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告别简单指令,掌握Context Engineering让AI真正理解你的需求! 核心内容: 1. Context Engineering的核心概念与价值 2. 与Prompt Engineering的关键区别解析 3. 构建高效上下文的七大核心组件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AI模型越来越聪明了?
一年前我们还在为ChatGPT能写一封像样的邮件而惊喜不已,现在我们已经期待它能分析数据、设计流程、甚至自动化系统操作。但问题是,仅仅靠写几个提示词(Prompt),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复杂任务的需求。
于是,一个新的概念正在悄悄崛起:Context Engineering(上下文工程)。
它被很多人称为“新一代的Prompt Engineering”,甚至有人认为,它才是未来构建高质量AI应用的核心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非常实用的新技能——Context Engineering,看看它是怎么帮助我们把LLM(大语言模型)真正用起来的。
简单来说,Context Engineering 就是通过精心组织和优化输入内容,来提升大语言模型输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它不仅仅是写一个好问题,而是要给模型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让它在回答时“有据可依”。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在跟一个专家请教问题之前,先给他看一堆背景资料、用户画像、历史记录,让他带着足够的“上下文”来帮你做判断。
举个例子:
如果你问:“我该怎么减肥?”
和
“我是一个35岁男性,身高175cm,体重80kg,平时每周锻炼2次,想减掉10公斤,有什么建议?”
这两个问题虽然都是关于减肥,但第二个显然提供了更丰富的上下文,模型也能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这就是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核心思想。
可能你会觉得,这不就是 Prompt Engineering 吗?
确实,两者有交集,但也有本质区别。
Prompt Engineering | ||
Context Engineering |
换句话说:
Prompt Engineering 是“你问什么”,Context Engineering 是“你怎么准备模型去回答”。
你可以理解为:
Context Engineering = Prompt Engineering + 外部文档 + 工具定义 + 长期记忆 + 检索增强生成(RAG)……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Context Engineering 中有哪些关键组成部分。
要想真正掌握 Context Engineering,你需要了解它的七个核心组成部分,并学会如何组合使用它们。
这是告诉模型“你是谁”、“你应该怎么做”的规则说明。
比如:
你是一位专业的健身教练,请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这类指令决定了模型的行为风格和输出边界。
这是用户当前提出的问题或请求。
例如:
我想增肌,目前体重70公斤,身高175cm,年龄26岁,每周锻炼4次。
这部分是最直接的任务信号,也是整个上下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为了让模型记住前面聊过的内容,我们需要将之前的对话记录也传进去。
比如用户之前说过:
User: 我是素食主义者。
Bot: 明白了,我会在饮食建议中避免肉类食品。
当用户再次询问饮食建议时,模型就能自动考虑到这一点。
有些信息不会出现在当前对话中,但对个性化推荐非常重要,比如用户的偏好、历史行为等。
例如:
User: 我喜欢跑步,不喜欢力量训练。
Bot: 好的,我会在运动建议中优先考虑有氧项目。
这些信息可以存储在数据库中,在需要时加载进模型上下文中。
有时候模型的知识库不够新,或者你需要它引用特定文档中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 RAG。
比如你想让模型回答最新的天气情况、股票价格、政策变化等,可以通过API获取实时数据并插入上下文。
示例:
# 获取天气数据
def get_weather(city):
response = requests.get(f"https://api.weather.com/{city}")
return response.json()['temperature']
weather_info = get_weather("Beijing")
然后把这个 weather_info
插入到模型的输入中。
如果你希望模型调用某些功能,比如预订机票、查询数据库、运行脚本等,就需要定义工具接口。
例如:
{
"name": "search_flights",
"description": "搜索航班信息",
"parameters": {
"destination": "string",
"date": "date"
}
}
这样模型就知道什么时候该调用这个工具。
有时候模型的输出需要被程序解析,比如返回 JSON 或表格格式的数据。
这时候你可以在指令中明确要求:
请以JSON格式返回结果,格式如下:
{"destination": "Tokyo", "days": 5, "budget": "¥10000"}
这样就能保证输出的一致性,便于后续处理。
随着AI应用的深入,我们不再只是想让AI“聊天”,而是希望它能真正“做事”。
比如:
这些任务都需要模型具备更高的准确性、一致性和个性化能力。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要给模型足够丰富的上下文。
举个例子,同样是做一个健身计划,下面两种提示方式效果完全不同:
你是一位专业的健身教练,请根据以下信息制定增肌计划:
1. 年龄:26岁
2. 性别:男
3. 身高:175cm
4. 体重:70kg
5. 锻炼频率:每周4次
6. 饮食偏好:高蛋白
7. 运动目标:增肌
帮我做个增肌计划吧。
前者能让模型做出科学、具体、安全的建议;后者则容易导致泛泛而谈,甚至出现错误建议。
所以,Context Engineering 的本质,就是让你的AI助手变成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士”,而不是只会瞎编的机器人。
掌握了基本原理之后,我们还需要一些实用技巧来写出高质量的上下文提示。
就像人做笔记一样,AI也需要“记笔记”来保存关键信息。
比如在FitCoach场景中,模型会在每次用户回答后记录下关键信息:
已收集信息:
- 年龄:26岁
- 性别:男
- 身高:175cm
- 体重:70kg
- 锻炼频率:每周4次
- 饮食偏好:高蛋白
- 目标:增肌
这样即使对话很长,模型也不会遗漏关键点。
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要放进提示里,要学会筛选。
比如你要生成一个饮食建议,只需要关注用户的体重、目标、饮食偏好等信息,不需要包括他们的联系方式或历史对话。
如果对话太长,超出了模型的最大输入长度怎么办?
这时候就要做“摘要”:
用户是一位26岁男性,身高175cm,体重70kg,目标是增肌,饮食偏好高蛋白,每周锻炼4次。
这样即使对话历史长达几十条,也能压缩成一句简明扼要的描述。
对于复杂任务,可以拆分成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使用独立的上下文。
比如 FitCoach 可以拆分为:
这样每个模块都只关注自己需要的信息,效率更高,也不容易出错。
作为一名AI应用开发者,我亲身体会到,光会写几句Prompt已经远远不够。
如果你想做出真正能落地、能规模化的产品,必须掌握 Context Engineering 这门技术。
它不仅关乎AI模型的表现,更关乎用户体验、安全性、可扩展性等多个维度。
无论是做客服机器人、数据分析助手,还是智能写作工具,Context Engineering 都能帮你把产品做得更专业、更可靠。
Prompt Engineering 曾经是AI时代的敲门砖,而现在,Context Engineering 正在成为打开企业级AI大门的钥匙。
它不只是简单的“写提示词”,而是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思维,一种让AI真正“懂你”的能力。
如果你也在做AI相关的产品、服务或研究,不妨从今天开始,学习如何构建完整的上下文环境,让你的AI模型不再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一个真正能帮你做事的智能助手。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17
一文说明白Context Engineering:AI智能体的动态语境构建术
2025-07-16
Cursor高手用「上下文工程」技巧吊打瞎写prompt的隔壁兄弟
2025-07-16
提示词生成原型别太香!教程一步不落教给你
2025-07-16
Prompt Engineering 快速入门+实战案例
2025-07-15
产品思想实验:在 LINX 指导下的高效 Prompt 设计指南
2025-07-14
看完 Cursor 记忆系统提示词,我收获满满!
2025-07-14
使用三种提示词方法,引导AI解决复杂问题
2025-07-14
上下文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 实战: 从Prompt咒语到Context剧本
2025-05-08
2025-05-08
2025-05-08
2025-05-07
2025-05-19
2025-06-12
2025-05-07
2025-06-27
2025-07-03
2025-04-21
2025-07-08
2025-07-04
2025-06-23
2025-06-14
2025-06-04
2025-06-02
2025-05-17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