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录音卡片大比拼:一文讲懂谁更值得买

发布日期:2025-09-02 06:18:33 浏览次数: 1605
作者:Equity AI

微信搜一搜,关注“Equity AI”

推荐语

AI录音卡片横评:钉钉DingTalk A1如何解决会议记录痛点?看完这篇不再纠结选哪款。

核心内容:
1. AI录音硬件与手机录音的核心差异解析
2. DingTalk A1的降噪技术与多场景应用实测
3. 与竞品TicNote的功能对比及选购建议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前几日钉钉发布会,发布了全新“AI听记”和DingTalk A1。



DingTalk A1,是一款超薄AI录音卡片,能够帮助用户高效记录、转写、翻译、总结和分析语音沟通内容,并和钉钉工作流程打通,与钉钉AI听记软硬件无缝协同。

现在已有至少四款AI语音硬件产品上市,讯飞 SR302、Plaud、TicNote、DingTalk A1。产品这么多,该怎么选?

目前,硬件和软件我已深度使用过多款。如果你想了解相关AI硬件是否适合你,那么看这一篇就够了!并且,评论区【抽奖送一台DingTalk A1】欢迎讨论你的看法

全文六千字,从我自身的体验出发,详细介绍了:
1、AI硬件与手机录音有何不同?
2、DingTalk A1有哪些功能?
3、与TicNote对比,谁的使用体验更好?


我对此类硬件十分关注,是因为作为超级一家初创公司亦或超级个体,我真的经常有开不完的会,各个会议散落在不同的平台,钉钉会议、腾讯会议、飞书会议、谷歌Meet、还有微信语音,真的很难汇总。

自从用了上一次体验的TicNote算是减轻了我的负担,这次钉钉也推出了同赛道的DingTalk A1。所以我也有关注,并且在发布会就立马搞了一台。

我之前有写过一篇TicNote的产品使用体验,无论是线下还是交流群中的伙伴,看到这类硬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和我的手机录音有什么区别?

这似乎是此类产品绕不开的问题,刚好借此机会,用DingTalk A1举例,我们今天盘一盘:

01


AI硬件和手机录音的区别


我们来代入一个场景举例,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绝望瞬间:

老板在台上激情洋溢地讲了2小时,你用手机录了音,想回去整理。结果一播放,满耳朵都是空调的嗡嗡声、旁边同事的咳嗽声、文件翻页的沙沙声、键盘的敲击音……老板的声音反而听不清了。

哎...这个会议录音,算是废了。

原本打算直接把录音扔给AI做总结处理的,现在扔进去发现AI也听不清,转录出来的文本要么是断断续续的关键词,要么是小张的话接在了小李后边,小王的意见又被录到了小赵后边,AI整理出来的东西根本没办法用。

你摇摇头,只好作罢,再花一个小时时间倍速人工整理。

这就是第一个核心痛点,无论AI有多么强大,但如果输入的信息是嘈杂,无法使用的,那么AI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两手一摊。

所以,如果要保证最终能够获得一个好的结果,让AI真正的成为你的“工作搭子”,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个高质量的信息输入。

而DingTalk A1此类的硬件外设,就是要在信息的源头,保证声音信息能够录制的干净和全面。

那DingTalk A1这小小的身板,是怎么做到能比手机录音还厉害的?

首先,手机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通话。一部手机通常只有2-3个麦克风,一般是1个在底部保证你打电话清晰,1个在顶部,1个在背部,拍视频时辅助收立体声。这些各个麦克风“单兵作战”,各管一摊。


而DingTalk A1,在小小的卡片里,塞了6个麦克风。


这不只是数量的叠加,而是质的变化。

手机的麦克风,它们的位置是为不同目的而分散设计的,并非为了协同进行精密的声源定位。

而DingTalk A1硬件上的6个麦克风,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麦克风阵列。它们的位置、间距都经过严格计算,形成一个最优的几何构型,专门用于匹配收音算法。

这个“麦克风阵列”,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它们协同工作,能实时捕捉声音的各种细节,在你的会议室里绘制出一张看不见的“3D声音地图”。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感受一下:

你现在闭上眼睛,如果我分别在你的左边和右边拍一下手,你是不是能立刻分辨出声音是从哪边来的?

我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我们有两只耳朵。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大小会有微小的差别,我们的大脑就根据这个“时间差”和“音量差”,瞬间计算出了声源的方向。

麦克风阵列就是模仿这个原理,它有6只耳朵,A1设备会以纳秒级别的精度计算每只“耳朵”收到的声音,所以计算得更精确。它不仅能分左右,还能分前后、远近,在房间里建立一个声音的“3D地图”。

所以,当AI拥有了这张声音的“3D地图”,就能够在检测到声音时,算出“在左前方位置有人说话”、“在右后方位置有人咳嗽”。

3个麦克风:能大概画出一个声音来源的“轮廓”,分辨率低,比较模糊。如果两个参会者坐得非常近,它可能就把两个人的声音“糊”在一起,分不清了。在噪音稍大的环境下,这个“轮廓”也容易被干扰变形。

6个或更多麦克风:能绘制出一幅“高清”的声音地图,定位精度高。哪怕两个人紧挨着坐,它也能通过更复杂的计算,清晰地分辨出是左边的人在说,还是右边的人在说。

那么,6个麦克风和3个麦克风的首要差别就在这里:麦克风越多,测量到的数据就越丰富,在算法工作进行计算时,也就更准。

理解了这个点,那在能够更准的“听音辨位”后,算法还会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最经典的就是:波束成形。

当麦克风阵列可以判断出声源位置时,在嘈杂的场景下,就可以用算法像聚光灯一样,精准的去收集某个波段的声音,让来自目标说话人方向的声波信号“同相叠加”,变强;同时让来自其他方向的噪音信号“反相抵消”,变弱。

从而把旁边人的闲聊声、键盘声等无关噪音都降低,只专注于接收和放大主要发言人的声音。通过声源定位、波束成形、环境降噪等技术,让A1能够在混乱中,把主要说话人的声音那条线给“拎”出来,变得清晰、干净。

如此一来,A1就有更强的“远场拾音”、“环境降噪”的能力。

这样大家应该就明白了,为什么各个厂商不是直接使用手机设备进行录音,而是要做一个硬件外挂录音:

1、不同的手机的麦克风来自于不同的供应商,性能差异大,硬件本身无法支持优质的、统一的录音水平。
2、硬件不足,靠软件和音频算法适配提升录音能力的难度极大,基本无法适配。
3、要做更多的算法处理,就必须有对应的硬件数量。手机的麦克风数量不足,无法支持。

所以,为了能够有更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有一个硬件来解决以上问题。

而DingTalk A1就是被设计来解决以上问题的。它的6个麦克风单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麦克风阵列,性能参数高度一致,与算法完美结合,能计算出的更精确、更可靠的结果。从而够实现普通手机无法达到的听音辨位、远场拾音等效果。

所以,DingTalk A1的最核心的价值是:用更专业的硬件,实现手机无法达到的高品质录音效果。

捋一下:
我们需要“工作搭子”,帮我们处理会议录音
⬇️
“工作搭子”需要清晰的音频
⬇️
手机录音不能全场景高清录音
⬇️
需要一个更好的录音设备
⬇️
所以,有了DingTalk A1

也因此,DingTalk A1的适用人群是:需要“工作搭子”帮你处理工作而你又常常处于各种会议场景下的人。

比如,以下情况,用手机录音就足够了:
- 个人备忘:给自己录一段语音笔记。
- 安静环境:在一对一、面对面、且非常安静的房间里交流。
- 要求不高:只是想有个备份,不追求文字稿的准确率。

如果你是以下人群,也许你需要一个DingTalk A1:
- 学生党:需要记录十来米外老师的讲课声,同时过滤掉周围同学的杂音。
- 记者/律师:在嘈杂环境下进行采访和取证,需要清晰的人声记录。
- 职场人/项目经理:高频参加多人会议,需要一份能区分发言人、并自动总结的会议纪要来解放双手。

好,我想我已经说明白并且阐明了,DingTalk A1设备和手机录音的区别。那我们来实际体验一下DingTalk A1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02


DingTalk A1的软硬件协同功能


收音效果和质量更高,是DingTalk A1的最基本能力,这款产品的最大特色,是能与钉钉AI听记无缝协同,将线下工作沟通结构化沉淀到线上,形成知识沉淀,并可一键分享、协作,用AI让工作更高效的能力。

DingTalk A1的操作方式非常简单,只需要长按按钮,就可以开启/关闭录制。


除了录音,旁边还有一个“语音备忘录”功能。在我短短几天的使用体验中,旁边的“语音”按钮使用频率出奇的高。

这是一个专门的语音备忘录功能,只需要“按住”说话,就可以随时录制并把录制的语音发送到钉钉。尤其是在开车、散步的场景下,卡片贴在手机的背面,直接按住按钮就可以记录。


不需要点亮手机-解锁屏幕-打开备忘录这些步骤,直接按住就可以记录。对于总是在开车、散步的时候灵感迸发的我,简直不要太好用!

日常的携带方式只需要直接磁吸在手机背面就好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在软件层面,DingTalk A1层面深度融合了钉钉的AI听记能力,与钉钉App无缝协同。

先介绍下:AI听记

这是钉钉基于领先语音大模型技术推出的新一代语音记录工具,能够对企业线上会议和线下沟通的语音内容进行实时转写、语义分析和智能摘要,并高效转化为可沉淀、可复用、结构化的知识资产。

AI听记是钉钉的通用功能。所有用户都可以直接使用AI听记中的AI功能,DingTalk A1是AI听记的硬件入口之一。

使用DingTalk A1录制的音频会直接自动同步到钉钉App的AI听记中。


点击进入可以查看到全部的录音记录。


使用DingTalk A1的记录音频支持可视化查看,通过声源定位技术,可支持听声辨位,实时记录说话人当时在哪、怎么移动的,身临其境。

就像下方视频中一样,能够实时显示发言人的方位:


同时也就可以查看到针对这场会议,完整的转写、纪要、章节和AI分析。而这些功能,钉钉也有其十分深入的理解和功能方案,我们一起来看。

  • 转写

钉钉并非是简单的语音转文本。而是对底层语音识别大模型做了全面升级,联手通义实验室推出Fun-ASR语音识别大模型。

这个模型经过多家行业客户共同打磨,上亿小时的音频训练,目前已覆盖互联网、科技、家装、畜牧业、汽车等200+行业。全面增强了模型对行业专有词汇的识别能力。并且针对有高阶需求的企业,还支持定制化语音识别模型训练,提升如品牌名、项目代号、产品名、人名等专属词汇的识别效果。

所以,这个语音识别模型,更懂我们的行业黑话。不会再把“ARPU值”转写成“阿普值”,把“OKR”听成“OK啊”。

因此,转写也能更准确。


  • 纪要

提供了36+种不同场景下的纪要模版,不论是开头脑风暴会、上课做笔记、采访、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客服记录、客户拜访、面试问答等等场景,模板都能自动适配,一键使用。

同时还提供了多款模型供用户选择,支持了Qwen3、QwQ还有DeepSeek-R1的满血版。这些模型各有其优势的场景,自由切换使用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纪要需求。

从纪要模板到总结模型的多种选择,是钉钉对会议纪要场景的独特理解,也是更进一步的提供“方便”,提高效率。


  • 章节

这个功能的设计真的值得一夸!

目前的会议整理方案大多数是对整个会议做全盘的总结和处理,在总结的时就不可避免的模糊了时间的线性特征。

而AI听记的章节的设计非常巧妙,他按照时间的,把长会议按照每段时间讨论的主题做了更加细致的章节拆分。

点击详情能够展开和收起当前章节的总结内容,点击章节还可以直接跳转到转写的具体记录中。


想起我自己作为产品经理,每次开完一个需求评审会,面对长长的3个小时的会议,想要找到在某一个功能点上某一个人发表的意见。只能在会议的进度条上疯狂的点击去找那一段,简直是抓狂的体验。

而“章节”功能简直是长会议的救星,每个时间段讨论的内容一目了然,点击还能直接跳转到转写的位置。值得点赞!

  • AI分析

AI听记的分析功能,分析逻辑是可以设置不同的AI小助理,来帮助你对当前的音频进行分析。


但是,,但是,,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选择了一个提示词模板,而是真的选择了一个“小助理”。

细节太多,请看VCR:


看到这些能力可添加的时候,我心里只有一句:“惊呆了,老铁”

并不是说这些工具多么难做,而是,钉钉真的做的好细节好细节,这些工具非常明显是对准了普通用户,把提示词和工具都封装成了能够让普通用户使用的“工具”。不需要写提示词、不需要想框架,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需求,把需要的“能力”添加上即可。让AI销售助理在遇到面试的情况下自动分析并提取客户名称、电话、角色、画像、公司等资料,并且直接同步至AI表格。

使用不同的助理,对会议的信息就有不同的分析和呈现,最大化的让信息发挥效力,而且可以直接同步至AI表格,真的太方便了。

此外DingTalk A1与钉钉有很多细节的联动,都是我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的。

比如我在我的页面直接按住说话:


直接转成文本,可以非常方便的做想法记录。

但是如果我是在外部的页面直接说话,他就会询问我是问AI还是发给自己做记录:


如果我完全不打开手机,直接说话:


就会直接把语音原样发送给我自己。

同时,AI听记还支持录入声纹,当录入声纹后,AI就可以准确的在多人会议中识别和展示出我的发言。


当我的团队都录入之后,那么之后的纪要中,出现的就不再是“讲话人1”、“讲话人2”,而是准确显示出每个发言人的名字。

这真的是太细节了、太好用了。

说实话DingTalk A1是超出我的预期的,毕竟市场上已经有了多个竞品,再做还能做出什么花来呢。

没想到钉钉给了一个惊喜,DingTalk A1与钉钉深入融合无缝打通,并且基于AI听记的各项能力的加持,让DingTalk A1的玩法更多,功能组合也愈加强大。

这只是我暂时探索出的玩法,随着产品的迭代和升级,相信还能有更多、有用和强大的功能。

03


竞品对比


因为讯飞录音笔的外形和便携度我不太满意,而Plaud等一些依赖海外AI模型的竞品在国内不便使用。

所以主要的对比是:出门问问的TicNote和钉钉的DingTalk A1,作为同时拥有两款产品的用户,抛开参数,讲一下我的实际使用体验:

我们抓主要体验来讲,分为:
1、硬件部分:有更方便、更清晰的、更多场景的收音能力。
2、软件部分:对音频信息,智能化处理,为工作或生活提供便利。

首先,在硬件部分对比:

  • 1、先放价格
出门问问TicNote - 999元/1499元
讯飞 SR302 -  999 元起
DingTalk A1 - 旗舰版799元、青春版499元

DingTalk A1是市面上同类产品最便宜的。

  • 2、携带方面:
TicNote卡套磁吸,身份证大小。
DingTalk A1卡套磁吸,比TicNote略大一圈,中间部分有显示屏幕略厚出0.3mm。

评价:二者大小和厚度差距微小,但是硬要分个高下,那么我更喜欢TicNote的轻薄。

  • 3、录音操作:
TicNote需要手动切换录音模式区分手机收音和外部收音,
DingTalk A1不需要,且DingTalk A1有语记功能,非常好用,但TicNote不支持。

评价:DingTalk A1语记功能,非常顺手,相当于有了一个方便的语音记事本,随手就可以记录。

  • 4、续航和充电:
TicNote续航连续录音20+小时,待机20天,充电使用Pogo Pin磁吸充电。
DingTalk A1续航连续录音45 小时,待机60天,充电使用Type-C接口。

评价:Type-C的充电口,有利于有弊,利是手机充电线可以直接用,弊是充电口缘故,导致卡片不得不厚出了一点点边缘。

不过对我来说,Type-C更加重要!出差还要专门在包里塞一根充电线是挺烦的。而且TicNote的充电线我已经丢了一次了。

  • 5、收音能力
TicNote 5米距离拾音,4 颗全向麦+1 颗骨传导麦
DingTalk A1 8米距离拾音,5 颗全向麦+1 颗骨传导麦

评价:在我的实际体验中,双方难分伯仲。只要你是能听清能听到的声音,它都能录下来。你听着非常嘈杂,极难分辨是说话还是噪音的场合,录音下来也是无法使用。

所以,在绝大多数场景下,只要是你能正常开会/交流的场合,以上哪款都足够使用。

软件部分:

  • 1、音频转录准确度
TicNote 和 DingTalk A1对比

评价:说实话,在转录成文本方面,我都不满意。我的使用场景比较复杂,室外场景和不规则会议室场景多,谈论的内容会涉及各个地名、项目名和专业词汇。转录出的纯文本,正常对话都没问题,但是涉及一些比较不常用的名称和词汇时,转录的内容不够准确。

但根据配置和软件支持看,DingTalk A1有专用的转写大模型并且支持企业定制训练,由此来看,DingTalkA1的准确率提升会更胜一筹。

  • 2、AI处理能力
TicNote支持总结、转录、思维导图、顿悟、深度研究、播客功能。
DingTalk A1支持转写、纪要、章节、分析。

评价:这里我认为是适用场景的不同,DingTalk A1更偏向公司团队协作的场景,在这几项功能上做的更加深入,比如章节、支持切换AI助理分析等等,做的非常深入和全面。

而TicNote支持的形式更多更适合个人工作者的分享场景,像思维导图和顿悟、分享页面都做的更加精美,相比来说更适合外部的协作分享。

这只是我个人对以上功能的主观体验,双方皆有其擅长的场景点。

  • 3、生态协同
TicNote需要下载TicNote APP搭配使用,是独立专用的APP。
DingTalk A1需要搭配钉钉APP使用,是AI听记的一个独立硬件入口。

评价:这里就见仁见智,如果你本身就使用钉钉,那么DingTalk A1可以无缝接入,你相当于多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外挂硬件,文中的一些协同操作比如语音输入、声纹识别、AI表格、AI助理自定义,AI听记与各个功能的打通都会让你用的更爽。
但是如果你原本并不是使用钉钉,那么你不得不接受钉钉上大而全的通讯功能——即使你用不到。

而TicNote虽同样需下载APP,但是其APP是专门为TicNote服务的,整体的功能更加简洁、层级更浅。但也因此,TicNote就谈不上生态级别的协同了,它十分纯粹,并没有更多的功能和互动玩法。


以上就是我真实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整体来说钉钉最新推出的DingTalk A1与钉钉APP深度融合后提供的体验确实可圈可点。尤其是软硬件的结合能力,看得出下了极大功夫,才能开发出这样一款合格的“工作搭子”。

最后,既然看到这里了,也许你就正在犹豫对比~那么我们来个福利互动。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