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智能体加盟骗局揭秘:从C端焦虑到B端渴望,收割者如何升级猎枪? 核心内容: 1. 骗局迭代:从个人技能培训转向B端加盟模式 2. 精心设计的身份重塑与简化商业模式 3. 完整的B端加盟收割闭环运作机制
李一舟的喧嚣犹在耳边,但作为CIO,为AI课程的收割大戏已经落幕,那可能是一种危险的错觉。现实是,收割者们从未离场,他们只是更换了猎物,升级了“猎枪”。风暴的中心,已经从C端用户的知识焦虑,悄然转移到了B端市场的转型渴望。就在我们全力探讨如何构建企业专属大模型、如何用AI提升组织效能时,一种更具迷惑性的商业模式正在野蛮生长——“AI智能体”加盟计划。你的朋友圈里,是不是也刷到过“9万8,成为AI智能体合伙人,开启你的万亿蓝海市场”的招商广告?
当“卖课程”这种略显粗糙的模式被大众识破后,新一代的操盘手已经完成了从“老师”到“平台方”的华丽转身。他们不再贩卖知识,而是兜售一个更诱人的东西——事业。一场针对无数渴望转型的个人和中小企业主的、更精准、更隐蔽的B端认知收割,已然拉开序幕。
商业骗局的迭代,核心是叙事的迭代。如果说上一代AI课程的叙事是“提升个人技能,避免被淘汰”,那么“智能体加盟”的叙事,则是一次精准的身份跃迁,它直击人性深处“成为老板”的终极梦想。新一代的“AI产业赋能家”,为你构建的是一个“拎包入住”的创业故事:
身份重塑:不再让你当“学生”,而是直接让你当“总代”、“城市合伙人”。你不再是技术的学习者,而是“前沿科技的布道者”、“本地百业的赋能者”。这种身份的拔高,满足了巨大的心理需求。
模式简化:告诉你,“你不需要懂技术,不需要会代码,甚至不需要懂AI。我们为你提供强大的‘智能体工厂’(平台),你只需要负责一件事——销售。将我们的‘AI数字员工’卖给各行各业,你就能坐享高额利润和持续的管道收益。”
场景营造:招商会和宣传片里,充满了各种“成功案例”:某餐饮店用了他们的“AI迎宾员工”,获客率提升300%;某律师事务所用了“AI法务助理”,效率翻了10倍。这些被精心包装的、无法验证的场景,共同构筑起一个“产品好卖、市场巨大”的繁荣假象。
这套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一个极其复杂的企业级服务过程(技术研发-产品部署-客户成功-持续运维),简化成了一个“拿货-卖货”的传统渠道代理模型。它完美地屏蔽了技术的复杂性,只展现了商业的诱惑性,让无数怀揣创业梦的人,误以为自己抓住了一个“零门槛、高回报”的时代风口。
在这套宏大的“赋能”叙事之下,是一套冰冷、精密的“B端加盟”收割机器,堪称一部“灰产”教科书。
第一环:AI赋能的宏大叙事与精准招商
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广撒网,而是聚焦于特定人群:有销售经验但缺乏技术背景的个人、寻求业务第二曲线的中小企业主、手握本地资源的“小老板”。通过举办“城市数字化转型峰会”、“AI赋能百业论坛”等高大上的活动,筛选出最具付费潜力和转型渴望的“精准客户”。
第二环:“零代码、高利润”的价值主张
这是整个骗局的核心诱饵。加盟商通过他们的“智能体生成平台”,只需几分钟,就能为客户“定制”出一个“AI智能体”,比如AI客服、AI电销、AI前台等。他们会给你算一笔账:“一个数字员工,你卖给客户5000元/月,而你在平台的成本可能不到500元。这是十倍的利润空间!”这种看似清晰的暴利模型,对商业认知不足的人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第三环:“代理-加盟”的层级式金字塔
这套模式完美复刻了传统招商加盟的精髓,并用科技名词加以包装。
体验级(¥19,800):成为“认证服务商”,获得平台基础使用权和销售权。
城市级(¥98,000):成为“城市合伙人”,获得更低的成本折扣,以及发展下级服务商的权限。
战略级(¥298,000):获得平台的“OEM贴牌”权限,你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去包装这套系统,招募你自己的合伙人。
你会发现,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已经从“卖产品”悄然变成了“拉人头”。
第四环:合同陷阱与服务黑洞的风险锁定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加盟合同里,平台方会承诺提供“平台使用权”、“技术培训”和“市场物料支持”。这些他们都会象征性地提供。但合同绝不会对“智能体”的实际效果、客户问题的解决、以及加盟商的销售业绩做任何承诺。当你投入巨资后才发现,平台生成的“智能体”只是一个预设了简单问答逻辑的“高级版Siri”,根本无法解决企业客户的复杂问题。客户投诉不断,你寻求平台技术支持,得到的答复却是“正在研发”、“后续版本解决”。最终,平台会把所有问题归结于“你自己的销售能力不行”,而你,早已被牢牢套死在合同里,维权无门。
一个能让用户“玩”起来很酷的AI Demo,和一个能为企业真正创造价值的“生产力工具”,中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那些加盟平台所提供的“智能体”,绝大多数都属于前者。一个真正可用的“AI数字员工”,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机器人,它必须具备:
深度业务流程整合能力:能与企业的CRM、ERP、数据库等核心系统无缝对接,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高可控性与稳定性:在面对复杂、模糊的指令时,能保持行为的稳定和可预测,而不是产生“模型幻觉”。
动态学习与进化能力:能根据企业的反馈和新数据,不断进行自我优化和迭代。
企业级的安全与合规:满足数据隐私、信息安全和行业法规的严格要求。
这些,没有一支强大的技术团队进行持续的、深入的定制开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那些“智能体工厂”卖给你的,不过是一个套着精美外壳的“玩具”,却让你去向客户承诺一个“生产力工具”的效果。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无法兑现的骗局。
面对这个风口,我们既要拥抱智能化,又要避免成为“认知税”的缴纳者。无论是评估内部项目,还是甄别外部供应商,这三步穿透法,能帮你快速识别一个“智能体”项目到底是“风口”还是“陷阱”。
“如果产品真能打,为何主营业务是‘招商’?”
一个理性的商业逻辑是:如果你的“AI数字员工”真的能为企业客户创造巨大价值且利润丰厚,那么作为平台方,最赚钱的方式应该是自己组建直销团队,去服务那些付费能力强的头部客户,而不是费尽心力去发展利润被层层分薄的加盟商。当一家科技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是“招商加盟”时,你就要高度警惕:他们真正的产品,可能不是“智能体”,而是“加盟权”本身。
“是‘真智能’,还是‘伪装成AI的自动化脚本’?”
不要被“大模型”、“Agent”这些宏大词汇迷惑。要求对方进行一次“极限压力测试”的现场演示。不要让它回答“今天天气怎么样”,而是给它一个真实的、复杂的业务场景,比如:“帮我查询CRM系统里上季度所有投诉过物流问题的上海地区VIP客户,并根据他们的客单价和投诉频率,起草一封个性化的安抚邮件,邮件中要包含一张88折的优惠券代码,并同步更新CRM里的客户状态。”一个无法与企业内部系统进行实时、复杂交互的“智能体”,大概率只是一个高级的自动化脚本。
是‘降本增生’,还是‘增本降效’?”
要求对方提供至少三个已经付费使用超过半年、非其内部人员的真实客户案例。你需要了解的不是他们“上了系统”,而是这个“数字员工”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替代了几个真人员工(降本)?还是带来了多少新客户(增收)?投入产出比(ROI)是多少?如果对方只能拿出一些含糊其辞的“客户好评”,却无法提供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价值闭环证据,那么它所创造的很可能只是“概念价值”,而非“商业价值”。
AI和智能体,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浪潮。但越是汹涌的浪潮,越是泥沙俱下。作为企业的领航者,我们的责任,不是带领团队去追逐每一个浪花,而是在看清航道后,稳健地、坚定地驶向真正的价值彼岸。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6-17
2025-06-17
2025-08-14
2025-06-06
2025-06-02
2025-07-15
2025-06-08
2025-06-02
2025-07-27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