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实战:我用锤子砸对了哪些钉子?| 沃垠AI一周年见面会

发布日期:2025-08-25 10:44:27 浏览次数: 1539
作者:沃垠AI

微信搜一搜,关注“沃垠AI”

推荐语

AI创业者的真实心路历程:从外包开发到AI硬件创业,看普通人如何抓住大模型机遇。

核心内容:
1. 作者从华为外包到腾讯打工人再到AI创业者的职业转型故事
2. AI硬件创业的灵感来源与首个落地项目
3. 大语言模型在实体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实践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今天特别高兴能来参加冷逸创业一周年的庆祝活动,首先,恭喜冷逸! 创业一年,不仅活下来了,还做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绩,真的非常不容易。说实话,在这个环境下,能坚持一年、做出成绩的人,都值得我们认真鼓一次掌。

当我接到冷逸的邀请,说让我来分享一下AI创业的经历时,我其实挺犹豫的。

我不是什么成功创业者,也没有融资几千万,更没上过什么大会演讲台。但后来我想,既然今天来的都是“冷逸朋友圈”的小伙伴,那咱们就是自己人,聊点真话、掏点心窝子,可能反而对在座一些想做AI创业的“普通人”更有帮助。

所以今天这场分享,不吹牛、不包装,我就把自己这两年AI创业的得与失,坦坦荡荡地拿出来晒一晒。中间可能会有些“暴论”,大家轻喷,喷狠了我也没地方躲。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从2009年开始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为做外包开发。干了一年,实在受不了那种死气沉沉的节奏——每天写代码、改bug、开会评审,感觉自己像个螺丝钉,拧哪儿都一样,但就是看不到未来。

于是2010年,iPhone 3GS上市那年,我决定辞职创业。那时候移动互联网刚起步,我就拉了几个小伙伴,开始做移动端的应用开发。2013年又转战微信生态,做公众号、小程序这些。但折腾到2015年,项目彻底关门大吉,算是灰头土脸地结束了第一次创业。

不过还好,当时我们跟腾讯一起做过城市服务项目,积累了一些关系。2016年1月4日——其实是那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入职了腾讯外包,正式开启了我的“大厂打工人”生涯。

在腾讯期间,我负责过几个外包项目。如果在座有腾讯的小伙伴,你们深恶痛绝的那个目标管理系统——就是我负责的产品;如果有百度的同学,你们天天吐槽的那个问卷系统,也是我当产品负责人做的;还有咱们成都蓝光地产的阿拉汀项目,也是我牵头总负责的。2019年,我还拿了个全国十强B2B平台的称号。

听起来好像还不错?但说实话,那几年,我越来越觉得:我在帮别人建系统,却没在为自己创造价值。

疫情来了之后,西安的团队撤办,我们这些西安的小伙伴只能往北上广跑。我也趁这个机会离职,开启了第二次创业。

一开始其实挺迷茫的,在西安一家小集成公司混日子,做点系统集成、弱电工程之类的项目,勉强糊口。直到2023年,国内大语言模型爆发,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我的机会。

我一直有个特点——擅长把新技术应用到具体业务场景里。所以我很快提了一个行业应用方案,算是真正开始尝试把大语言模型用到生产环境中。

但要说真正落地的第一个项目?是AI硬件。

为什么做这个?因为我女儿特别喜欢玩乐高,天天拉着我过家家。有一天我就想:能不能做个AI模块,塞进乐高积木里,让它能说话、能互动?

于是我就手搓了一款AI硬件,封装进乐高,还把这套解决方案拓展到旅游导览、智能家具等各种实体场景。去年7月参加了百度的“千帆杯”大赛,10月又拿了“文心智能体大赛”的奖,还和复旦国际金融学院一起参与了行业白皮书的编写。

听上去是不是挺风光?但今天回头看,这个项目,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项目。

不光这个,包括我之前做的那些“AI+行业”的方案,现在看也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我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我拿着AI这把锤子,看谁都像钉子。

我总想着“AI能解决一切”,于是到处找场景去套。结果呢?热闹是热闹了,拿了几个奖,上了几次媒体,但没有正儿八经的产出,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没有现金流。

评价我2023年这一年,就两个字:热闹。

但2024年,我们迎来了真正的转机。我们做对了三个场景,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客户来源。今天我想重点分享这三个方向,可能对在座想做AI创业的朋友有点启发。

【第一个场景:数据分析与归因】

我们服务了一个化妆品品牌,帮他们做客户画像建模;还有一个城市的12345市长热线,做投诉数据的归因分析。

听起来很普通?但关键在于,我们不是简单出个报表,而是针对每一条投诉、每一个客户,做深度研究,最后输出一份有洞察的研究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关键点:

  • 1. 需求越来越难标准化。以前客户只想知道“谁投诉了”,现在有了大模型,他们开始想研究“为什么投诉”“背后有没有系统性问题”。需求变深了,但投入意愿没跟上,因为这类分析不直接产生收入。

  • 2. 生态位特别重要。我们的项目来源,基本靠朋友介绍、行业推荐。为什么?因为涉及政府数据、企业敏感信息,必须保密,必须用服务化的方式交付,不能做成SaaS。

  • 3. 复利效应开始显现。我们积累的组件、提示词库、对照表、分析模板,逐渐形成了门槛。别人想抄?抄不动。因为我们的模型不是靠一个prompt跑通的,而是靠一整套“AI工作流+人工校验+行业知识”的组合拳。

我们现在是怎么做的?

先用提示词做内容提取,再做单一业务的归因分析,最后生成报告。

价格也很透明:分析一条数据1毛钱,归因1块钱,5万条起做,报告另算。

别小看这1毛钱,积少成多,关键是——稳定、可持续、可复制。

【第二个场景:跨境电商POD业务】

现在,很多跨境电商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先做大量设计,上架试销,卖得好再生产发货。经过多年发展,他们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其中一个核心动作叫——“借鉴”。

什么叫“借鉴”?就是每天扒平台上的爆款设计,拿来改一改,变成自己的产品上架,这几乎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这类公司通常20人团队:2个设计师,18个“市场人员”。

设计师每天要“借鉴”30个产品,画出印花图;

市场人员每天硬指标:发布4000个SKU——注意,T恤按版型、工艺不同,一个设计能拆出200多个SKU。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发布SKU的数量 ≈ 收入。纯靠人力赌概率。

我们就做了两件事:

  • 1. 用Kontext模型训练了一个“图片重绘模型”,把扒下来的设计自动重绘,保留风格但规避版权。设计师现在只需要微调或选图,效率提升600%。

  • 2. 市场人员上传的SKU文件,我们一键生成,直接对接亚马逊后台。现在我们的KPI是:每天发布2万个SKU。

下一步,我们要把AI能力打通他们的定制平台,实现设计、选版、生产、物流的一站式AI化。

目标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我知道有人会说这不道德,但现实是——这个行业就是这么运转的。我们不是创造需求,而是用AI提效,帮他们更快地“卷”。

而且说实话,在AI时代,效率就是道德。

【第三个场景:高校科研课题】

这个方向是我今年最满意的一个。为什么选高校?两个字:钱简单,有门槛。

我们跟交大、西北大等高校的教授合作,把大模型融入他们的科研项目。

比如故障诊断系统。原来他们的模型是这样的——先采集数据,设阈值,调A算法判断问题范围,再调B/C/D/E一堆算法分析原因,最后人工写报告。

问题是:算法很牛,但用不起来。 没有调度、没有串联、没有自然语言输出。

我们用大模型做“调度中枢”,把这一堆算法串起来,形成一个可交互、可输出的系统。现在在成都、重庆已经落地了几个试点。

跟高校合作的好处是什么?

每月稳定的服务费,现金流健康;

项目跟学术结合,有一定技术门槛,野蛮人进不来;

容易形成行业解决方案,未来可以复制到工业、能源等领域。

最舒服的是——教授们不怎么砍价,也不怎么催进度。

讲完这三个方向,我想给在座的AI创业者,尤其是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普通人,分享几点血泪建议:

1. 找企业需求和个人需求之间的“中间态”——职业需求。

别总想着改变世界,先想想怎么让一个人的工作更快、更好、更轻松。AI不是替代人,而是放大人的能力。

2. 找准生态位。

你不可能一个人出去跑业务、谈政府、对接大厂。那就帮同类的人解决问题。我做的虽然是企业和政府项目,但本质都是在解决“人”的问题。

3. AI和传统软件的打法完全不同。

传统软件是自上而下,为管理服务;AI是自下而上,为人服务。我去年失败,就是因为老想着做“行业解决方案”,其实是没看清AI的本质是赋能个体。

4. 找商务短、交付短的事。

谈一个不成就换一个,别玩极限拉扯。有意向就试用,我们一般是2小时写脚本出Demo,试完不掏钱就算了,及时止损。

现在白嫖狗太多了,又当又立。有那功夫,不如多优化交付体验,让他们主动介绍同行。

先付钱后干活,现在已经是常态。

5. 别光聊思路和想法。

知易行难,干出来再说。你说一万遍“AI能改变教育”,不如先做出一个能自动批作文的demo。

6. 一个项目能成,是能力;两个能成,是运气;三个还想成?你得想想是不是目标太高了。

创业初期,降低目标,聚焦场景,比什么都重要。

别觉得自己有个绝妙点子,也别怕别人已经做了。

有人干过的事更值得干——起码证明这事儿能挣钱。你只需要找一个更小的场景,把它做到极致。

7. 别做大模型发展延伸线上的“平行事”。

大模型的“智商”会越来越高,缺的是经验和工具的运营能力。你要关注的是:人在具体场景下的工作经验,和他们用的工具。这些,不管模型多强,都长期有效。

8.工作流是大模型“婴儿期”的工作指导。

等它到“成年期”,自然会有规划模块来替代。所以别把所有精力都押在工作流设计上,要开始关注更高层的“意图理解”和“自主决策”。

以上,就是我在AI创业这条路上的一些真实感悟。

没有PPT,没有融资故事,也没有“颠覆行业”的豪言壮语。

有的只是:试错、调整、坚持、活下去。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