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巨头纷纷入局浏览器大战,Perplexity如何通过Comet实现战略突围?核心内容: 1. AI巨头浏览器布局对比:Google、Microsoft、OpenAI的不同策略 2. Perplexity打造Comet的深层逻辑:从"Answer Engine"到平台跃迁 3. 浏览器作为AI时代关键入口的商业价值与竞争壁垒
2025年,各大AI巨头们开始了一场新的“浏览器战争”,其核心是为了AI的深度集成与入口控制权。这场竞争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所有顶级的AI公司,它们不约而同地将浏览器视为AI时代的关键战场。
Google:Google正全力将其Gemini模型整合进数十亿用户的Chrome浏览器,陆续推出了页面智能摘要、多标签页比较、智能镜头搜索以及非常关键的AI Mode搜索等功能,试图在不颠覆其广告帝国的前提下进行一场“防御性创新” 。
Microsoft: Microsoft则将Edge浏览器中的Copilot定位为其庞大企业生态(Microsoft 365)的AI延伸,专注于提升办公生产力。
OpenAI:OpenAI正准备推出自己的浏览器,据传代号为Aura,并在最近已发布“ChatGPT Agent”功能,旨在将网页浏览、代码执行和应用交互融为一体。
The Browser Company:这家公司果断放弃了从设计驱动的Arc,坚决地转向AI优先的Dia,背后的关键判断是其认为”最深度的AI能力才是未来浏览器大规模普及的关键“。
Perplexity于7月9日发布了AI原生浏览器Comet,CEO Aravid Srinivas在多次访谈中反复强调这是一次关乎其生死存亡的战略突围。
Source: Perplexity
为什么Perplexity要坚决打造自己的浏览器Comet呢?
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认为,打造Comet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其在AI下半场竞争中的“唯一出路”。 这背后是一套关于商业价值、竞争壁垒和市场终局的深刻判断。
这句论断是理解Perplexity所有后续战略的基石。当AI聊天和AI搜索迅速成为商品,被Google、OpenAI等巨头作为功能免费集成到其现有产品中时,Perplexity最初凭借“Answer Engine”建立的差异化优势越来越快地丧失竞争力。
如果继续停留在“Answer Engine”的层面,意味着Perplexity将永远是一个依附于他人平台的“功能”,其用户和数据最终仍将留存在Google或MS的平台上。
Aravid认为,”浏览器是比聊天更大的奖赏,是一款更具粘性的产品”。构建自有浏览器,本质上是一次“平台跃迁”的尝试,即从一个随时可能被取代的“AI应用”,转变为一个拥有自己用户、数据和生态的“平台”,这是构建一道可防御的商业护城河的唯一途径。
传统搜索引擎,包括Perplexity仅满足的是信息需求,其商业价值在用户获得答案后便结束。而一个Agnet Browser,其目标是完成从“提出想法”到“任务完成”的整个闭环。例如,用户不再是搜索“最新的iPhone”,而是直接下达指令“帮我买一款拍照能力最好的iPhone” 。
谁能可靠地编排和执行这个workflow,谁就掌握了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
Aravid设想的商业模式是,为高价值任务收取费用,比如如完成一次复杂的招聘流程收取20美元,为一个能创造数百万商业价值的分析报告收取2000美元等。这种商业模式的基础完全是建立在对workflow的所有权之上。
这与VC们日益看重“清晰的投资回报率(ROI)”和“工作流所有权”的趋势不谋而合,也将Perplexity与那些仍在探索广告或简单订阅模式的AI Startups区分开来。
过去两年业界对Agent的讨论非常多,但“没有人真正发布过任何可行的产品”。Aravid认为,其根本瓶颈在于上下文(Context)和安全问题。
一个Agent需要访问用户在各个应用,如Gmail、Amazon中已登录的状态和数据,才能真正“为你办事”。Aravid的判断是,浏览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因为它天然具备了AI Agent执行任务所需的三大核心要素:
持久化的认证状态(Context):浏览器原生保存了用户在所有网站上的登录会话,Agent可以直接在客户端利用这些上下文,无需用户反复授权。
透明可控的协同界面(Control):用户可以在熟悉的浏览器界面中,实时监控Agent的每一步操作,并在其“偏离轨道”时随时中止并接管。这种Human-in-the-Loop的设计对于建立用户在AI技术尚不完全可靠阶段的信任至关重要。
客户端的安全保障(Security):敏感数据和操作被限定在本地设备,避免了将认证信息暴露在网络传输中。Aravid明确表示,这比新兴的MCP协议或OpenAI的服务器端方案风险小得多,且无需等待不成熟的协议。
1. Comet的务实架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Comet的技术实现体现了其一贯的高度实用主义:
Chromium内核:选择基于开源的Chromium项目开发,是个聪明的市场进入策略,据称OpenAI也是基于Chromium来打造其Aura的。好处是,这种方案确保了用户对界面的熟悉感,与庞大的Chrome扩展生态兼容,并能通过一键操作无缝导入书签和密码,极大地消除了用户迁移的摩擦。
混合AI架构:Comet采用混合式设备端/云端AI架构。敏感的上下文信息处理尽可能保留在客户端以保护隐私,而需要强大算力的复杂推理任务则交由云端的大模型处理。这种架构试图在苹果式的隐私保护和OpenAI的强大模型性能之间做balance。
侧边栏作为入口:Comet的AI助手(Sidecar)被普遍认为是其最直观、最具即时价值的功能。它将AI能力无缝嵌入到用户当前的浏览页面旁,作为引导用户从传统的“信息查询”转向更复杂的“任务委托”的“特洛伊木马”。
Agentic Frameworks:最早从ReAct框架为代表的技术,赋予了AI “思考-行动-观察”的自主能力。AI不再是简单地生成文本,而是可以调用外部工具,如搜索引擎、API等,并根据返回结果进行下一步推理和规划。这是所有功能性Agent的技术基石。
多模态视觉理解:现代网页是高度视觉化的。传统的AI仅靠解析HTML代码,很难理解动态加载的复杂界面。以视觉语言模型(VLMs)为代表的多模态技术,让AI能够真正地“看见”网页截图,像人一样通过分析视觉布局来识别可交互的元素。这是Comet能够模拟点击、填写表单等操作的关键。
多步推理能力的进化:对于长周期的复杂任务,Comet目前还很“脆弱” ,主要原因是当前AI模型在多步推理(Multi-step Reasoning)能力上还有待提升。但我个人认为Perplexity对未来AI多步推理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技术押注是非常前瞻和正确的,即赌定“GPT-5”等下一代模型将在推理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Comet的可靠性问题。
关于Perplexity为啥坚决打造Come,个人的几个观察:
这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博,成功则开创蓝海,失败则可能被巨头吞噬。不过Peplexity似乎也没得选?
在这场新的浏览器战争中,短期内各家产品的功能会趋于同质化。
然而,用户最终会为谁付费,取决于谁的Agent最可靠。一个能99.9%成功率完成任务的智能体,其价值远高于一个只有80%成功率但功能更多的智能体。
OpenAI这周也推出了自己的通用Agent, Manus和GenSpark前段时间大火后最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少,通用Agent商业价值巨大,但技术和商业门槛都极高。
Perplexity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其产品在执行复杂任务时的“脆弱性”。能否率先跨越从“有趣但不可靠”到“稳定可信赖”的技术鸿沟,将是其成败的关键。
Aravid寄希望于GPT-5等未来最模型来解决Comet的可靠性问题。而这些模型正是由OpenAI、Google、Anthropic这样的大模型巨头们开发的,而他们也有类似的产品策略。
OpenAI不仅是其技术供应商,更是其在Agent浏览器赛道上最直接、最危险的竞争对手。这使得Perplexity的未来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悬于其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布节奏和开放程度,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风险。
或许,Perplexity未来像Windsurf 那样被某家巨头收购一点也不意外。
Enjoy!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19
我给GPT Agent和Manus安排了场像素级对比,OpenAI不该把PPT当卖点
2025-07-19
用Dynamic chunk去干掉tokenizer?
2025-07-19
上下文工程:打造智能体Manus的核心方法论
2025-07-19
Manus "跑路"后续:创始人深度复盘,押注上下文工程
2025-07-19
尽管争议不断,Manus创始人的复盘却干货满满:AI智能体上下文工程的六大黄金法则
2025-07-19
当AI遇上亚马逊A9算法:一个实时应变跨境电商规则的智能体诞生了!
2025-07-19
秘塔AI改版上新,做专业级SWOT分析有点好用!
2025-07-19
AI Agent 运行时相比传统应用有什么不同:百家企业 AI 实践观察(二)
2025-05-29
2025-05-23
2025-04-29
2025-05-07
2025-05-07
2025-06-01
2025-05-07
2025-04-29
2025-06-07
2025-05-20
2025-07-19
2025-07-19
2025-07-19
2025-07-19
2025-07-19
2025-07-18
2025-07-18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