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OpenAI发布迄今最大规模研究!带你犀利解读全球AI使用情况

发布日期:2025-09-22 13:39:50 浏览次数: 1546
作者:AI机器人茶馆

微信搜一搜,关注“AI机器人茶馆”

推荐语

OpenAI最新研究揭示ChatGPT全球使用趋势,7亿活跃用户展现AI普及惊人速度。

核心内容:
1. ChatGPT用户增长曲线创消费级技术产品历史记录
2. 用户粘性持续增强,形成强大"飞轮效应"
3. 用户画像演变:性别比例趋于平衡,发展中国家增速显著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哈喽,我是北茗。
就在前几天,OpenAI发布了迄今为止对AI使用情况最大规模的研究报告。同时还附有一篇内容更详细的论文,足足64页。

OpenAI的经济研究团队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David Deming,追踪了自打ChatGPT发布以来用户使用情况的变化,总共参考了150万次对话。所以这算是迄今为止,对大家使用AI情况的最全面、最大规模的研究

前几天太忙,今天终于有时间看完了,里面的价值点确实很多。

今天带大家一起过一遍里面的内容,顺便写出自己浅显的见解。希望我们在看清现象、趋势的同时,也能意识到现象背后的潜在危险。

🔗 报告:

https://openai.com/index/how-people-are-using-chatgpt/

🔗 论文:

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34255/w34255.pdf

前所未有的增长轨迹
到2025年7月,ChatGPT的周活跃用户已超过7亿,约占全球成年人口的10%。

7亿,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震撼力,说明AI目前已经是全球性的数字基础设施

相较而言,Instagram用了大约三年时间达到1亿月活用户,而TikTok达到相似规模也花费了数年时间。

ChatGPT的增长曲线无疑是消费级技术产品历史上最陡峭的一个。

更难得的是,在这种用户体量中,基本没什么僵尸粉。

从2024年7月到2025年7月,用户发送的消息总量增长了超过5倍,平均每天会发送超过25亿条消息

用户粘性高,且还在持续增强

一个关键问题是:用户是出于好奇心短暂尝试,还是真正将其融入了日常?

报告通过对不同时期加入用户的“队列分析”,给出了明确答案:用户粘性不仅高,而且在持续增强。

图中显示的是不同注册时间用户的消息量。我们可以看到新老用户群体的消息量均在增长。

这种 “飞轮效应” ,一般说明这款产品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模型越好,用户越愿意使用和探索;用户使用越多,产生的数据和反馈又能帮助模型迭代得更好。

同时,用户自发探索出的新用法通过社交媒体或线上社区传播,又会吸引更多用户,也会激发老用户的新灵感。

用户画像正在演变

在许多新兴科技产品的早期阶段,用户往往以男性为主。

ChatGPT也不例外。

报告通过对用户名字的分析发现,在产品发布初期,男性用户占比高达80%

然而,这个情况在过去一年中发生了大逆转。

0

到2025年6月,女性活跃用户比例已经达到52%,实现了近乎完美的性别均势。

也就是说,ChatGPT已经成功跨越了早期技术用户的鸿沟,成为一款被不同性别用户平等接纳的主流应用。

除了性别比例的演变,另一个重要信息点是:在过去一年中,低中等收入国家的用户增长率远超高收入国家
到2025年5月,最贫困国家的用户增长率是最富裕国家的4倍以上。

历史上,很多先进技术往往会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

而ChatGPT直接大步迈过这条鸿沟。对于教育、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ChatGPT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获取知识、学习技能、甚至参与全球数字经济的窗口。

当然,这种“科技平权”是件大好事儿。

但穿透这件事,背后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挑战,甚至危险。
先说说挑战,AI的快速普及,一起也带来了监管、本地化内容、本地AI生态短缺这些挑战。这些很好理解,就不细说了。
迈过“技术鸿沟”后,还有两个大鸿沟在等着那些不太富裕的国家或群体。
一个是“生产力鸿沟”
很多技术扩散都遵循“渗透-极化”现象。
虽然大家面上都在用AI,但数据表示,高收入用户将AI更多用于工作场景,而低收入群体更多用于简单信息查询和日常辅助。
这就像刷抖音,有人抖音里全是知识、认知内容,有人抖音里都是小姐姐和搞笑视频。
对于国家来说,虽然低收入国家的用户增长率很高,但用户的绝对数量却远小于高收入国家,甚至差距还在越拉越大。这对生产力差距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个是“教育鸿沟”
大家都在说,一定要加强孩子的AI素质教育。这事在中国美国不难办,但是在很多地区,教育都难以普及,更别说AI教育了。
这些都只是挑战,下面会浅提一些更加犀利的内容。

低收入国家4倍增长率背后,是在通过计算殖民主义,来转移数据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非洲用户产生的医疗咨询数据,会被用于优化欧美付费医疗模型,却从未反哺当地的任何系统。

单是掌握全球用户日常精准数据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

此外,技术中立的童话也许掩盖了知识生产体系的文化霸权
同样举例,印度用户询问传统的医学治疗方案,而ChatGPT有87%的概率会推荐现代医学方案。
当然,有些事情无从考证,只是一些网络观点,大家就当作阴谋论,一看一乐就过去了。
大家用ChatGPT都在做什么?
ChatGPT每天这么多消息,那大家都在用它做什么呢?
报告里把对话分为3种类型,并给出了对应占比:
  • 询问(49%):用户寻求信息、建议或解释,来辅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例如:“我应该如何为我的项目制定预算”、“选择健康保险时要注意什么”。
  • 执行(40%):用户要求ChatGPT直接完成一项任务并生成具体产出。例如:“帮我把这封邮件改得更正式”、“写一个Python函数来实现这个功能”。
  • 表达(11%):用户进行闲聊、情感抒发或角色扮演,不以获取信息或完成任务为目的。
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询问”
这是一个增长最快的类别,并且大家对这个能力满意程度最高
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看重ChatGPT给出的指导作用,而不仅仅满足于把它当作一个低级劳动力。种种数据都表明ChatGPT正在越来越多参与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比如分析、判断、规划和决策。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就是ChatGPT参与核心认知工作这件事,并不区分职业。无论是管理、商业、计算机,还是教育、法律、艺术,用户都在使用ChatGPT来辅助这些共通的、基于知识的元技能(meta-skills)。
这表明ChatGPT的赋能是跨职业、普适性的,它能被用于现代工作中最核心、最普遍的认知环节。
使用方式的演变
此外,研究还统计了ChatGPT用于工作中的占比,大家可以猜一猜是多少?
30%
很多人以为工作消息占比会很高,毕竟提到AI大家就会讨论降本增效、提高生产力。但据统计,非工作相关的消息比例在2024年6月只有53%,而在2025年6月则飙升到了73%

这意味着,虽然ChatGPT在工作场景的价值巨大,但其更大的影响可能在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学习新知识、规划旅行、获取健康建议到激发创意、辅助教育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预测一下未来AI的发展趋势。随着生活使用场景的增多,人们会越来越注重与AI的交互体验

这不仅仅涉及AI性能,还涉及交互便捷性,AI会着重向更多模态交互发展。甚至涉及情绪感知和处理,毕竟我们人类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所以为了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未来的AI会越来越有“人味儿”。

除了对AI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可以看到更加宏观的价值。
根据上面的数据得知,AI带来的很多价值并不能直接体现在GDP中。像辅助决策、解决日常问题这些都是“隐形产出”,都是量变的积累。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疑问,AI的宣传铺天盖地,但看似并没给经济带来多大发展。
聊完好处,再来看看风险。
首先是用AI决策偏差。人们越来越多将AI用于重要决策,实际上是认为AI比人类更客观、更理性。
但真是如此吗?
人有理性的同时,也有感性。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进行的各种决策,通常不能完全依赖于理性,还有感性、人情、伦理等等。而AI难以窥探到这些,只是把决策过程简化为简单的成本收益计算。
其次是责任消解问题。当AI帮你做事、做决定,那最后的结果由谁来承担呢?已经出现的几起AI诱导自杀事件,都很难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更不用说日常或工作中的小事了。
还有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影响。
元认知能力退化。有实验显示,持续使用AI的人风险判断准确率会下降31%。此外,根据剑桥大学的研究,使用AI的用户平均记忆留存率,已经从72%下降到了39%。
自身主体认知问题。东京大学研报显示,有57%的青少年会在社交中刻意模仿AI语言风格。
集体想象力贫乏。在创意类的对话中,AI生成的诗歌、故事等内容,多数是模板化的输出。
为了缓解这些风险。对于AI来说,要把AI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加速可解释AI的研究发展;对于我们来说,使用AI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批判精神。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机器超越人类,而在于人类自愿放弃思考的王冠。 

最后,对于AI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我想说的是:

唯有将技术民主升维为文明民主,才能避免ChatGPT从普惠工具蜕变为人类最后的发明。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