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用Obsidian知识管理后,生活轻了很多

发布日期:2025-10-18 12:09:21 浏览次数: 1525
作者:赫点茶

微信搜一搜,关注“赫点茶”

推荐语

Obsidian让知识管理回归本质,从繁琐的笔记整理中解放出来,重新发现知识间的连接。

核心内容:
1. 从Evernote到Obsidian的笔记工具演变历程
2. Obsidian的自由特性与双链功能带来的思维网络构建
3. 结合Ai好记工具实现多形式信息的高效整理与同步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我们为什么要做知识管理?

我从大学开始就喜欢记笔记,从 Evernote 到 Notion,再到 Obsidian,几乎每个阶段都有一套自己的“系统”。

那时候我特别享受那种“构建”的感觉:像在给自己搭一座小型图书馆——每个标签都有意义,每个文件夹都放着未来可能用得上的知识。

可是后来我发现,我越来越少去“用”那些笔记。

我有过几百条会议记录,却记不起哪一条是真正有价值的;我写过上千行学习笔记,却常常不知道该从哪里复盘。

笔记越多,我越焦虑。

我在做的不是知识管理,更像是在替自己制造一种掌控感的幻觉。

直到我遇见 Obsidian,我才真正有了“回到原点”的感觉。

它不像 Notion 那样追求漂亮的排版,也不像 Flomo 那样强调轻笔记,它更像是一个空白的思维空间。

我喜欢它的一点,是自由。

你可以让它复杂,也可以让它极简。你可以搭建整个知识地图,也可以只写下一句感想。

有段时间我特别忙,没空去折腾复杂的模板,就每天打开一个叫笔记文件,记录下当天的碎片:会议要点、突然闪现的想法、甚至一句心情吐槽。

慢慢地,那些看似零碎的内容,通过双链、标签、反向链接串联起来,成了一张自己的“思维网”。

我发现,这才是 Obsidian 的魅力所在——它不是要帮你管理知识,而是让你重新看见知识之间的连接。

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信息的形式变了。

我们不再只阅读文字,更多的时候,是在看视频、听播客、上网课、参加线上会议。那些内容更丰富,也更难抓住重点。

不得不吐槽,我曾经为了整理一场一个多小时的会议录音,一边听、一边暂停、一边敲笔记,花了整整一晚上。到最后,我连会议讲了什么都不想回忆。那时我才明白:真正难的不是“写笔记”,而是消化笔记

后来听朋友介绍,我尝试了一个工具,它叫Ai好记

能够自动将本地文件和一些平台的视频链接(B站、小宇宙等)转为图文笔记,还能够生成思维导图等。

说实话,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并没抱太大期待。

我丢了几个在看的B站视频链接进去,没想到,不到一分钟,它就自动帮我生成了带思维导图、大纲、要点总结的笔记。

点开思维导图任意节点,能跳转到原视频的对应段落;AI 还自动识别说话人、提炼关键词、做重点问答。

更方便的是,我还能一键把这些笔记同步到 Obsidian 里,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继续补充和链接。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知识管理不该只停留在记录文字,而是要学会处理不同形式的信息。

如果你也想自己的内容整理更高效,不妨去体验一下。官网入口:

https://aihaoji.com/zh?utm_source=invite&utm_content=58FSfn2X

新用户注册即可体验免费额度,感兴趣的可以先试试,输入邀请码「58FSfn2X」还能领取额外会员积分,数量有限,可以先领取后查看哦。

现在我的工作流变得很自然:视频、音频类的信息,我交给它去转录和整理;想要思考、串联、延伸的部分,就回到 Obsidian 里。

一个帮我“听懂世界”,一个帮我“思考意义”。

我个人觉得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我第一次觉得,知识真的是活的。

过去我们总在追求“更完美的知识系统”,但我慢慢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用了多少工具,而是——这些工具,能不能让你更轻松地表达、吸收、和思考。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