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如何重塑数据科学工作?Snap数据科学家揭秘AI在数据处理、建模与效率提升中https://api.ibos.cn/v4/weapparticle/accesswximg?aid=115130&url=aHR0cHM6Ly9tbWJpei5xcGljLmNuL21tYml6X2dpZi96SGJ6UVBLSUJQaGxhVUhJcUpOWlBnN0pETkQ5SUhVaWFVTXdNOEkzTllIM1NWcmxsV0lQSU1RWER0TjVEcUNMUmhGd0ZoUjlSaWN0THNZWUJwT3dpYmpmdy82NDA/d3hfZm10PWdpZiZhbXA=;tp=webp&wxfrom=5&wx_lazy=1的实战应用。 核心内容: 1. AI在数据收集与清理中的创新应用 2. 深度学习和大语言模型如何优化建模流程 3. 人机协作模式与数据科学家职业发展新思考
导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爆发式增长,AI 已经开始深入影响数据科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本文将由 Snap 公司 Core Data Science 组数据科学家徐萌老师,从数据科学家的日常工作出发,探讨如何利用 AI 技术优化数据处理流程、提供工作效率,并思考 AI 时代的职业发展路径。
1. 背景介绍
2. AI 在数据收集和清理中的应用
3. AI 在建模中的应用
4. AI 提高数据科学工作效率的其他应用
5. AI 的局限、人机协作及职业发展思考
6. Q&A
分享嘉宾|徐萌 Snap Inc. Tech lead of core data science
编辑整理|旭锋
内容校对|李瑶
出品社区|DataFun
01
背景介绍
1. 数据科学家的核心工作模块
数据科学家的核心工作模块包括以下内容:
当拿到一个商业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其转化为描述性问题、预测性问题或因果推论问题。确定问题类型后,还需选择具体的方法,例如对于因果推论问题,需要思考是通过实验回答,还是依赖观测性数据。最后选择对应方法。这一步在数据科学工作中至关重要。
接下来,数据科学家需要收集和清理数据,然后用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
分析完成后,通常需要借助可视化方法和沟通技巧,将结论与决策层进行有效沟通。因为决策层可能缺乏专业的数据科学背景。代码实现贯穿所有步骤。
2.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在讨论 AI 应用之前,有必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这三者代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层面:深度学习是模型基础,生成式 AI 是深度学习的一种应用,大语言模型则是生成式 AI 在文本领域的代表。
02
AI 在数据收集和清理中的应用
1. 文本向量表示
文本向量表示(Text Embedding)是将文字转化为向量,即把文字数字化,使计算机能处理自然语言中的语义信息。
文本向量化发展经历了从稀疏向量到稠密向量的演变:
稀疏向量表示:前 AI 时代的常见做法,直接将词汇转换为数字,不考虑词汇含义或上下文,通常生成包含大量零的长向量。
稠密向量表示:在深度学习和 AI 时代,使用几百维的稠密连续数字向量来表示文本含义,而非仅仅表示单个词汇。
Google BQML 中的 Text Embedding 功能简单易用,只需一行代码就能将文本转换为 768 维向量。例如,将"我爱猫"转换为向量,如果改为英文"I love cat",结果会非常相似,表明这种转换基于文本含义而非文本本身。
2. 利用向量距离量化文本相似度
将文本转换为向量后,可以通过计算向量距离来量化文本相似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点乘法,通过计算两个向量的点积来衡量相似度。
例如,在品牌相似度计算中,我们可以使用 Google Text Embedding 模型结合点乘法来计算品牌之间的距离:
丰田(Toyota)和本田(Honda)都是传统日本车品牌,相似度为 0.59
丰田与特斯拉(Tesla)的相似度为 0.56,略低于与本田的相似度
丰田与运动品牌 Lululemon 的相似度仅为 0.4
丰田与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的相似度仅为 0.42
耐克与 Lululemon 同为运动品牌,相似度为 0.554
3. 预训练模型与微调模型
使用大语言模型时,我们通常会用到两种类型的模型:
预训练模型:在大规模数据集上提前训练的模型,分为预训练语言理解模型(将语言转换为向量,如 Bert)和预训练语言生成模型(如 GPT 系列,这类模型优势在于即取即用,基于海量人类语言训练,通用性强)。
微调模型: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使用特定任务数据继续训练的模型。它在特定需求上更准确,适合用户情感分析、企业私有知识问答、多语言适配等场景。
预训练模型可比作不偏科的高中学霸,全面发展且有潜质;微调模型则让这位全能高中毕业生进一步学习特定专业知识。
微调的必要性体现在向量表示对场景和语境的依赖上。例如,"一种新的苹果产品"在科技新闻推荐系统中指的是苹果公司产品(iPhone、MacBook 等),而在水果电商客服对话中指的是水果。预训练模型只能学到平均意义,无法准确判断特定语境,需要微调来适应。
微调模型的基本步骤包括:
Python 库 sentence-transformers 提供了常见预训练模型和选择损失函数的指南,值得推荐。
4. 语义搜索
语义搜索使用 AI 或自然语言处理来理解搜索查询背后的含义,从内容含义上进行匹配。相比传统关键词搜索,语义搜索更加智能,不仅匹配关键词,还匹配内容含义。
例如,搜索"如何让广告更有效"时,传统关键词搜索会查找包含"广告"、"有效"等词的内容,可能包含许多不相关信息。而语义搜索则理解用户想了解提高广告效率的方法,会搜索相关内容,即使这些内容中没有这些关键词。
语义搜索实现步骤:
语义搜索常用于搜索引擎、问答机器人等场景。在数据科学中,可用于推荐系统,根据用户喜好搜索意思相近的内容。
在实际应用中,亚马逊已从关键词搜索升级到语义搜索:以前搜索“quality”会显示所有包含该词的评论并加粗该词;现在则显示所有讨论产品质量的评论,即使评论中没有“quality”关键词,AI 也会从相关评论中提炼产品质量总结。
关键词搜索并非毫无价值,它简单高效,适合大数据量快速检索。而语义搜索虽然更准确,但计算成本高,对每条内容逐一进行向量转换在商业实践中会很昂贵。实践中可先用关键词搜索缩小范围,再用语义搜索排除不相关内容。
5. 利用生成式 AI 进行文本分类
除了传统机器学习分类和基于语义搜索的分类外,还可以利用生成式 AI 进行文本分类:
生成式 AI 分类表现更佳,但需要尝试不同提示词(prompt)。以下是几种提示词的效果对比:
初始提示词:“Is the following tag a brand name? The tag is X.”(AI 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解释一番)
改进提示词:“Is the following tag a brand name? The tag is X. Only answer yes or no.”(结果仍不满意,AI 会将类似“yogurt”这种指代具体事物但非特定品牌的标签归类为品牌)
最佳提示词:加入具体例子,如“Yogurt is not a brand, but Nike is a brand.”(在测试数据上表现极佳,准确识别所有品牌)
Google BQML 提供了简单的代码实现方式,只需编写 SQL 调用标签、给出提示词,并调用 Google 内建生成式 AI 模型,即可完成文本分类。
文本分类的一些经验总结:
GPT-4o 和 GPT-4比GPT-4 Turbo 表现稍微好一些。GPT-4o mini 表现更差。Claude 比 GPT 表现差
只有解码器的语言理解模型(如 BERT)比包含解码器和编码器的语言生成模型计算更便宜高效
03
AI 在建模中的应用
将向量表示转为模型特征:
1. 机器学习模型
将文本、图像、视频直接转化为向量表示,作为新特征加入机器学习模型
使用生成式 AI 的文本分类结果作为预测性更强的特征
2. 因果推论模型
利用向量表示计算的内容相似度作为特征(如计算广告与内容相似度,研究相似度如何影响广告表现)
3. 推荐系统模型
将用户评价和物品描述转化为向量表示,分别作为用户特征和物品特征;
将向量表示作为新特征有两个主要优势:一是将内容深层含义数字化,便于模型处理;二是生成稠密向量,维度较低,便于后续模型处理。
让 AI 建议基于现有特征生成新特征
利用 AI 从日期判断节假日
让 AI 帮助计算特征间的比值(特别适用于需要提高线性模型解释性的场景)
使用 AI 清洗离散变量,修正空格、乱码、打字错误等问题
利用自然语言让 AI 判断缺失值、多重共线性、数据重复等问题
04
AI 提高数据科学工作效率的其他应用
1. 代码编写与处理
AI 在代码方面的应用表现视任务复杂度而定:
对于简单直接的任务,AI 表现相当出色
对于步骤多、复杂的任务,AI 容易出错,需要不断调整提示词;需要专业知识帮助 AI 调试,确保代码逻辑正确
有时 AI 会固执地输出错误代码,此时应放弃使用 AI
AI 在代码方面的其他有用应用:
2. 数据可视化
AI 在数据可视化方面表现出色,可以根据自然语言描述生成 R 或 Python 的绘图代码。对 AI 而言,绘图是相对简单直接的任务,能创建美观、符合要求的图表。
3. 写作与沟通
比如今天的分享内容,向 AI 输入演讲主题概要,AI 协助构建了框架结构,随后再进行内容填充。
AI 在英语写作方面展现出卓越能力。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国外工作者而言,英语写作在 AI 出现前一直是明显短板:撰写博士论文时,之前会专门聘请编辑协助修改,而现在这类任务可以交由 AI 完成。AI 能使文章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此外,AI 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与上下级沟通、开展团队协作。在数据科学领域,有许多优秀数据科学家都属于内向型人格(INTJ)。这类人群的技术能力(technical skills)通常优于人际交往能力(people skills),不擅长与他人沟通。AI发展的这几年中,利用 AI 指导人际沟通有助于提升职场软技能。例如,需要向上级反映问题时,可以向 AI 学习表达得更有理有据,甚至会预测上级可能的回应并帮助准备应对策略。
数据科学家需要持续跟进最新研究成果,保持终身学习,AI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帮助。AI 能够概括文献主要内容,使用时先了解AI的总结,再深入阅读感兴趣的部分。
然而,若让 AI 进行文献综述,效果仅能达到及格水平。虽然 AI 能涵盖一些重要文献,但对领域熟悉的人会发现其总结并不全面。
AI 还可以将文献中的新方法转化为代码。常见情况是,统计学新方法的作者仅在论文中提供算法描述而无具体代码,此时可请AI协助编写代码。值得注意的是,AI 处理多步骤的复杂任务时容易出错,因此不能完全依赖 AI。必须真正理解方法背后的逻辑,协助 AI 调试。
在知识问答方面,AI 对成熟概念的总结相当出色,但对前沿概念的解释可能存在不准确之处。
05
AI 的局限、人机协作及职业发展思考
1. AI 的局限性
通过对多种 AI 应用的探讨,可以看出 AI 仍存在诸多局限:
AI 常表现出“懂王”倾向,提供看似合理但实际可能有误的答案,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判断。若使用者对相关领域毫无了解,盲目采纳 AI 建议而不理解其原理,容易被误导。
AI 难以处理复杂的多步骤问题,往往顾此失彼。每个步骤都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仔细评估。实践中应避免将复杂内容直接交给 AI 处理,而应将问题分解为小步骤。与 AI 协作类似于指导实习生,需要提供清晰简单的指令。
AI 倾向于总结现有思路,缺乏创新能力,大致相当于大学生水平,而非博士层次。人类专家更善于综合各种方法提出复合性创新解决方案。例如,本次峰会上的诸多演讲都基于专家创新,这不是 AI 能简单完成的。
此外还存在隐私问题,企业应限制员工使用公开 AI 平台,设置公司专用AI系统,禁止上传数据至大语言模型后台,以确保商业资料安全。
AI 对前沿知识的了解也较为有限,对数据科学家而言,最关键的环节是将商业问题转化为数据科学问题。这方面 AI 可以提供头脑风暴辅助,但无法全面思考或提供创新思路。
2. 人机协作与职业发展
关于 AI 时代的职业思考, AI 与数据科学家仍是互补关系:
确实有一些低端数据分析工作正在被 AI 取代,例如 ChatGPT 的 Advanced Data Analysis 工具已能胜任简单的数据分析工作。但如前所述,AI 有诸多局限,目前难以取代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可利用 AI 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强者通吃"格局——数据科学家若具备创新能力,且可以熟练使用 AI,其职场价值将更高。
最近一项有趣的中国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与 AI 互补的岗位变得更加内卷,工作效率提高但工作时间增加,员工满意度降低。积极方面是这些岗位的收入相对于非 AI 互补岗位有所增加。这反映了 AI 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全能,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AI 时代企业招聘需与时俱进,在评估人才能力时,应从考察编码能力转向评估代码逻辑理解、AI 协作、识别 AI 错误及调试的能力。同时,从考察浅层知识转向评估深层理解,考察候选人是否关注前沿方法,是否具备将商业问题转换为数据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结合不同方法进行创新的能力。
对于数据科学家,终身学习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追求前沿知识,善用 AI 成为全栈发展的数据科学家。在利用 AI 提高数据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可向 AI 学习,提升职场软技能,同时提高自身的数据科学专业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06
Q&A
Q1:在结构化数据的小样本建模中,将结构化数据 XML 或 JSON 化后送入大语言模型(LM),通过提示词优化或参数高效微调(PEFT)进行分类建模,与传统机器学习(ML)建模的差距有多大?有相关的论文研究吗?
A1:我没有细读相关的研究文献,但可能存在一些相关研究。对于结构化数据,我确实没有实践经验。不过对于非结构化数据,人工智能模型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度。不一定需要将其输入大语言模型(LLM)进行处理,您可以尝试一些深度学习方法,但实际应用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我的经验,如果数据结构非常规范清晰,在许多情况下,基于树的模型(tree-based models)可能比深度学习模型表现更优,并且计算成本更低。
Q2:小样本数据可以考虑谷歌开源的预训练模型,据说效果不错,您尝试过吗?
A2:是的,我使用的正是谷歌的开源模型,效果确实很好。但如我之前所提到的例子,当数据量非常大时,处理速度会显著降低。对于几万条数据,可能 30 分钟内能完成处理,但若尝试用谷歌开源模型处理几千万条数据,则效率极低。因此我建议结合关键词搜索和语义搜索的方法,先通过关键词筛选缩小样本规模,然后再交由谷歌模型处理。
Q3:对于数据质量有什么好的评估方式?设计数据一直是痛点。
A3:这个问题与 AI 关联度不高。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取决于具体数据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有不同的质量衡量标准。不过,确实可以利用 AI 提高部分数据质量,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分类编码(category code)中存在的乱码、空格或拼写错误(typo)等问题,可以让 AI 协助改进这些部分。
Q4:有什么垂直领域(垂类)大模型的评估体系?特定行业的模型,例如医学、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模型。
A4:这实际上是我之前提到的从预训练通用模型到专业模型的转化。专业模型需要特定领域知识进行训练,以提高其在该领域的表现。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01
深度解析三大AI协议:MCP、ACP与A2A,看懂智能代理的通信法则
2025-08-01
谷歌、德勤都在用的“GROW模型”,我把它做成了AI教练,现在人人可用(附Prompt)
2025-08-01
独立开发的宿命,用户在增长,开发在亏钱
2025-08-01
我亲历的AI基建革命:AgentBay如何让开发门槛大降
2025-08-01
Function Calling还没弄明白,怎么又在说Tool Calling了
2025-08-01
聊聊AI Coding
2025-08-01
Manus发布Wide Research,用“暴力美学”重定义AI协作。
2025-08-01
大模型领域信创全套解决方案
2025-05-29
2025-05-23
2025-06-01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6-07
2025-06-21
2025-06-12
2025-05-20
2025-07-31
2025-07-31
2025-07-31
2025-07-30
2025-07-30
2025-07-30
2025-07-30
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