省钱、增值”。
9. 护城河:网络效应 vs 工程与治理
互联网的护城河是网络效应:用户越多,越难被替代。
AI 的护城河则在三点:
数据闭环:能不能持续收集高质量的私域数据,越用越准;
成本工艺:谁能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把算力成本打下来,谁能活得更久;
治理体系:合规、可解释、可审计,这是拿下大客户的前提。
所以,AI 的护城河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能不能把技术和成本管理打磨到极致”。
总的来看,AI 产品和互联网产品在商业化上有共通之处:都要解决用户需求、设计产品、找到变现方式、实现增长。但物理规则完全不同:
互联网靠规模效应,讲的是“流量优先”;
AI 靠场景与 ROI,讲的是“价值优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AI 概念产品”热闹一阵就沉寂了,因为它们没能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单位经济学、场景ROI、成本控制。
未来的赢家,不一定是模型最强的公司,而是那些能把“技术能力—用户场景—ROI闭环—平台化”这条链路跑顺的人。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1-05
Figma Make 技术实现剖析
2025-11-05
所有的一切都是上下文 - 深入研究Claude体系的感悟
2025-11-05
Claude Skills 自定义实战:提炼会议纪要并推送企业微信
2025-11-05
复杂文档也能一键读懂?PaddleOCR VL + RAG 给出新答案
2025-11-05
什么是CUDA?大模型推理过程中的计算为什么需要它?
2025-11-05
大模型建设难点: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接入与治理
2025-11-05
世界模型|中国企业AI转型的奇思妙想
2025-11-05
它来了!Context Engineering 2.0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9-16
2025-10-02
2025-09-08
2025-09-17
2025-08-19
2025-09-29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