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钉钉这一次能硬起来吗?

发布日期:2025-08-25 14:29:39 浏览次数: 1516
作者:王智远

微信搜一搜,关注“王智远”

推荐语

钉钉十周年发布会重磅升级,AI赋能企业数字化补课与效率革命。

核心内容:
1. 钉钉AI助力直播电商解决售后与培训痛点
2. 传统制造业十万员工三周迁移至钉钉的转型案例
3. 骨传导耳机品牌韶音的全球化协同实践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朋友问:钉钉十周年发布会,没喊你去杭州逛逛?

我说,热的要死,本来咱也是小人物,怎么可能;另外往那一坐一上午,我也受不了,怕长痔疮。

不过,企服这条赛道,我一直盯着看,所以,钉钉今天搞大动作,肯定不会错过;整个一上午,我让AI帮我看直播,替我把无招讲了什么扒下来。

开场时,介绍里提到吴妈要发言,但最后好像没播,不知道是去了还是没去;这些细节无所谓,我主要关注:他想传递什么,产品到底迭代到了哪一步了?能不能真帮客户解决问题?

第一个上台的是迷住集团的创始人李昊。

这家公司跟钉钉听上去八竿子打不着,他们做直播电商,而且还卖的是家具、建材这种耐用消费品。

李昊也承认,耐消品跟快消完全两回事:买个手机,今天心情好就下单了;可装修、买家具,一买就是十万八万,全家人得开会讨论半天。

这种行业的最大问题就是,低频、高客单价、决策长,买错一次,根本不是「七天无理由退货」能解决的事。

所以,直播电商这个领域特别难做,坑多,售后更是个无底洞,一般主播只管卖,售后全甩给品牌方,消费者一旦遇到问题基本投诉无门。

李昊说,他们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管卖,还要管售后,甚至提出「100天无理由退货,全网保价100天,责任不清楚的自己兜底」。听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这背后得有一整套系统来兜着才行。

这时,钉钉价值才显出来。李昊举了几个例子:

售后工单过去靠人工登记协调,经常信息不同步,消费者越等越火大,钉钉给他们做了一个「红绿灯系统」,能实时推送状态,处理时长直接从48小时缩短到24小时。

客服培训难,现在用钉钉AI陪练,七天就能上岗,几百人的客服团队,效率直接翻倍;直播数据也一样,以前人工半小时更新一次表格,现在钉钉自动实时刷新,主播能随时调整讲解节奏和推广方向。

如果只听李昊这部分,会觉得钉钉真是「救命稻草」。

不过,智远边听边想,这些东西本质上还是「补课」,钉钉能力更像帮他们把售后、培训、数据、长期被忽视的环节规范化了。

对李昊来说,这是「质变」,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它还不算「颠覆」;换句话说,钉钉更多把AI用在「该解决的问题」上。

第二个案例是魏桥创业集团。

十万员工、纺织铝业、世界500强,典型的「老牌制造业」。他们的分享逻辑是:

董事长提「全员拥抱AI」,然后,三周之内把十万员工全迁到钉钉,从考勤审批到知识库到AI助理,短短三个月做出了800多个AI应用。听上去挺壮观的。

他的转型故事更像是「把过去十年企业该做的数字化,现在一口气补齐了」。他们讲的那些应用:问数助手、安全知识库、AI客服,都是「让原本落后的环节追上来」。

所以,这个案例的价值在于告诉行业:即便最保守的传统制造业,也能被钉钉「拉到平均线」;但把保守者拉上来,不代表就能带头往前走。

第三个案例是韶音,做骨传导耳机。陈乡帅讲了他们「生而全球」的故事:

2011年刚成立就去CES,用几平米的小展位引爆北美市场,被Best Buy发现,后来一路做到全球60多个国家,卖出1800多万副耳机。

现在他们的难题在组织协同:跨国团队、会议翻译、知识库、客服训练,这些事全压在钉钉身上。

听上去很国际化,但我边听边想,这个案例的核心价值,是把「中国品牌出海」和「钉钉的AI能力」绑在一起。

比如:

实时翻译、会议纪要、知识库、AI客服话术,这些功能单看都挺实用,可要说多么创新,其实全球协同软件早就有类似的尝试。

钉钉在做的,是「本土化替代」,用一个大而全的产品把这些能力收拢到一处。

所以,韶音案例释放的信号:钉钉要陪着中国品牌一起出海。但它也暴露出另一层问题:

在国际市场上,钉钉讲的AI故事,和Slack、Notion甚至Taskade相比,还缺乏「新物种感」,更像一种整合式的补齐。

三个案例证明了「AI能落地」,但落地只是底线,撑不起钉钉的下一个十年。

那钉钉8.0目前到底站在什么位置?和飞书比强在哪、弱在哪?放到国际舞台,它又算什么水平?

飞书喜欢讲先进组织方式,强调透明沟通、OKR、异步协作,想要改造「人和组织的关系」;钉钉讲工具和场景、上下游协同,更务实,也更接地气。

这次发布会也延续了这个差别。

几个案例说明钉钉很会「听劝」,只要有痛点,就能很快把功能改出来。

不过,很多东西的确不新鲜,钉钉One被说成「个人秘书」,核心逻辑还是信息聚合,飞书在智能提醒、智能聚合上早有尝试。

优势在于钉钉覆盖更广,能适配各种类型的中国企业;弱点是它缺少真正的引领。

如果往国外看,会发现差距更明显。

Taskade这两年之所以热,因为它是AI原生。Taskade是直接用智能体来重写工作流;一个目标交给它,它能自动拆分成任务,然后交给不同的AI Agent去执行,就像你有了一支虚拟团队。

钉钉创业助理,看起来跟这个很像:市场助理、法务助理、设计助理,帮一人公司跑起来。

差别在于,Taskade天生是多Agent协作,钉钉则把AI插件化嫁接到既有业务里;前者是新物种,后者是进化体。前者让人惊艳,后者让人放心。

再把视角拉大一点,如果和Slack比,Slack赢在生态,第三方集成无数,AI是近几年才补的,Notion、Airtable是轻量化、灵活化的代表,强调用户自己搭建,很受创作者和小团队喜欢。

微软Copilot则是全家桶思路,把AI嵌到Word、Excel、Teams里,靠无缝一体化取胜。

钉钉的姿态很特别,既想当Slack,又想当Notion,还想当微软:大一统所有场景都装进去,好处是覆盖面广,坏处是太厚重,还需要过渡。

所以,如果真要一句话总结钉钉8.0的定位,智远主观认为,那就是:先保证所有中国企业都能用得上,追平一下。

追平不好吗?当然好。钉钉目前真正的矛盾在于,既要务实补课,又要装点未来。

务实是市场逼的。

中国企业谱系过于复杂:国企要合规,制造业要降本提效,零售要抢流量,初创要省人,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断层。

钉钉要想覆盖这么宽的市场,得先把AI打进最基础的场景,审批、客服、表格、培训、端内搜索等等。

未来又是叙事逼的。

AI全球浪潮里,你不讲AI,意味着你被落下,Taskade会喊「AI智能体」,微软推Copilot全家桶,钉钉也必须喊「重构」,否则真可能会输掉。

但这和它的基因天然冲突,钉钉优势是场景驱动、工具驱动、不是颠覆驱动。它现在做的,大多把AI嵌进去,还不足以真正长出来。

这种拉扯是必经之路。

前几天我和一个做SaaS的老板聊天,他说他们公司天天在想:到底要做什么能力,未来才不会被AI吃掉?我把问题反过来问:AI会先吞掉SaaS的哪些能力?

答案已经显现了。现在很多低代码平台,加上AI之后就能快速生成各种小工具,文件转码、图片处理、数据清洗……

过去要靠独立软件存在的东西,现在几分钟就能拼出来,AI正在慢慢蚕食掉软件的边边角角。

这个过程是重叠、替代,再重叠、再替代,平台不得不经历一个「中间形态」,今天的钉钉里出现各种「助理」,就是这样。

没法一下子变成AI原生平台,但也不能继续装作什么都没变;只能先让AI嵌进去,撑过渡,等到未来再看有没有机会真正长出来。

问题在于,大平台的AI原生要比单一SaaS原生更难。

小公司可以推倒重来,直接以Agent为核心设计产品;钉钉这种体量,推倒重来几乎不可能,只能边走边改。

写到这儿,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企服的未来组织形态会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来协助干活?

我先想到「超级个体」。

以前说超级个体,指这个人既能写又能发,是博主或者自媒体人。

未来的超级个体可能完全不同:在一个软件里,你背后跟着一群智能体;有人帮你跑报表,有人帮你处理数据,有人帮你做设计,甚至有人帮你做一部分决策,很多事,一个人加上一群智能体就能完成。

拿我来说:

平时一个人干活,也会偶尔和别人协同。很多时候,我只用一个 ChatGPT 能搞定大部分事情。

它记得我的偏好,当要做表格时,可以直接调动一个「AI表格」;虽然它现在不能帮我发邮件,但如果它真是企业级AI,我可能只需要一句“@”就能直接发出去。

再比如:

做会议记录,我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会议纪要」来搞定。你看,这种体验已经很接近「超级个体」的雏形了。

当超级个体真正涌现,组织会变得更「网络化」。

网络化意味着,更像一张灵活的网。不同的人、团队像节点一样接入,AI负责把他们拼接起来,临时组建成一个虚拟组织,项目做完,组织解散;有新需求,再自动拼一个新的。

我没有瞎吹。

新加坡有个叫 Quest 的 App,就这么干。用户在平台上发任务,平台会自动帮你找到合适的人,还能让 AI 参与筛选,目前覆盖拉快递、拍照、写文案太多场景了。

我查了下数据,到 2025 年 4 月,Quest 已经在新加坡、菲律宾和美国积累了 45 万用户,跑了 8 万多个任务,是当地最大的数字市场之一。

这就是“网络化”组织的雏形:

多个角色灵活组合,干完就结束,在国内,也会走出类似的路径,可中国组织惯性太强,更多企业要稳定、全套解决方案,这种环境里,网络化未必先跑出来。

为什么这种模式先在海外跑出来?因为那边市场基础就适合网络化,劳动力市场够自由,任务标准化程度也高,要交付什么一目了然,只要加上 AI 的撮合,就能把人拼起来,再拆散。

中国做平台,喜欢搞「大包大揽」;很多公司要从头到尾帮他把流程跑通的平台,这就决定了,中国更可能继续走「大一统平台」的路子。

钉钉和飞书的分歧,本质上在验证两条路:钉钉是大平台逻辑,飞书更轻巧,像工具派。

有了AI之后,比拼的重点也变了,是谁能把智能体调度好,谁能把人和AI真正组织起来,替代掉旧流程。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算超级个体、网络化这些新形态真的出现,它们能不能跑通商业模式?企业真会为这种灵活性买单吗?

下一个周期的主动权,真会落在钉钉手里?还是会落在另一个,把先进组织重新定义的人手里?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