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钉钉的AI听记功能正悄然改变工作方式,让图文纪要成为日常办公的智能助手。核心内容: 1. 钉钉「蕨类哲学」:AI功能低调迭代,高频更新渗透工作场景 2. AI听记新突破:图文纪要功能实现会议重点可视化呈现 3. 从职场工具到全民AI:钉钉如何抓住普通用户的真实需求
钉钉的“蕨类哲学”:AI 听记静悄悄更新,带图片划重点的纪要来了
👦🏻 作者: 镜山
🥷 编辑: Koji
🧑🎨 排版: NCon
钉钉在 8 月十周年时,提出了一个「蕨」的思维:
AI 应该像蕨类植物,不声不响,但会以极强的生命力,细密地渗透到每个角落。
过去的几个月,它似乎正在践行这一点。
相比 AI 赛道的喧嚣,钉钉的迭代几乎没怎么「喊」,但如果你去翻翻它的更新日志,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从 8.0 版本以来,它几乎维持着 3 周一次的升级频率。
在之前那篇《十周年,钉钉“盯”上了 AI 硬件》中,我们深度体验了它的 AI 硬件。但真正在日常用起来才发现,软件侧的迭代,甚至比硬件来得更快、更猛。
就在今天,钉钉又大版本升级了 AI 听记,带来了「图文纪要」等新功能。它正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将其 AI 能力「塞」进了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中。
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AI 听记」这个看似单一的产品?
因为它恰好引出了我们近期的观察:
最近,大厂们似乎又找到了新的「战场」:AI 会议和 AI 表格。
从钉钉、飞书到 Zoom,各大平台都在「卷」语音转写、会议纪要、智能填表等功能。新锐产品则有像是 Granola、Fireflies、Cluely 等等,一个比一个好用。
但当所有人都挤在会议室里「卷」功能时,一个更广阔的市场正在被忽视。
这些工具的使用场景,或直接或间接地被局限于公司内部,更多地还是服务于「职场」。
然而,AI 的真正潜力,恰恰在于「走出会议室」。
随着 AI 能力不断地增强,AI 音频转录的高价值场景,早已不只是大型会议和公司高管。它正在服务于老师、学生、销售、自媒体创作者、个人学习者——这些更广泛的「普通人」。
这意味着用户的期待也在升级。当 AI 能够跳过冗余的音频、直接给你「下一步」的路径,它就从「录音转文字」的工具,真正进入了日常。
而厂商如果还停留在「会议录音转文字」模式,就可能错过这一波普及的机会。
可以这么说,被 AI 增强后的每个人都有成为「超级个体」的潜力,而大家需要趁手的工具。
钉钉的最新变化,恰恰是这一趋势的一个缩影,从职场人开会的必备「搭子」,再到「普通人也在用的 AI 搭子」。
所以,这期内容,我们一方面会介绍钉钉 AI 听记的新功能,另一方面讲一讲它是如何融进各种场景的。
在最新的 8.1.5 版本中,钉钉 AI 听记新增「图文纪要」功能,开会拜访、面试学习,都能让 AI 帮你「画」重点,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摘要图。
功能本身谈不上颠覆,也并非行业首创,但钉钉的意义在于「降低了使用门槛」。
在这样拥有大量用户群体的办公协同软件里,钉钉简化了 AI 听记的流程。
过去,用户往往需要先将音频转录成文本,再通过其他AI工具输入提示词,最终才能生成可视化的图文摘要(这一步往往还需要 AI Vibe Coding 抽卡)。
而现在,钉钉只需用户上传音频或视频文件,听记便自动将其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文摘要,几乎无需任何额外的操作。
举个例子,上周,团队里有位同事家的孩子要做一次英文家访。他提前跟老师沟通好,顺手就用钉钉的 AI 听记把全程录了下来。
家访结束后,尽管家长需要回顾并强化对话内容,毕竟要与孩子再「重温」一遍。但大家也知道,家访这种场景,真的很难再把转录文本一条条念给孩子听,让 TA 重新消化重点。
正好,他发现了更新后的图文纪要功能,就把整段沟通变成了可视化重点。说实话,一开始也是他提醒我,我才知道钉钉 AI 听记已经上了这个新功能。
这里为了隐私和展示,我们就采用了一段网上的家访实录来看看效果。其实,我个人觉得最顺的使用流程就是直接用 AI 听记,这也是钉钉软件自带的能力:
然后直接选择「图文纪要」,这样的流程非常丝滑:
AI 听记就可以导出这样的图文兼备的纪要:
我们稍微仔细看一看 AI 听记给的图文是什么样的(ps.里面每一张图文表格都是可以下载的)。
首先,AI听记能够将讨论要点总结成清晰的图文形式,并且它会将内容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分类比较精确,AI 幻觉比较少。
以这次家访为例,AI 听记将内容分为情感障碍、学生福利等多个专题,每个部分都突出了不同的讨论重点,帮助用户快速抓住每个话题的核心。
总结部分还用了颜色和图标来整理信息,突出了重点,让内容看起来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这样的视觉效果,确实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讨论中更快抓住关键点。
而且它还做了思维导图式的表格,把不同的主题和类别分得很清楚,层次感很强,看起来一目了然。
这类「一张图总结」并不是靠套模板生成的,而是 AI 在真正听懂内容之后,基于场景自动提炼出来的结构。
标题、分栏、重点排序,都会因录音内容不同而变化,每一次都是独立、个性化的产物。它背后依赖的是大模型的内容识别与理解能力,而不是「给你一堆模板,让你自己挑一个」。
说得更直接一点:在 AI 时代,模板这种思路已经不再是最优解。
了解到这个功能之后,我顺手推荐给了团队里的实习生。
他们大多还在念研博,平时要听课、做访谈、读文献。结果反馈都意外地一致:省事、直观、信息量密度高,比自己慢慢用音频整理,抓重点快太多了。
所以来让我们试一试学生场景,《Think Fast, Talk Smart: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是我很喜欢的 Stanford 一节公开课:
可以看得到,AI 听记对于学习场景尤其有效,它能够迅速将一整节公开课的内容转化为结构化、图像化的信息:
下面这张图表直接概述了公开课内容:焦虑管理的框架,将内容分为积极功能、负面影响以及应对焦虑的策略。
如果说课堂、家访是对内消化知识,那么 AI 听记的另一个好的场景则是对外拆解内容。
对于许多自媒体来说,拆解他人的视频节奏其实很重要的,毕竟在起号的一开始往往需要对标那些优质账号,看看他们到底讲了什么。
这里我就用 MrBeast 的视频脚本举个例子。
可以看到,AI 听记将 MrBeast 的这一期节目的重点按照时间序列,全部列出来了: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钉钉 AI 听记现在铺了更多入口,更方便去抓住那些高频、即时、甚至是非正式的线下沟通。
在手机主页面就能直接唤起,长按钉钉图标就能直接打开;进到钉钉 APP 里也有多种方式能触达。电脑端同样保持了一致的便捷性;除此之外,钉钉的 DingTalk A1 硬件也提供了入口:
除了处理这类线上内容,我还发现了一个它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贴切的场景:逛博物馆时听讲解。
为了测试这个想法,我找来了一段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的讲解音频丢给它。
结果还不错。AI 听记生成的纪要,从策展逻辑、代表作品、观众体验到最后总结,整体逻辑非常结构化,能让人快速了解整个策展思路。
而且,每一部分都配有精准的可视化标签(比如 Narrative Design、Pop Icon、Sensory Rich 等)。
可以说,这份内容已经不仅是 Tate Britain 的介绍,更像是一篇小型的、专业的策展解析报告了。
当然,目前 AI 听记的图文纪要还是全英文的。不过,据说之后的版本会支持一键翻译成中文,那样就更方便了。
这种「随处可用」的便捷性,其实也折射出了用户需求的变化。
过去,我们用 AI 听写工具,更多的只是「转录」,把会议、讲座或访谈中的语音变成文字,尽管这样就能记录下信息,但并没有做到「精华提炼」。
之后,我们在 Plaud、钉钉 DingTalk A1 硬件上看到了音频的多一种可能性。
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单纯的转写已经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人们不仅希望把信息记录下来,更希望从中提取出关键的要点、理解并整理信息。
说到这里,说实话,钉钉并不是唯一在做这件事的公司。事实上,这条路径在海外市场也并不少见。像 Otter.ai、Notta、甚至新兴的 Turbo AI 就是一家主攻「音频/视频/PDF → 笔记、闪卡、测验」的 AI 工具。
它能够:
将任何内容变成可编辑的笔记、闪卡、测验。支持录制讲课、上传视频、整理文档,并能生成图表、流程图、聊天互动等。
现在,由两位 20 岁的大学辍学生创立的 Turbo AI,已经积累了超过 500 万用户,ARR 也达到八位数。
最开始,Turbo 其实只是创始人跟朋友们分享的小工具,结果很快就在杜克、 西北大学的学生群里炸开,几个月后一路传到哈佛、MIT 等学校。
它原来叫 Turbolearn,是个学习 App,后来干脆改名叫 Turbo AI,定位成 AI 笔记和学习助手。
创始人说,现在用它的早就不仅是学生了,咨询顾问、律师、医生,甚至高盛和麦肯锡的分析师都会把报告扔进去,让 Turbo 生成摘要,或者直接转成通勤路上能听的播客。
商业模式也很简单:学生每月 20 美元。但团队也意识到学生对价格敏感,所以最近一直在做定价实验、AB 测试,想找一个真正合适的价格点。
他们试图解决的其实是一个所有大学生都懂的问题: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讲,根本没办法全神贯注。
他们所做的,正是帮助用户从信息中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将传统的「音频转写」提升为深度分析和智能归纳。
这些平台和钉钉一样,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不仅仅是会议纪要,而是要把这种技术应用到更加广泛的日常和个人场景中。
无论是整理课堂笔记、博物馆听讲解,还是播客内容复盘、甚至自媒体视频的拆解,它们都在逐步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要真正「进入」这些五花八门的个人场景,远比服务好单一的「会议」场景这个「舒适区」要难得多。
这不再是一次发布就能搞定的事,它需要产品以极高的频率去适应、去试错、去迭代。 这种从 B 端到 C 端的场景蔓延,正在倒逼所有厂商改变自己的「新陈代谢」速度。
这就带来了 AI 时代的新规则:
很多 AI 产品发布即巅峰,后续更新非常乏力。
以钉钉为例,从 8.0 AI 发布会的一箩筐产品,到前阵子的 AI 表格能力迭代,再到最近的AI听记更新,保持着「3 周一个版本」的 AI 产品更新势头。
这种「小步快跑、极速迭代」的模式,意味着产品在和用户「实时共创的体感」,AI 能力在以更高的效率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
在 AI 时代里,我们发现一切都很快,不光是用户对于 AI 产品无止境的需求,更反过来对 AI 厂商们产生了压力。理解这种需求,接纳这种需求,回应这种需求,可能才是在这场 DAU 的争斗中,走向下一步的 Key。
同时,这种高频的更新节奏,也在重塑产品团队的工作方式。
之前我们总听说博主们在搞「日更、周更」,而 AI 时代下的厂商也正在熟悉这个「好习惯」。
传统软件开发强调稳定与控制,而 AI 产品强调快速试错与自我修正。模型越成熟,反馈循环就越短。钉钉的三周节奏,某种意义上是一次实验:能否让一个 ToB 办公产品,以接近消费级应用的敏捷速度,持续适应用户?
而这一系列密集的更新,最终都汇聚到一个具体的载体:AI 听记。它成为钉钉观察用户、收集需求、验证模型表现的「窗口」。
AI 时代的残酷之处在于:快,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生存方式。模型可以慢慢训练,但用户不会等待。
理解需求、接纳需求、快速回应需求,才是在这场「日更级」竞争中走向下一步的关键。
AI 在现阶段表现出的关于「融入」的能力,在于它能多大程度上成为各类场景的延伸。
很多爆火的海外 AI 产品,其实在钉钉上都能见到影子,而且更加普惠、低门槛。
在这方面,钉钉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样本。
AI 厂商想要的是无缝融入我们最高频的场景、以速度迭代、并拓宽使用边界,让工作流达到「即时闭环」。
钉钉正在走的这条「全场景路线」和「AI 迭代速度」,或许正是 AI 下半场最值得关注的答案之一。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1-12
微软开源智能呼叫中心,完全替代人工客服
2025-11-10
AI都能看片子了,放射科医生为什么却成了香饽饽?
2025-11-07
多智能体协作技术在运营商客户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5-11-02
企业AI智能化建设中,如何处理 “业务优先” 与 “技术优先” 的核心矛盾?
2025-10-31
如何让Agent更符合预期?基于上下文工程和多智能体构建云小二Aivis的十大实战经验
2025-10-30
Claude Skills 40分钟构建企业级智能客服系统的完整流程
2025-10-28
钉钉AI表格太狠了!聊天记录自动整理,从此告别复制粘贴
2025-10-28
从 Sierra 到 Jekka:AI 的边界、大规模实践与终点
2025-09-13
2025-09-20
2025-08-23
2025-08-27
2025-09-01
2025-09-13
2025-09-08
2025-08-25
2025-09-01
2025-08-20
2025-11-17
2025-11-10
2025-11-02
2025-08-27
2025-08-25
2025-08-23
2025-08-08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