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印度:或已在AI时代失落

发布日期:2025-05-21 09:49:31 浏览次数: 1528 作者:共识流通处
推荐语

印度在AI时代落后的深刻剖析。

核心内容:
1. “深度探索”事件与印度IT行业现状
2. 印度错失AI发展机遇,对比日韩发展历程
3. 印度IT产业的失败原因分析

杨芳贤
53A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深度探索”事件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IT超级大国的形象。在2025年1月“深度探索”发布之前,印度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我们应该开发自己的基础模型;相反,大多数人认同南丹·尼勒卡尼的观点,认为印度应该更多地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而不是基础模型。现在,许多人都在苦苦思索,为什么“深度探索”项目来自中国而不是印度。
在讨论开发基础人工智能模型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严酷的现实:印度或多或少未能提升 IT 价值链,在AI时代的一开始,印度或已失落。
日本和韩国
与其他国家的一些相似之处,将清楚地表明其失败的程度。日本最初是一家低成本、低质量汽车制造商,最终占领了美国的大部分市场。韩国也是从同样的道路起步,如今韩国企业在电子产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印度最初是一个低成本的IT服务供应商,三十年后,它仍然主要以低成本IT服务为主。除了Zoho这样的少数例外,很难想象印度的IT产品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在同类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了。
Generated image
我们错过的AI公交车
在错过人工智能这趟班车之前,印度IT行业本来可以搭上很多班车,但却没有搭上。我们错过了桌面消费应用这趟班车。后来,互联网这趟班车来了,我们还没到站。
当网站变成移动应用程序时,印度消费者热情地接受了它们。他们采用的一些应用程序是印度本土的,但这些应用程序都没有走向全球。印度在商务应用程序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功——例如人们谈论的Finacle——但与日本在汽车领域的成功相比,还是相去甚远。
鉴于印度程序员数量如此之多,人们或许会期待印度公司能够成功开发和销售他们所使用的产品,但结果可能令人失望。目前还没有哪家印度公司能像JetBrains那样,开发出一款颇为成功的IntelliJ产品。
在我们孤零零地看着即将驶离的人工智能巴士之前,我们错过的倒数第二班车是社交媒体。中国开发了TikTok,并有能力挑战美国社交媒体巨头;印度禁止了TikTok,对Twitter和Facebook的偏见感到愤怒,并热切地希望建立一个印度社交媒体平台,但最终却从未建成。
印度失败了。更糟糕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这并不是一次高尚的失败。印度IT行业的故事中,并非充斥着产品公司英勇奋战占领全球市场,却被全球企业击败或收购的故事。我们根本没有参与竞争。我们没有被Facebook收购的印度版WhatsApp,也没有在与WhatsApp竞争中失败的印度版Telegram。亚马逊开发了AWS来解决其面临的工程问题,然后将其打包成面向全球的产品。无法想象Flipkart会做同样的事情。甚至想象印度会构建像AWS、Azure或GCP这样的云平台都是荒谬的。这种不可想象的事实表明,印度的失败有多么彻底。
为什么我们错过了这么多公交车
我将探讨一些我们能想到的解释,以解释这次失败的原因。许多解释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一个解释能够完全令人信服。
打造消费产品很难
例如,有人可能会认为,消费IT产品必须贴近客户才能成功,而由于美国是利润最丰厚的消费市场,因此企业必须将总部设在美国。这种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日本汽车公司之所以能够洞察美国消费者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在美国设立了营销团队,同时总部也设在日本。而印度,拥有一支熟悉美国文化的英语精英阶层,本应是远程打开美国市场的国家。然而,中国却创造了最成功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并成功打入了美国市场。社交媒体应用程序难道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吗?相比之下,印度甚至连像Skype这样实用的应用程序都没有推出。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印度初创企业过于专注于印度消费市场。这与其说是一种解释,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印度产品公司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后,决定拓展美国市场的先例?为什么印度的旅行预订网站无法走向全球?肯定有一条路径:它可以先瞄准印度移民群体,然后再拓展到美国的核心消费者。
垄断与集聚
其他解释则与垄断有关。在微软或谷歌(或其他任何公司)想要涉足的领域竞争非常困难,因为他们要么会压垮你,要么会收购你。对此解释有两种反对意见:首先,在微软和谷歌不愿涉足的市场中,印度公司在哪里?其次,那些英勇地与微软或谷歌抗争,但最终被击败或被收购的印度公司又在哪里?这场战斗并非打了就输了——它从未参与过。
另一个涉及集聚效应的解释也得到了类似的答案。其观点是,与硅谷竞争很难,因为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聪明的人才,当他们一起工作、交流思想时,伟大的事情就会发生。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并不令人满意。瑞典很难复制硅谷的成功,但它拥有Spotify。印度的Spotify在哪里?那些证明我们曾经尝试过但失败了的少数印度公司又在哪里?
印度的教育
另一组解释与印度的教育体系有关。据说印度的教育体系鼓励死记硬背,这导致了创新能力的缺乏。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中国的成功呢?中国教育体系比印度更注重死记硬背。
对教育体系的另一个抱怨是,它没有为我们的学生们提供工作所需的技能。确实,我们有太多工程学院招收了毫无工程天赋的学生。他们培养出的计算机科学毕业生既不会编程,也根本不具备计算机科学知识。
虽然对计算机科学毕业生技能低下的抱怨确实存在,但这不足以解释印度缺乏产品创新。当印度IT行业面临程序员短缺时,他们开始着手培训程序员。产品开发所需的许多高级IT技能——例如产品管理、用户界面设计、架构设计——都必须在工作中学习,指望大学里能很好地教授这些技能是不现实的。当然,核心工程技能无法在培训课程中教授,也无法在工作中习得。要掌握这些技能,你需要优秀的四年制工程学位。不过,我们确实拥有一些做得不错的印度理工学院(IIT)和印度国家理工学院(NIT)。我赞同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才的观点,但现有的这些学院本应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成功的产品。
无论如何,我们最终输出了人才,并且最终在美国获得了成功,这一事实应该可以解释任何涉及技能短缺的解释。
IT服务公司文化
还有一种小众的解释,我想先抛开。IT服务公司由于文化原因,很难转向产品领域。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按程序员的时间向客户收费,那么雇佣大量低技能的开发人员是权宜之计。优秀的程序员反而是一种负担,因为他可能会更快完成工作并期望更高的报酬,从而增加成本并减少收入。职业发展方式包括:如果你倾向于技术,会被派往现场;如果你在印度,则会转到客户管理或人员管理岗位,从而失去你的技术技能。对于这类公司来说,进入产品开发领域并培养更高层次的IT技能需要进行重大的文化转变,而许多公司都未能实现这一点。虽然这种解释可能适用于服务公司,但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这种文化包袱的初创企业无法成功。
印度的监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与政策相关的解释,尤其是营商便利性。诚然,在印度经商并非易事,而政府的持续打压更是雪上加霜。但IT行业也确实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且印度的初创企业蓬勃发展。那么,监管环境为何会特别损害世界一流的IT产品开发呢?尤其是在IT领域,政府的政策相对支持力度较大。
另一个监管领域阻碍了我们开发社交媒体产品的能力:我们实际上没有言论自由保护。监管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哪些言论受保护,哪些不受保护。当年我的印度同胞们对Twitter或Facebook的不公平感到愤怒,并呼吁成立一家本土社交媒体公司时,我忍不住想嘲笑他们。难道我们真的相信Koo、TakaTak之类的公司能够在阿萨姆邦乔尔哈特这种可以随意提交FIR(首次报告)的环境中生存吗?我甚至写了一篇幽默的文章,建议我们应该把言论自由输出到其他国家,而不要管印度国内的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的输出可以成为印度的软实力
后来才意识到,中国对TikTok就是用的这个策略。印度为什么不能效仿呢?这本身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但连个社交媒体产品都没有,才是更大的失败。
结合解释
至此,除了一个原因之外,我已经涵盖了印度IT产品开发失败的所有原因。我认为有些解释缺乏逻辑,而其他一些解释则不充分。我们必须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这些不充分的原因,虽然单独来看可能行不通,但结合起来却能形成强有力的解释。例如,以监管负担为例:虽然它并没有阻碍初创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但它带来的负担已经足够沉重,以至于真正雄心勃勃的企业会选择到海外创业。这种负担足够沉重,以至于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应对,这意味着,那些成熟的IT服务公司,尽管面临着各种文化挑战,却最终打造出如此成功的产品。
监管也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只有当你服务于印度市场时才值得处理所有这些负担。
我们的监管负担也间接地阻碍了IT行业的发展:我们没有制造业经济——像印度的Shein这样的电商公司,除了出口之外,还能在西方取得成功,这简直不可想象。另一个解释是,我们的初创企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弥补实体经济特有的低效率上,而这种方式并不具备可扩展性。或者以快速电商行业为例——它是IT技术带来的伟大成功,但其成功完全归功于印度的廉价劳动力,除非特朗普连任第三任期,否则很难在美国复制。
人才短缺理论与监管负担理论相结合,也能解释很多问题。人才短缺本身不应该阻止我们发展出几家优秀的产品公司。但结合监管负担理论,它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现有的人才更愿意在印度以外创业;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人才流失
这让我想到了我一直留到最后说的那个解释。那就是人才流失——或者更确切地说,由于文化原因,我们更容易受到人才流失的影响。由于我们熟悉英语,在目的地国家已经有移民社区,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出国是可以接受的,几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们的政府政策认为,输出年轻人是一种优势;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在国外都受到欢迎。
现在,说实话,当我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把它留到最后写,因为我认为这是印度 IT 行业失败的最佳解释,尤其是当问题提出“为什么中国成功了,而印度失败了?”时。与印度相比,中国 IT 行业有一些优势——更强大的政府能力、可能更好的 STEM 教育,以及在发展曲线上领先于印度的无可否认的事实。但印度也有一些优势——IT 人才、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对其行业施加了反复无常的监管,但印度的 IT 行业在产品开发方面比中国更自由。当所有因素进行比较时,我的观点是,印度和中国应该同样有可能在 IT 价值链中向上移动。中国做到了而印度没有做到的原因是,与印度相比,中国的人才更有可能留在中国或回到中国。
撰写本文的过程并没有彻底改变我的想法,但它确实迫使我对这一解释进行了一些细微的修改。我仍然认为前面的论述是正确的。即使我们撇开中国不谈,以更普遍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它仍然是正确的。印度在IT领域拥有一些优势。它也确实面临着挑战。我确信日本汽车业和韩国电子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过挑战。这是新兴经济体的本质。但正是因为印度IT行业很容易以人才流失的形式退出,这些挑战才最终击败了它,而类似的挑战却未能击败中国、日本或韩国。
又错过一班公交车
这并不是号召人们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比如阻止人们出国,或者因为他们缺乏爱国精神而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重要的是要记住,人才流失的解释只有在其他所有解释之上才有效。我们需要努力解决其他问题,尤其是监管环境、印度城市的质量和印度的教育体系。不过,与此同时,应对人才流失的文化或许也是个好主意。或许,我们应该少关注如何让美国增加H1B配额,多关注如何为印度人才创造在印度创造高价值产品的机会。特朗普对美国造成的破坏正在导致一些人才逃离美国。其他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吸引他们。印度也可以效仿,但很可能也会错失良机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