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YouMind创始人玉伯,前阿里高P,挑战抖音,创造AI时代的纸和笔。 核心内容: 1. YouMind的诞生背景与玉伯的创业初心 2. AI创作工作台YouMind的功能与未来规划 3. 玉伯对AI时代内容创作与知识管理的独到见解
Intro
玉伯,YouMind创始人,前阿里叛逆高P,正在用一款反人性的产品对抗整个行业。
在他看来,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在迎合人类的贪嗔痴,而YouMind偏要实现「人人都是高产的创作者」。
他锁定的使用场景是所有创作者都经历过的崩溃瞬间:
收藏100篇「干货」写东西时一句都用不上;
看过某视频,想引用观点时却死活找不到在哪一秒;
打算写点啥,打开空白文档,头脑一片空白,干脆直接关闭。
「这不是人的问题,是产品不对。」 玉伯说。YouMind在官网介绍是一款「AI Creation Studio」(AI创作工作台)。简单说,玉伯希望做AI时代的纸和笔——当你有一个想法,YouMind可以实现从起心动念到成稿的全过程。
玉伯说话轻柔,总是笑眯眯的,但实际有很多「暴论」。
比如这个在阿里曾被誉为前端第一人的技术大佬,以做知识管理类工具闻名江湖,但这次创业,他拒绝做效率工具,宣称所有AI类的知识管理都是伪需求,「并不怕得罪朋友」;
再比如,一个15年大厂背景的创始人坚持从「小而美」的产品起步,哪怕被很多投资人挑战;
以及他坚持认为,不以输出为目标的工具,是毫无价值的。一个最理想的使用场景,是用户下周要交个稿子,火烧眉毛,马上打开YouMind,一顿操作。
谈到移动互联网很多kill time的产品,他表现不屑。他相信进入AI时代,会有更多人成为创作者,「刷抖音的人会逐步成为少数。」创作会变成最好的内容消费。
在社交平台,玉伯的自我介绍是:一个诚实的人。
前不久,AI NOW!在杭州和玉伯聊了聊,相比半年前刚创业时提到的很多「非共识」,他更坚定了。「听不懂?那是投资人的认知不够。」
他聊到从大厂出来创业,是因为对时间恐惧,「再不出来就老了」。对「时间」,玉伯也跟很多人的理解不同,不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是「下一秒是否更美好」。
这也是YouMind的初心。
2024年11月,YouMind0.1上线前的白板会议记录
2024年12月,玉伯的手稿。内容是给团队分享创作的痛苦之处。
玉伯和团队的日常讨论。
对话玉伯
Part01
关于产品
有意义,更重要
AI NOW!:之前你接受采访时说,YouMind最终要做 AI时代的纸和笔,具体解释?怎么帮人找到灵感?
玉伯:人类的内容生产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阶段是造纸印刷时代,内容创作依赖传统的纸和笔;第二阶段是数字软件时代,出现了office、 WPS以及各种工具软件,还有作为辅助工具的互联网。
AI时代是3.0阶段,「纸」不仅要能在上面写东西,还可以在上面创作视频、音频,必须是一个多模态化的载体;「笔」其实就是 AI, 可以辅助和激发你的创作。可以是你写大纲,让 AI写来生成初稿。你写初稿,AI帮你润色,不光写,AI还可以帮你画,甚至后续生成启发灵感的音乐或者视频。
比如我最近在想,YouMind后期会做一些产品的小巧思,当用户收藏了上百篇资料时,我们可以提示用户,你其实很关注某个主题,要不要别只是看别人的文章,而就这个主题输出自己的观点。
AI NOW!:痛点是帮助大家提升创作效率吗?
我曾经有个很抽象的思考,YouMind真正关注的是时间,而不是空间,后者是知识库笔记类型的产品关注的。 YouMind更关注下一秒创作者要做什么,YouMind能不能帮你完成,然后给创作者更多火花。
用户有了起心动念后,最难的是如何开始行动。YouMind 的关注点,是让如何让人活得更有意思,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玉伯:很多人确实不知道写什么,没有特定主题,哪怕开了头,找到第一篇资料后。然后就写不下去了。
最近几个月我是这么理解这件事的。Twitter上有个 Open AI前首席科学家,他说了一个概念叫vibe coding,翻译过来叫「氛围编程」。就是越来越多的程序员写一次性代码,比如快速做一个小游戏,快速做一个网页,做完之后就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那未来是不是也有「氛围创作」?
比如你随便写了10篇内容,可能有一篇是分享给朋友的,或者今天就是跟朋友一起聊个天,得到一点启发,没什么主题,让 AI帮你写一部分,你自己再完善一下,这样是不是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创作的心理负担。
玉伯: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我曾经想过很久,但后来跟一些 95、00后聊天,突然找到了答案。有些年轻人会把玩游戏的体验发在B站,做了两个小时,但他们根本不在乎有没有人关注。他们很多人也在玩《我的世界》,花很多时间,就建一个房子,就这样也很开心。
对80、90后来说,创作还会习惯性在想怎么挣钱。但95、00后生活在一个更丰裕的时代,他们追求的是愉快、认可和尊重,更多自我满足的需求,未必和钱有关系。
玉伯:目前我们最核心的用户是做播客或者视频的。
这些人经常要写逐字稿,需要收藏视频或音频文件。过去存在收藏夹,用的时候想不起来哪句在哪段,就很抓狂。
现在先保存到 YouMind,YouMind会自动做文本化处理,用户只要记得关键词,就能反向搜索,等于解决了视频搜索的一个核心痛点。YouMind上线前其实我没有想到过,很多用户就是为了这个点付费,这是做产品的乐趣之一。
玉伯:做一道桥,筛选种子用户。
Part02
关于创业
大厂高P?我恨这个标签
AI NOW!:说回你本人,在阿里15年,为什么2024年才决定创业?
玉伯:2023年4月收到阿里15周年庆祝福时,我突然意识到——再不出来就老了'(笑)。那晚我给自己发的庆祝语是:赶紧走。这是最原始的恐惧驱动。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是ChatGPT。阿里是典型的运营驱动,作为前端开发,移动互联网时代我虽然在升职加薪,但心理上感觉自己是在旁观阿里的故事。但AI应用层让我看到属于自己的机会。不过说实话,刚离职时发现机会比想象的少,直到2024年看到GitHub Copilot和Perplexity这两个真AI应用才明确方向。
玉伯:传统编程(PC/移动端)和 AI 时代编程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确定性的逻辑世界——输入输出明确、调试可追溯、开发流程线性可控。而AI时代编程是不确定的智力协作,人变成了教练,要通过数据、提示、反馈来反复训练AI的创作力。代码不再绝对可控,但能解决更复杂问题。
我举个例子,抖音的推荐算法可以做到千人千面,但对程序员来说,一个用户看到什么视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算法是一个白盒子。但在AI时代,由于有了LLM,一切是盲盒,大模型怎么回答,跟程序员已经没必然关系了,相比千人千面,AI可以让用户「一人千面」。
玉伯:来自残酷的自我认知。我能读懂AI论文,但像杨植麟(Kimi创始人)这种清华本科就钻研大模型的人,我凭什么超越?说超越只是自己骗自己。
后来我想到乔布斯的「连点成线」——我过去擅长的东西一定要连到一起。就像知道自己跑得快,就别硬要跳高。
玉伯:最可能被AI浪潮吞没的就是所谓AI native应用,因为去掉AI,他们就一文不值。我坚持做「船」,那种随着大模型海平面上升而水涨船高的业务。
玉伯:我其实挺烦的,因为每个大厂高管是不一样的,包括有些高P我也看不上,我是一个非典型的大厂高P。
如果投资机构对我有一些成见,那不是我不成熟,是他们不成熟。如果聊了一两次,还是以大厂高管的方式给我打标签,那他们认知也很一般,就 88。
玉伯:三个灵魂拷问:1)YouMind的天花板有多高?2)Youmind说要工具转社区,怎么转?3)为什么是我们这个团队去做?
玉伯:其实都在评估市值嘛。天花板是什么? 坦率说,我不知道。
现在很多人看ARR(年度经常订阅收入),但这也是个被玩坏的指标。我经常看到有些产品冲个榜,把一个月的数据乘以 12月得出ARR,有点诡异,甚至我最近看有一家公司上线9天,说ARR突破1000万。
我认为,7天的用户留存是客观的数据,如果达到 40%以上,那这个产品就基本稳住了。但现在大家一般不说这个指标,因为都不好(笑)。
玉伯:我这次创业发现,当一个人发现你的项目这里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反而是个好事。
比如我就是相信有更多的内容消费者会变成内容创作者,内容创作者可能会从全球 3000 - 5000万,后续扩大10倍。这个没有数据支撑,是我的相信。
如果投资机构愿意相信我,那欢迎投资。不相信的也没必要浪费彼此的感情。
Part03
关于AI
人人躺平的时代,我赌「人性向上」
AI NOW!:为什么放弃深耕多年的知识管理赛道转向AI创作工具?
玉伯:因为AI时代知识管理工具可能是个伪命题。这么说肯定会得罪不少人,但这就是我想的。
我自己曾经就是笔记类产品的重度用户,后来我做了个实验,我把一款知识管理工具的账号密码默默存在某个地方,我心想,真的需要的时候,我再回去看看,但后来发现,卸载后我一次没打开过。
玉伯:知识管理工具一直强调打造第二大脑,但自从有了ChatGPT,它已经是最强的第二大脑了。用户还要自己做整理吗?价值不大。
不输出,储存再多的知识也没有意义。设计YouMind时我就非常强调输出,我一直认为内容创作就是最好的内容消费。
AI NOW!:强调「输出驱动」,具体如何设计这个机制?
玉伯:借鉴知识管理界的 PARA 方法论。
P 是project,就是你做任何事情,最好有一个时间节点,围绕 project去找资料,做产出;A是area,领域,比如一些没有时间节点的 project。我目前对AI感兴趣,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研究明白,就是area;R就是 resource,各种资料;最后的A是ARCHIVE,归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要越积越多,如果你发现某个 project完成不了,可以把它 ARCHIVE,或直接删除。
AI NOW!:之前你接受采访时说,YouMind是下一代的YouTube,因为大众会从刷抖音这种被动的消费方式变成「主动创作」。你会不会过于乐观了?这个观念太反人性了,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躺在床上刷手机。
玉伯:我一直认为,下一代的内容平台不是抖音这种内容消费平台,很可能是内容创作平台。因为我相信,人类社会是分阴阳两极的,人性有多向下,人性就有多向上。
贪嗔痴代表 50%的人性,要相信剩下 50%是好的 ,这也是佛学阴阳两极的概念,如果没有「向上」,那健身房、瑜伽都火不起来的。
过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是面向人的贪嗔痴。AI时代应该有不一样的产品:这也是人性。
玉伯:对,创作会变成了家常便饭。
所以我创业一开始也在说,如果YouMind如此易于让创作生成,它最后会是一个社区,而不仅仅是工具。
玉伯:基于我之前有十几年做开源项目的经验,当时程序员最大社区GitHub,就是从一个非常小的工具慢慢变成一个工具套件,然后再变成一个大社区,最后变成一个市值百亿的公司。
我非常清楚这个过程,所以回到目前为止我做YouMind这件事,我觉得GitHub的路径是值得借鉴的。
• 2025年以来AI给你最大的震惊?
玉伯:DeepSeek出现之前,甚至2024年年底,我都觉得基础模型进展也太慢了吧?
我是造船的,水不涨,我就不涨,甚至有时候还经常会碰到石头,觉得现在这个水平面也太低了吧。
2025年春节先是DeepSeek发布,OpenAI又推出了GPTo3,我开始觉得AI的主动推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真的开始像人一样思考了。
第二个就是 Manus推出Agent(智能体)概念,把推理能力、工具调用等各种能力通过Agent这种方式,让AI有了主动性。我一下就觉得,Agent时代已经来了。
其实以上这一切,就发生在2025年前四个月。整个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太快啦。
• 过去一年AI 领域有什么你一开始不看好、后来完全改观的事?
玉伯:GPT- 4o的作图能力。我之前总觉得扩散模式怪怪的,包括我自己使用时觉得虽然有些细节做得不错,但还是比较容易让人看出是AI生成的图。
但最近4o这个版本出来后,我意识到可能是我的局限性导致,甚至是我的短视。多模态或者全模态模型意义会很大。
• 这轮AI创业,你觉得哪些被低估了,哪些被高估了?
玉伯:高估的是应用场景,但长期看这又是被低估的。
AI现阶段还是作为提效工具,比如100个任务,可能有60%能用AI去替代,但剩下那部分其实很难被取代。比如我一直觉得设计师其实很难被AI取代的,但程序员很容易被替代。
AI出现后,创业的门槛其实被AI本身降低了。那么创业最难的环节其实是找方向。那种爱学习、爱折腾同时有传统行业背景的人反而更容易通过AI在垂直领域跑出来。
• 2025年你最期待什么?
玉伯:无论是DeepSeek、OpenAI还是Claude,真的能达到又便宜又好用,变成水电煤,进一步降低大家的创业成本。
• 最后,推荐三本你最爱的书?
玉伯:《金刚经》、本来不是很懂,曾经抄了几遍,似乎懂了一点;李硕的《孔子大历史》,就是《翦商》作者的另一本书;还有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很美。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3-06
2024-09-04
2025-01-25
2024-10-30
2024-09-26
2024-09-03
2025-03-12
2024-12-11
2025-02-18
2024-12-25
2025-05-27
2025-05-24
2025-05-23
2025-05-22
2025-05-21
2025-05-21
2025-05-20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