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从PromptPico到ContextPico:我的心路

发布日期:2025-07-20 12:28:00 浏览次数: 1545
作者:全栈岁月

微信搜一搜,关注“全栈岁月”

推荐语

从AI编程助手PromptPico到ContextPico的进化历程,揭秘如何让AI真正理解硬件需求而非简单对话式编程。

核心内容:
1. 传统"聊天式"AI编程的局限与痛点分析
2. PromptPico创新方法:先系统学习硬件特性再编程
3. 从Many-Shot到Long Context的技术演进与突破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嗨,说起这事儿,得从我在AI应用研究过程中的一个衍生项目说起,这个项目叫PromptPico。这名字听着挺唬人吧?其实就是用AI帮不会写代码的人操作那些需要编程的开源硬件,比如Raspberry Pico、ESP32之类的。

1. 起点:看不惯"聊天流",想搞点实在的

这几年Vibe Coding特别火,其实就是AI写代码,像GitHub Copilot、Cursor这些工具,大家用得可欢了。它们的套路很简单:你提要求 -> AI在聊天窗口生成代码 -> 你看不对就让它改 -> 它再生成... 就跟没完没了的对话似的。这种模式就象开盲盒,不仅要求你是一个优秀程序员,还是一位监理;而AI更象一位廉价没责任感的牛马。

我觉得这不太对劲。真正的程序员是这么写代码的吗?当然不是! 我们是怎么做的?

  • • 查手册! 先搞清楚这个硬件或软件库能干什么、有什么限制、接口怎么用。这就是它的"说明书"。
  • • 解需求! 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功能?
  • • 动手写! 根据说明书,把用户需求翻译成硬件能懂的代码。

所以我的PromptPico就想模仿真人程序员的做法:

  • • 先"教"AI:把硬件/软件的所有特性、功能细节整理成教材,全部喂给AI,让它先"学透"。
  • • 用户说人话:你不需要懂技术术语,直接说:"我想让这个小板子每10分钟测一次温度,发到我手机上。"
  • • AI当翻译:AI结合它学到的知识和你的需求,生成能直接运行的代码。

这就像是给AI找了个软硬件通吃的"师傅",在本项目中我就是那师傅,让它先学习再干活。这和主流的"聊天式"AI写代码完全不同!

2. 迷茫:像RAG又不像,心里没底

做着做着,我开始怀疑:我这方法是不是和RAG差不多?RAG不也是先存一堆资料,然后根据问题找答案吗?

晚上躺在床上想(程序员失眠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突然意识到:不对!有本质区别!

  • • RAG像博物馆讲解员:游客(用户)问什么,它就从资料库里找相关内容回答。被动应对,问啥答啥。
  • • PromptPico像医生:要做手术(写代码),必须先完全了解病人(硬件软件)的身体状况(说明书)、功能特点,然后才能根据病情(用户需求)制定手术方案(生成代码)。这要求AI对目标系统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不是临时查资料。

这下明白了,我的方法更"硬核",对AI的"理解力"要求更高。但这路子对吗?世界上这么干的人可不多啊!心里那个虚啊,跟踩棉花似的。

为了不变成"民科",只能硬着头皮论文。那段时间读的论文不少于当年接受博士训练,整天头昏眼花,满脑子都是"few-shot"、"zero-shot"、"chain-of-thought"...直到看到两个新概念:

  • • Many-Shot Prompting:给AI看大量例子,让它深入学习某种模式。
  • • Long Context Prompting:现在的AI能记住很长的文本了,比如整本说明书!

看到这些,我眼前一亮!有戏! 我把整个相关文档喂给AI,不就是用Context吗?让它参考设计好的例子,不就是Many-Short Prompting吗?虽然没人说这就是Context Engineering,但我觉得方向没错! 心里踏实了些,就把项目正式命名为PromptPico。为什么叫Pico?一是以Raspberry Pico为起点,二是显得精致(pico表示"微小"),想突出我的"提示(Prompt)"用得精准到位。

3. 顿悟:Context Engineering!就是它!

虽然定了PromptPico这个名字,也觉得方向还行,但总觉得差点什么,像隔着一层窗户纸。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词——Context Engineering

啪! 一下子就通了!之前模模糊糊的想法突然清晰了。其实Context这个词我也纠结了很久,发现有好几个意译的词句,如"情景",反正不能译成成"上下文"。

我立刻明白PromptPico这个名字的问题了:

  • • Prompt Engineering:把AI当成"万事通办事员"。你得把问题描述得特别准确,它才能给你正确答案。要是结果不对?那是你没问清楚!**责任在你,锅得您来背! ** 就像去行政机关办事,表格填错就不给办。
  • • Context Engineering:把AI当成学习能力极强的智者。开发者提前准备好相关背景信息(Context)——比如硬件说明书、项目背景等,全部提供给AI。你再提问时,AI会结合这些背景信息给出建议。就像看病,好医生要看你的病历和检查报告(Context)才能准确诊断。责任共担,信息共享。

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吗? 我把硬件软件资料(Context)喂给AI,就是在做Context Engineering啊!用户只需要说大白话,AI结合它学到的Context就能干活。Prompt当然重要,但核心是Context!是提前准备好的知识包!

这下真踏实了! PromptPico这个名字还停留在"Prompt Engineering"的框框里。现在找到了更准确、更有前瞻性的方向——Context Engineering

4. 改名!从PromptPico到ContextPico

想清楚后,改名就顺理成章了。PromptPico -> ContextPico!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感觉整个项目的灵魂都提升了

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这不仅是名字的变化,更代表了AI应用模式的重大转变

  • • Prompt Engineering时代:AI是个知识渊博但被动的答题机器。重点在"怎么问"。
  • • Context Engineering时代:AI是个学习能做极强,利用丰富准确的背景信息解决问题的智者。重点在"要首先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

就像医疗的发展,从问诊(Prompt)到数据(Context)的过程。

5. 折腾完了,说点心里话

这个过程真不容易。大部分时间都在迷茫中度过,老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瞎搞。痛苦吗?特别痛苦! 尤其是看到别人用现成的Copilot轻松写代码,自己却在搞底层,效率好像更低,那种自我怀疑特别折磨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会被夹到手,弄得满手腥,还可能被旁边吃现成的人笑话。技术探索就是这样,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不确定和孤独是最大的挑战。

但是!当你终于尝到鲜美的蟹黄,当你的想法被技术发展趋势印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和爽快感,绝对值得之前所有的痛苦和纠结!

现在ContextPico还在继续开发,路还长。但至少名正了,方向对了,心里有底了。这螃蟹,吃得值!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