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自进化智能体的四维成长:模型、上下文、工具与架构如何自主迭代

发布日期:2025-09-04 18:59:03 浏览次数: 1563
作者:雨杨网志

微信搜一搜,关注“雨杨网志”

推荐语

探索自进化智能体的奥秘:从静态模型到动态成长的AI革命,揭示通往超级智能的关键路径。

核心内容:
1. 自进化智能体的四大核心维度:模型、上下文、工具与架构的自主迭代机制
2. 模型进化: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创造训练数据的认知升级
3. 自进化智能体在编程领域的应用案例与未来发展方向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如GPT-5,已经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它们像是一部被灌满了人类所有知识的百科全书,能够回答问题、撰写文章、编写代码。但它们有一个根本性的限制:静态性

一个在2023年训练完成的模型,无法理解2025年发生的新闻,也无法从与你的对话中真正“学会”新的技能。它可能会通过检索外部信息来回答新问题,但这更像是“开卷考试”,而不是真正的“学到了”。当面对一个全新的、动态变化的环境,或者一个需要持续试错、积累经验的复杂任务时,这种静态模型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

这就好比一位拥有博士学位但被困在孤岛上的学者,他的知识储备惊人,但无法适应丛林生活,也无法学会制造新的工具来解决生存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悉尼大学等16个团队联合发表了一篇《A SURVEY OF SELF-EVOLVING AgentS: ON PATH TO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的论文,对自进化智能体(Self-Evolving Agents)”进行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综述。

想象一下,一个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家的?

他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模型的更新),还会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论(上下文的演变),学会使用甚至创造新的工具来提升效率(工具的扩展),最终甚至可能重塑整个团队的工作流程与组织形式(架构的变革)。

这个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自我进化”——从“博学但静止”的大语言模型(LLMs),迈向能够像生命体一样持续学习、适应和成长的“自进化智能体”。它们被视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乃至超级智能(ASI)的关键路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先进智能体是如何实现“成长”的。我们将这个复杂的进化过程拆解为四个核心维度,并为你揭示它们自主迭代的奥秘。

第一维度:模型进化 —— 智能体的大脑升级

模型,是智能体的核心认知引擎,相当于它的大脑。模型的进化,指的是其内部参数(权重)的直接改变,从而使其具备新的推理能力、行为模式或更深层次的理解力。这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更是学习如何“思考”。

传统的模型进化依赖于人类标注的大量数据进行监督微调(SFT)或强化学习(RL)。但对于自进化智能体而言,关键在于如何自主地创造用于学习的数据和反馈信号

示例:从自我挑战到自我奖励

想象一个代码智能体,它的目标是提升解决复杂编程问题的能力。

  • 自我生成监督数据:传统的做法是找一堆编程题和标准答案来训练它。而自进化的方式则完全不同。一个名为 SCA (Self-Challenging Agent) 的智能体,会自己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出题人”,负责生成新的、可执行的编程任务;另一个是“解题人”,负责解决这些任务。当“解题人”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这个“成功轨迹”(即解题的完整思路和代码)就成了一条高质量的、可用于学习的新数据。智能体通过这种“自产自销”的方式,不断用自己解决的新问题来微调自身模型,从而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能力螺旋式上升。
  • 自我生成奖励信号:在强化学习中,奖励信号至关重要。一个名为 SRSI (Self-Rewarding Self-Improving) 的框架,让模型内部建立了一个“自我评判”机制。模型在解决一个问题后,会自己判断自己的答案质量,并生成一个“奖励分数”。这个分数直接用于指导模型的参数更新。这就像一个学生,做完一道题后,不仅能自己对答案,还能深刻反思解题过程的优劣,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维度:上下文进化 —— 智能体的记忆与指令

如果说模型是智能体的大脑,那么上下文(Context)就是它的短期记忆和行动指南。上下文进化,指的是智能体在不改变模型参数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其接收到的信息(记忆和指令)来提升表现。

这是一种更轻量、更快速的进化方式,尤其适用于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实时调整。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记忆进化提示(指令)优化

记忆进化:从死记硬背到举一反三

智能体的记忆不仅仅是过去对话的流水账。高效的记忆进化,是能从经验中提炼出可复用的知识、规则或“启发式经验”。关于记忆系统请阅读《让 AI Agent 认知升级:构建精细记录、深度洞察与集体智慧的三层记忆》。

示例:一个预订机票的智能体

  1. 初级记忆(流水账):智能体第一次帮你订票,失败了,因为它没有确认你的护照姓名。它的记忆里只存着:“用户要求订票 -> 失败,原因:姓名不符”。
  2. 进化后的记忆(提炼洞察):一个名为 Expel 的框架,能让智能体在任务结束后“复盘”。它会分析这次失败的轨迹,并生成一条更具普适性的“洞察”(Insight)或“规则”(Rule),存入长期记忆库。这条新记忆可能是:“[规则]:在执行任何需要个人身份信息的预订任务前,必须先向用户确认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姓名和证件号。

当下一次你让它预订酒店时,即使它从未执行过这个具体任务,它也会因为这条从订票经验中“进化”出的记忆,主动要求你确认个人信息,从而避免了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从“死记硬背”一次失败,到“举一反三”学会一个通用原则的进化。

其他系统如 Mem0,则引入了更复杂的记忆更新机制,可以对记忆进行增、删、改、查,甚至能处理矛盾的信息,确保记忆库的连贯性和准确性,就像一个不断整理和归档自己知识体系的学者。

提示优化:学会给自己下达更清晰的指令

提示(Prompt)是驱动大语言模型行为的核心指令。提示优化(Prompt Optimization, PO)就是智能体自主地修改和完善这些指令,以获得更好的输出结果。

示例:一个写作助手智能体

  1. 初始提示:你给它一个简单的指令:“帮我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 它可能会生成一篇泛泛而谈、质量平平的文章。
  2. 自主提示进化:
  • 迭代重写:像 ORPO (Optimization by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Pairwise Outputs) 这样的方法,会让模型生成一篇文章后,根据某种反馈(比如文章的清晰度评分),自己重写(Rewrite)那个原始的、模糊的提示。新的提示可能会变成:“请撰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文章,结构包括引言、发展历史、核心技术(重点介绍深度学习和Transformer架构)、当前应用和未来挑战,要求语言专业且通俗易懂。”
  • 进化式搜索:像 PromptBreeder 这样的方法,则更进一步。它会把提示视为“基因”,生成一大批候选提示(一个“种群”),然后通过“变异”(随机修改词语)和“交叉”(组合不同提示的优点),不断“繁殖”出性能更好的新提示。
  • 自成闭环:最极致的是 SPO (Self-supervised Prompt Optimization)。它创造了一个完全无需人类反馈的闭环。模型自己生成训练数据(例如,一些问题),然后用不同的提示去回答这些问题,再用一个模型内部的偏好判断机制,来比较哪个提示产生的答案更好。通过这种“自问自答自评”的方式,它能不断地优化出一套高效的提示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智能体从一个被动的指令接收者,进化成了一个主动的、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引导的思考者。

第三维度:工具进化 —— 智能体能力的无限延伸

如果说模型和上下文是智能体的“内在认知”,那么工具就是它与物理世界或数字世界交互的“手脚和感官”。工具进化,赋予了智能体超越其模型本身固有的、去执行具体操作的能力,例如上网搜索、读写文件、调用API等。

工具进化是智能体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它同样遵循一个从使用到创造的完整路径。

1. 自主发现与创造:从“工具使用者”到“工具制造者”

智能体最根本的飞跃,是当它发现现有工具无法解决问题时,能够自主地去寻找或创造新工具

示例:一个数据分析智能体

  • 场景:你交给它一个复杂的金融数据集,要求计算一个名为“夏普比率”的指标。智能体检查了自己现有的工具库(加减乘除、均值、标准差等),发现没有直接计算夏普比率的工具。
  • 工具进化过程:
    • 发现(Discovery):像 Alita 这样的系统,会触发一个“能力缺失”信号。它会利用搜索引擎,在GitHub、Stack Overflow等网站上搜索“python sharp ratio calculation function”。
    • 创造(Creation):它找到了一个高赞的代码片段。接下来,CREATOR  SkillWeaver 这样的框架会将这个代码片段封装成一个标准化的、可复用的新工具。它会自动解析代码的功能、输入(如投资回报率列表、无风险利率)、输出(夏普比率数值),并为这个新工具生成清晰的文档(docstring)。
    • 从零创造: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找不到现成的代码,一个足够强大的代码生成智能体甚至可以根据夏普比率的数学定义,从零开始编写出这个工具函数。

这样,智能体的能力就从10个基础工具,扩展到了11个,这个新工具未来可以被用于任何需要计算夏普比率的任务中。

2. 精通与迭代:从“粗糙脚本”到“可靠函数”

新创造的工具往往是“粗糙”的,可能会有bug或考虑不周。工具进化的第二步,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和修正,来“精通”这个工具

示例:夏普比率工具的迭代

  • 初次使用:智能体用新工具计算一个数据集,结果程序崩溃了。
  • 迭代精通:
    • 分析反馈LearnAct 这样的框架,能让智能体分析各种反馈信号。它会读取编译器返回的错误信息,比如 “ZeroDivisionError”,这通常意味着标准差为零。
    • 自我修正:智能体理解了这个错误,并修改了工具代码,增加了一个判断:如果标准差为零,则直接返回0或者一个特定的错误提示,而不是让程序崩溃。
    • 完善文档:它还会更新工具的文档,补充说明:“注意:当输入数据的波动性为零时,此函数将返回0。”

经过这个过程,一个脆弱的“脚本”就进化成了一个健壮、可靠的“函数”,智能体的工具库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得到了提升。

3. 规模化管理与选择:从“杂货铺”到“智能仓库”

当智能体的工具库增长到成百上千个时,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并使用正确的工具,就成了新的挑战。这催生了工具进化的第三个层面:高效的管理和选择

示例:面对海量工具的选择

  • 传统方法的困境:在一个拥有1000个工具的库里,通过文本相似度检索来寻找“计算夏普比率的工具”,可能既慢又不准。
  • 进化后的选择机制:
    • 生成式检索:ToolGen 提出了一种巧妙的思路。它不再把工具选择看作一个“检索”问题,而是看作一个“生成”问题。它在训练时,把每个工具的调用方式(如 calculate_sharp_ratio(...))都当作一个特殊的“词汇”。当智能体在思考“接下来我需要计算夏普比率”时,语言模型会极其自然地“生成”出 calculate_sharp_ratio 这个“词汇”,就像生成普通单词一样。这极大地提升了选择的效率和准确性。
    • 元学习架构AgentSquare 则在更高维度上进行管理。它会把智能体的各个组件(规划器、记忆、工具使用者)模块化,然后像搭乐高一样,自动搜索最优的组合方式来完成复杂任务。这相当于,它不仅在选择用哪个“工具”,还在选择由“谁”以及“如何”去用这个工具。

工具进化的最终愿景,是构建一个闭环的、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智能体感知到能力短板 -> 创造新工具来弥补 -> 通过实践精通工具 -> 将工具无缝整合进高效的管理系统中 -> 在使用中又发现新的能力短板... 如此循环,永无止境。

第四维度:架构进化 —— 智能体的组织变革

架构,定义了智能体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协作模式。它决定了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还是“一个团队协同作战”;如果是团队作战,成员之间又该如何沟通和分工。

架构进化是最高层次的进化,它标志着智能体从优化自身能力,转向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身

单智能体架构优化:学会“自我重塑”

这里的“单智能体”指的是一个完整的、自主的系统。它的架构进化,体现在其核心逻辑和代码的自我修改上。

示例:一个会给自己做手术的智能体

  • 模块化设计与优化:如前文提到的 AgentSquare,它定义了一个智能体的“蓝图”,包含了规划、记忆、工具等多个可替换的模块。它的进化过程,就是通过进化算法,不断地测试“用A规划器+B记忆模块”和“用C规划器+D记忆模块”哪个组合在特定任务上表现更好,从而找到最优的“个体设计”。
  • 代码级的自我重写:这是一个更激进、也更接近生命进化的概念。Darwin Godel Machine 提出了一个能够递归地重写自己Python源代码的框架。智能体在执行任务后,如果发现性能不佳,它能够定位到自己代码中的潜在瓶颈,并生成修改方案,直接对自身的.py文件进行编辑。这真正实现了“在运行中进化”。Gödel Agent 也提供了类似的自指框架,让智能体能够分析和修改自身的底层逻辑。

这相当于智能体不仅能学习和使用工具,还能给自己更换“引擎”、重写“操作系统”,实现了根本性的“自我重塑”。

多智能体架构优化:从“固定团队”到“动态联盟”

当任务的复杂度超越单个智能体所能及的范畴时,就需要多个智能体进行协作。多智能体架构的进化,核心在于优化团队的组成、沟通结构和协作策略

示例:一个能够自组织的项目团队

  • 从固定流程到自动生成:
    • 早期的多智能体系统,其协作流程(Workflow)通常是人类专家预先设计的(例如,研究员->分析师->总结员)。
    • AutoFlow 和 GPTSwarm 等工作,实现了从自然语言描述中自动生成线性的或图状的协作流程,这是架构自动化的第一步。
    • AFlow 则更进一步,它将工作流生成定义为一个“搜索和优化问题”。通过蒙特卡洛树搜索等高效算法,它能在一个巨大的“可能的工作流”空间中,为每个特定任务,自动探索并构建出最高效的协作路径,其性能甚至能超越人类设计的流程。
  • 从静态团队到动态协作:
    • EvoMAC 引入了“文本反向传播”的概念。在一个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编码团队中,如果最终代码出现编译错误,这个“错误信号”会像神经网络中的梯度一样,被“反向传播”回去。一个专门的“更新团队”会分析这个信号,定位到是哪个智能体(或它的提示)出了问题,并对其进行修改。这实现了在“智能体配置空间”中的类梯度优化。
    • Puppeteer 则关注于协作策略的进化。它有一个中心的“协调者”(Puppeteer),通过强化学习来决定在任务的每一步,应该“激活”哪个“傀儡”(Puppet)智能体来执行操作。它学会了如何高效地调度团队资源,比如在任务关键阶段让核心智能体紧密协作,而在探索阶段则让它们分头行动,从而在保证任务性能的同时,最小化计算成本。

动态架构优化:单一模型模仿多智能体团队

想象一个顶级的专家,他不仅自己是高手,脑子里还住着一个完整的团队——一个负责搜集情报的研究员、一个制定策略的规划师、一个负责检查工作的质检员。当遇到复杂问题时,这个“内心团队”会立刻协作,整个过程都在他脑中以思想的速度完成。

这就是“智能体链”(Chain-of-Agents, CoA)的核心思想。它不再需要多智能体系统通过高成本的API调用来沟通,而是让一个模型学会扮演所有角色,实现无缝协作。进一步请阅读《解读“智能体链”:让单个自进化大模型像多智能体“团队”一样工作》。

它是如何被训练出来的?

训练过程也是模型进化的过程,分为两步:

  1. 监督微调(SFT)——看录像学习(模仿):首先,模型会使用 “多智能体知识蒸馏” 的技术学习大量“最佳实践录像带”。这些录像记录了一个顶尖的、真实的多智能体团队是如何一步步解决复杂问题的。模型通过模仿这些完美的“剧本”,学会了团队协作的基本流程。

  2. 智能体强化学习(RL)——下场实战(RL超越):学会基本功后,模型就开始独立解决新问题。它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做得好就得到“奖励”,做得不好就吸取教训。通过这种方式,它逐渐形成了比“录像带”里更灵活、更高效的策略。

它如何动态调整“工作计划”?

这正是它最强大的地方。训练好的模型不是一个只会执行固定流程的机器人,而是一个实时的“项目经理”,能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架构。

示例:总结最近AI领域的突破

  1. 它的第一个计划(初始架构 v1.0):

  • 步骤1:上网搜索。
  • 步骤2:阅读所有内容。
  • 步骤3:写总结。

    这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计划。
  • 遇到问题,立刻调整(动态架构进化):
    当它执行完第一步,发现搜索结果有上千篇论文和新闻时,它立刻意识到:“糟糕,这个计划不行,信息太多了!

  • 它的新计划(进化后的架构 v2.0):
    模型会立刻抛弃旧计划,当场设计一个更聪明的新计划

    • 步骤1:上网搜索。
    • 步骤2:**先筛选出最重要的5篇核心论文。**
       (增加了“筛选”这一新步骤)
    • 步骤3:**只深度阅读这5篇。**
       (优化了“阅读”步骤)
    • 步骤4:写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体没有被动地执行一个僵化的流程,而是在中途根据情况,动态地重组了自己的工作流程。它为这个特定任务,即时进化出了一个更优的解决“架构”。这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优化的能力,就是动态架构进化的精髓。

    这种进化,使得AI系统从一个成员和分工都固定的“部门”,演变成了一个能根据项目需求,随时重组、灵活变阵的“特遣队”。

    进化在什么时候发生?

    我们知道了能进化什么,那接下来的问题是,进化的时机。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在岗培训”和“下班复盘”。

    1. 在岗培训 (Intra-test-time self-evolution)

    意思是在执行单个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立刻调整。这是一种实时的适应。

    • 例子:一个AI正在帮你写程序。它写了一半,运行发现有个Bug。它会停下来,阅读错误信息,在当前这次任务中就进行反思并修改代码,然后继续往下写。整个学习和修正,都发生在完成这一个任务的内部。

    2. 下班复盘 (Inter-test-time self-evolution)

    意思是在完成了一个或一批任务之后,坐下来,系统地总结经验,为未来的任务做准备。

    • 例子:一个客服AI工作了一整天。下班后,系统会对所有对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客户都问到“如何申请发票”且不满意。系统会生成一个更完美的回答范本,然后用这些新数据去微调这个客服AI的模型。第二天它再上岗时,就已经“升级”了。

    简单说,“在岗培训”是战术调整,解决“当下这个问题怎么办”;而“下班复盘”是战略升级,解决的是“以后这类问题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到底如何进化?

    进化的具体方法论,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籍,主要有三大流派。

    1. 奖励驱动流派

    这是最经典的方法,“做得好就奖励,做得不好就惩罚”。

    • 怎么实现?
      • 场景:打造一个能自动写社交媒体推广文案的AI。目标是让文案风格越来越贴近某个潮牌(年轻、俏皮)。
      • 进化什么:提示词模板库。
      • 反馈: 运营人员对生成的文案打分(1-5分)。
      • 进化循环:
      1. AI用一个基础提示P0生成文案C0
      2. 运营人员打了2分,评价:“太正式了。”
      3. 系统记录下这次失败的经验。
      4. 系统启动一个“元认知”过程,让AI自己分析这次失败,并重写一个新的、更好的提示P1,比如:“你是一个潮流品牌的社交媒体运营专家,请用一种有趣、俏皮的风格来写……”
      5. 系统把P1存入模板库。下次,它会优先使用像P1这样历史表现更好的提示。

      2. 模仿与演示流派

      这个流派的思路是“学霸是怎么做的,我就怎么学”。

      • 怎么实现?
          • 场景:开发一个处理复杂技术客服问题的AI机器人。
          • 进化什么:案例知识库(一个能理解语义的智能文件柜)。
          • 演示来源:公司里金牌人类客服的成功对话记录。
          • 进化循环:
          1. 离线准备:把1000份金牌客服的对话记录,提炼成结构化的“解决方案模板”,存入案例知识库。
          2. 在线工作:
          • 一个新用户提问:“我的路由器上不了网。”
          • 系统在案例知识库里进行语义搜索,找到最相似的历史成功案例。
          • 系统把这个成功案例作为“思维参考”,连同用户的问题一起,构建成一个提示,发给底层的AI模型,让它“照着学”。
          1. 持续进化:这个AI客服自己成功解决的案例,也会被处理并存入案例知识库,让它的“经验”越来越多。
            1. 3. 群体与进化流派

              这个流派的灵感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不再是优化单个AI,而是“演化”一整个AI种群

              • 怎么实现?
                • 场景:设计一个AI交易员,用于在高频交易市场中自动执行买卖。
                • 进化什么:交易策略本身。
                • 评判标准:一个市场回测模拟器,能计算出一个策略在过去一年能赚多少钱。
                • 进化循环:
                1. 初始化 (第0代):随机生成100个不同的交易策略(100个“AI交易员”)。
                2. 评估与筛选:让这100个AI交易员全部在模拟器里跑一遍,淘汰掉表现最差的80个。
                3. 繁殖 (创造第1代):从幸存的20个优胜者中,随机配对,将它们的策略进行“杂交”(比如A策略的规则1和B策略的规则2组合),并引入一些微小的随机“变异”(比如随机修改一个参数),再次创造出100个新的AI交易员。
                4. 循环往复:一代代地进行下去,最终幸存下来的那个AI交易员,其内部的交易策略就是经过市场千锤百炼后最强的那个。

                综合示例:智能电商运营助手的3步成长记

                我们从“一个只会写基础文案的AI助手”开始,看它怎么通过三种进化流派,搞定四维成长,变成能管文案、客服、选品的全能助手。

                阶段1:从“生硬文案员”到“懂风格的助手”——用“奖励驱动”改“笔记本”和“提示优化”

                一开始,助手只会用基础提示写文案:“请写一款运动鞋的推广文案”。结果写出来的是“本产品采用优质面料,轻便舒适,适合各类场景”——太像说明书,运营打了3分(满分5),反馈:“要口语化,加年轻人喜欢的emoji,重点提‘通勤走1万步不脚酸’”。

                这时候,助手的“自进化”开始了:

                1. 上下文/记忆进化:在“笔记本”里记下关键信息——“运动鞋文案:口语化+1个emoji+提‘通勤不脚酸’”,下次不用再问运营偏好;
                2. 提示优化:自己把提示改成“扮演潮牌运营,用‘宝子们’这种口语,加1个✨emoji,突出‘通勤走1万步不脚酸’,写30字内文案”;
                3. 奖励驱动流派:因为运营的打分和文字反馈(“奖励”信号),它知道“口语化+卖点”是对的,下次写的文案变成“宝子们!这款运动鞋通勤走1万步不脚酸,冲✨”,直接拿到4.5分。

                阶段2:从“只会写文案”到“会自己做工具”——用“模仿与演示”改“工具箱”和“大脑参数”

                运营又派了新任务:“分析最近哪款运动鞋卖得最好,为什么?” 助手没工具,只能凭感觉说“白色款好像卖得多”,运营不满意:“要结合销量数据和用户评价!”

                这次它换了“学习方法”:

                1. 模仿与演示流派:去“金牌运营案例库”里找参考——发现金牌运营会用“销量排序+提取评价关键词”(比如“舒服”“不磨脚”出现次数多的款,销量更高);
                2. 工具进化:它发现没现成工具,就自己写了个Excel小函数:=排序(销售表, 销量, 降序) + 提取关键词(评价表, "舒服"),存到自己的“工具箱”里。下次分析时,调用这个工具,10秒就能出结果:“黑色款销量第一,因为‘舒服’‘轻便’在评价里出现了200次”;
                3. 模型进化(参数微调):用这几次分析的成功数据“训练大脑”,记住“用户常提‘舒服’=销量高”,就算没实时数据,也能猜对“带‘软底’卖点的款可能好卖”。

                阶段3: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高手”——用“群体与进化”改“工作架构”

                随着业务变多,运营让助手同时管三件事:写文案、回客服、选新品。但问题来了:文案写了“防滑鞋底”,客服却不知道怎么解释;选品选了“老爹鞋”,文案没及时提卖点,效率很低。

                这时候,“群体进化”派上用场:

                1. 群体与进化流派:生成10个“助手团队”的不同版本——比如A团队“文案写完直接发,客服单独回消息”;B团队“文案先给客服审,确认卖点能解释再发,选品提前告诉文案”;C团队“加个小管家协调三者”;
                2. 测试与筛选:让10个团队处理一周任务,B团队出错最少(客服提前确认卖点,文案没漏信息),被选为“优胜者”;
                3. 架构进化:把B团队的工作流固定下来——“选品助手先确定卖点→文案助手写稿→客服助手审核语气和卖点可解释性→最终输出”,还加了“小管家”智能体提醒进度,整体效率提升了40%。

                迈向自主成长的未来

                本文通过四个维度——模型、上下文、工具、架构——系统地剖析了自进化智能体如何实现其惊人的成长能力。

                这四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交织、相互促进的。一个更聪明的模型,能更好地提炼上下文中的记忆,更高效地创造工具,并设计出更优的架构。反之,一个优化的架构和强大的工具集,又能为模型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数据和更复杂的挑战,从而驱动其进一步进化。

                另一篇更详尽的论文解读,请阅《假如AI Agent学会了“自我进化”:“物竞天择”的达尔文法则适用于AI吗?》。

                自进化智能体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遥远构想,而是正在被一行行代码、一个个框架所实现的现实。当然,这条路也充满了挑战,如如何确保进化过程的安全可控、如何设计公平有效的评估体系、如何处理好个体智能与集体智能的关系等。

                但无论如何,一个能够自主学习、适应、创造和协作的AI,一个真正意义上“会成长”的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走来。而理解其成长的四维框架,将是我们理解并驾驭未来智能的关键。

                #自进化智能体 #AI进化 #强化学习 #人工智能 #AI #大语言模型 #LLM #AI智能体 #多智能体系统  #提示工程  #模型微调 #AI记忆 #AI工具 #AI的未来 #超级人工智能 #ASI #智能体 #Agent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