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飞书搞知识问答,是企业AI竞争最大的先手

发布日期:2025-05-23 22:43:47 浏览次数: 1531 作者:谢强byron
推荐语

飞书AI知识问答,企业智能工作的革命性突破。
核心内容:
1. 飞书AI在企业级产品创新中的领先地位
2. 飞书文档工具如何引领知识管理的范式革命
3. 飞书如何将企业内部知识和信息流动通过AI贯穿起来,实现智能工作系统的蜕变

杨芳贤
53A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在不是那么大的动静里,飞书企业AI知识问答上线了。

体验了之后,感觉飞书在企业级产品的创新上,确实又一次走在前面。

从文档到知识:飞书引领了文档工具的范式革命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看过了太多知识问答产品。很显然的,从AI业务的视角来讲,文档是AI天然的上游。这里有很多的知识需要被AI梳理和解读、输出。所以飞书做这个事情,从业务角度,是很顺理成章的。

但你要知道,这是飞书。

过往的知识问答产品,流程无外乎是你上传企业的产品文档,AI帮你总结,用户可以在文档范围以内交互——一语概之,产品提供的是嫁接AI,然后在这里比拼体验。

但飞书的知识问答产品,有个明显破局的先天优势。

飞书文档里,除了产品文档,其实已经沉淀了在各个角落的企业知识——群聊记录、会议纪要、项目文档、审批流程——跟其他产品不同,飞书AI知识问答的数据基底更加坚实,是全方面的真实企业运营数据,而且又进一步通过AI知识问答把这些"死数据"变成了"活知识"。

从体验角度而言,飞书此次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它没有另起炉灶构建新的知识管理系统,而是着力于把已有的企业内部知识和信息的流动,通过AI贯穿起来。

这个切入点,就已经足够动人。

2025年以来,很多企业老板跟我聊天,因为DeepSeek的第一次AI科普,让他们感受到了AI的力量,所以都在设想通过AI来改造现有的流程,提高效率。甚至现在世面上也有不少这样的咨询公司,期望通过对企业的望闻问切,再结合AI的方式,来实现流程改造和效率提升。但这个命题里,最核心的部分往往被人忽略——在实施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外部没有数据,内部也没有协作。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用一个范式生搬硬套进来,再嫁接各种工具,“期待”让员工被这一整套作业方式改造。

我一直讲说,线下没有的方式,线上也不会有。

如果一个企业的流程和知识本身就不在线,AI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飞书文档在先天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飞书的文档在业内都是被人赞不绝口。在飞书的设计哲学中,文档从来不只是存储介质,而是知识的载体。过去几年,飞书通过文档、多维表格、思维笔记等产品,已经构建了企业知识的完整存储体系。但存储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价值在于流动。

从产品演进史看,AI知识问答的发布,标志着飞书完成了从"协作平台"到"智能工作系统"的蜕变。当企业内部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像水电一样随时取用,企业运作的方式将被彻底改变。更何况,这些内部的知识和关键信息,是伴随着企业的正常运营递增和流转的。员工在本能的层面,既是这个智能工作系统的消费者,也是构建者。

没有比这更加顺滑的应用闭环了。

而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竞对在苦苦追赶的文档竞争,又被飞书又引入了另外一个维度。文档作为一个工具,飞书先是从协作角度破局,再构建了多维的载体范式,现在又嫁接了AI。从产品力的理解上,飞书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如果文档没有AI,无关体验,那这个产品已经是范式级别的落后了。如果是WPS这样的软件,其先天就因为数据和文档的分散,不具备被AI拿来在组织内部流动的价值。如果是钉钉和企微,在复杂功能和体验还有差距的情况下,还有竞争力吗?

飞书在恰当的产品和节奏里,用AI给文档工具点了题。

聚焦企业端AI,飞书切入了最被低估的黄金赛道

在AI大模型时代,有一个被广泛讨论但少有人真正抓住的机遇:企业私有化AI入口。飞书AI知识问答的发布,标志着这场争夺战正式打响。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AI的竞争,最后一定会落入企业私有化AI的竞争。

一语概之,这是更宏大的应用场景,以及下一代组织革新的方式。 首先,企业环境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和场景。与C端用户天马行空的需求不同,企业中的问题往往集中在项目管理、流程审批、数据分析等有限领域,这让AI更容易发挥价值。

其次,企业数据具有专有性和累积性。一家公司在飞书上沉淀的文档、消息、会议记录,是独一无二的知识资产,这种数据壁垒一旦形成,迁移成本极高。飞书通过AI知识问答,将这些数据资产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强大的用户锁定效应。要再迁移,很难。

而这些场景的塑造,给企业私有化AI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在云市场已经广为流传,阿里云在今年的KPI就是,推动更多的企业,部署Qwen,通过跟阿里AI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场景和价值。

但部署AI又谈何容易。要找场景,要找应用,要部署,部署完要看结果,看完结果要看是否有用。

而文档,正好是那个最简单的入口。

企业的知识和信息,是通过一个非常巧妙的文档源头被串联起来的。而过往对于企业数据保密性的问题,又被飞书通过文档权限的构造解题。这个系统不仅理解问题,还理解"谁在问问题"。同一问题,不同职级的员工得到不同层次的答案——这种精细化的权限管理,是飞书多年打磨企业协作产品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当竞品还在为如何安全接入企业数据发愁时,飞书早已将权限控制融入产品基因。

当然,我上面讲的逻辑是,飞书AI知识问答,为什么可以被用起来。在企业业务里,能用起来,比功能强大,有更高的战略价值。

试想:

如果一个AI,在常规的工作场景里,占据了用户的使用时长,那么它会不会在C端也产生更多的黏性?

如果一个AI,在常规的工作场景里,能够理解企业的知识和信息,那么它会不会通过调用工具执行更多的任务?

如果一个AI,在常规的工作场景里,能够执行更多的任务,那么它会不会从文档延伸到其他更加垂直和专业的作业场景?

我想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从这个角度,飞书AI知识问答已经开始构建下一轮的闭环。

1、解答问题,利用知识。

2、调动工具,完成任务。

3、量化结果,评估人效。

如果能做到上面三层,我想这个企业的私有化AI入口已经被牢牢霸占,在业务场景里,不可能再存在其他的想象力。

某种程度上,我对飞书团队一直充满敬佩,这主要源于我对他们在产品端的构建的理解。

在上一个企业服务的竞争节点里,花这么多的力气,去做垂直工具,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这一个节点,飞书其实已经在悄然在通过AI串联起企业员工的产出和自己的工具矩阵。

如果理解到这个概念,那么对飞书AI知识问答的理解,会更深入一层。

企业私有化AI的入口之争,其实本来是有机会从C端突破的。在DeepSeek普及以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想着用AI工具提升效率。但这里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第一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来使用工具——员工们都在拼接自己的知识并且使用AI——或者换句简单的话说,现在大家用AI可能还是一人一个用法。第二没有一个真实的应用体系,来服务企业的整体目标。知识问答AI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在相对聚拢的知识结构里,它可以进一步的调用各种工具和信息,去帮助组织完成目标,并把这个结果不断闭环。

从这个角度看,好像只有飞书在入口和工具上做好了形态上的准备。

如果没有意外,这是飞书在这个阶段最大的先手了。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