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落地热潮中的两大误区:迷信AI Agent与超级个体,本文为你拨开迷雾看清本质。核心内容: 1. AI Agent与AI技术应用的本质区别与适用场景 2. RPA与AI Agent的定位差异及协同价值 3. 数字员工外包的市场现状与付费意愿分析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9jU5K9l75FYmTAHbiPkIQ?pwd=xy1a 提取码: xy1a
第二课:AI赋能HR:从效率工具到战略伙伴.pdf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_h0B3snEvC8X77FLc8B9zQ?pwd=5x9b 提取码: 5x9b
第三课:AI原生时代的人力资源变革_V3.pdf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m0wEmPyqqE1FysVy1TgyQ?pwd=58ba 提取码: 58ba
先搞清楚咱们想要的到底是AI技术的应用,还是AI Agent的应用。
搞清楚之后,可能又面临第2个问题,是不是万事都可Agent,原来的所有RPA之类的是不是都可以用Agent替代掉?
我可以很明确的说,AI Agent不是AI的全部,不要拿着个锤子到处找钉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RPA的定位是工具,AI Agent的定位是脑,RPA才几个钱?用AI Agent替代RPA,就是让高管当保安,二者结合的脑手联合共生才是正解。
另外,软件系统铁律之一:只要这个东西还转得好,就不要轻易去动他
那些已经用传统方法做到90分的领域,就请您高抬贵手放他一马吧,尝试用AI这些高科技去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将RPA升维成IPA。
而由AI Agent衍生出来的数字员工外包(我用真人人员外包是包,用AI帮我做不也是做么,为什么不能以BPO的形式来交割呢),据我观察,真没见到甲方特别愿意付费的场景。
这也能理解,我请个人还能骂几句,请个Agent我骂也骂不会,不仅没有情绪价值,还会增加情绪内耗(土话叫生闷气),这个市场还有待教育,至少我们调研下来,甲方明确表示愿意付费的就只有下面这个因为合规导致的高海刚业务场景:
毫无疑问,AI带来了极大的知识平权和技术平权。
在知识平权方面,AI会干掉所有的伪专家、半桶水专家,因为AI本身就是个大半桶水的专家,不如他的专家也好、经理总监也好,在交付质量方面,必然将被会用AI的、业务Sense强的初级玩家干掉。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研究表明,中级经理的待遇降低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新手找不到工作了、而逻辑清晰潜力大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仍然还是比较有市场:
对于公司来说,顶尖名校的毕业生(Tier 1),虽然成本最高,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最强,AI很难替代,所以公司愿意继续花大价钱雇佣他们。
最普通大学的毕业生(Tier 5),虽然能力上可能没那么突出,但他们的薪资要求也最低,人力成本优势明显。
最尴尬的就是中间层(Tier 2和Tier 3),他们薪资要求不低,脱不下长衫,但从事的很多工作又恰好落在了AI能替代的区间,高不成、低不就,是最容易被优化掉的一群人。
卫夕,公众号:卫夕指北真实、残酷的AI就业冲击——从一篇极其精彩的哈佛论文聊起
技术平权就更好理解了,随着AI写代码的深化应用,不会写代码的产品经理也能当全栈工程师了,给AI讲清楚产品就可以得到最终交付的产品了。
感觉一人公司即将遍地开花了,公司里面是个人都应该进化成超级个体,公司自然就成了全明星公司了。
而实际情况是,所有的业务都不是一锤子买卖,都是无限游戏,这就一定会有PDCA,在这个过程中超级个体就一定会面临诸如提示词调优、知识库迭代、个性化业务数据训练及模型搭建等问题,我不相信每个超级个体都这么牛,凭自己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在朋友给我说以后是不是全世界都是一人公司的时候,我说这些公司大概率都需要一个AI运维服务公司。
这也刚刚好,IT运维要被AI干掉了,我就转型成AI运维。
汽车来了,马夫可以转行干司机嘛。
先整这两个怪相,后续咱们再聊聊AI单点应用与AI原生流程变革的迷思、AI技术团队与业务脱节的有心无力、绝大部分B端AI应用仅停留在交作业(AI智能客服、知识库这两个烂大街的应用出场率最高)、C端AI应用没有得死B端AI应用谁用谁想死等等怪相。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20
2025-07-24
2025-07-08
2025-06-23
2025-07-10
2025-07-01
2025-07-08
2025-07-17
2025-08-08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