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阿里云,这次杀疯了,断档第一

发布日期:2025-09-11 22:03:29 浏览次数: 1537
作者:AI产品阿颖

微信搜一搜,关注“AI产品阿颖”

推荐语

阿里云在AI云市场遥遥领先,份额超过第二至第四名总和,展现其智能服务的强大吸引力。

核心内容:
1. AI云与传统云计算的区别及演进历程
2. 阿里云在AI云市场的领先优势与客户案例
3. 智能服务如何成为企业新需求的关键解决方案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上班路上刷朋友圈,看到有人转了一篇文章,标题很直接:

阿里云拿下中国 AI 云市场第一。

说实话,这对我并不意外,毕竟阿里云这些年一直是国内的头部玩家。

但点进去细看,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啊:

阿里云在 AI 云市场上,已经断层式领先,份额比第二名到第四名加起来还多

转头又想,这个报告权威吗?不会是野鸡报告吧?我赶紧用 ChatGPT 深度研究了下。

下面是 GPT 给我返回的结果截图——这下放心了,Omdia 的研究方法还是比较客观。

所以今天就写写这事。

#01

为什么是 AI 云?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份报告里的口径是 AI ,而不是大家更熟悉的云计算。

其实这只是技术重点在变,正如前几年行业都在讲云原生一样。我从自己的角度,简单捋一下这十多年的演进。

最早一代的云,是把线下 IT 服务搬到线上。

过去公司做业务,要自己买服务器、建机房、雇运维,还要为业务峰谷调服务器数量。

后来有了虚拟机,一台物理机可以跑好几台虚拟服务器,算力和存储都能被抽象出来,企业可以更灵活地使用。

再后来,像 AWS 和阿里云这样的平台,把成千上万台服务器集中到自己的数据中心,企业不用再买机器,而是像交水电费一样,按需租用资源。

2010 年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维,经常半夜和同事去机房检查机器,有了云之后,再也没有这种烦恼。

2015 年前后,Docker Kubernetes 出现,云计算进入第二阶段:云原生

如果说云计算解决的是「有云可用」的问题,那么云原生解决的是「应用怎么真正长在云里」的问题。

传统应用虽然能跑在云上,但骨子里还是机房思维,只是换了个环境;

而云原生应用一出生就长在云里,设计逻辑就是为了充分利用云的能力——生在云里,长在云里。

再后来,大模型的爆发让需求再次升级。

企业发现光有灵活的架构还不够。

他们不仅想让应用跑得稳,还想让它更智能。

要有现成模型可以直接调用,最好还能一站式搞定训练、微调、推理等工作,不需要再投入大量资源去重复造轮子。

再往前一步,企业希望的不只是模型,而是配套的智能能力。比如开箱即用的知识库,把内部文档、业务数据和大模型打通。再比如支持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模态处理

这就是AI 

它和之前最大的不一样是:

不只是卖算力,而是把智能打包成一条龙服务

企业接入之后,就能在业务里落地 AI

从用户视角看,过去十年:

最先是买硬件,后来是买应用环境,现在是买智能。

#02

阿里云做了什么?

在朋友圈还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梗图,不禁让我好奇:

为什么在 AI 云市场上,阿里云能占据这么高的份额?

后面几家也都是大厂,同样在重兵投入。

我查到一个资料,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里云上,像 Kimi、百川智能、智谱 AIvivo,还有复旦大学等,训练模型时用的也是阿里云。

再加上阿里自己的通义大模型,可以说中国大模型的半壁江山都已经在阿里云上。

#03

三层能力

行业里一般会把 AI 云拆成三层:

最底层是 IaaSAI 基础设施),中间是 PaaSAI 开发平台),最上层是 MaaSAI 模型服务)。

这三层不是并列的产品,而更像是一栋楼的结构:地基、脚手架、装修,自下而上层层搭起来。

IaaS是地基。

它提供算力、存储、网络这些最底层的资源,相当于把钢筋水泥备齐。

企业不用再自己买显卡、建机房、雇运维,可以直接获得大规模算力和稳定的运行环境,为后续模型训练打下基础。

PaaS是脚手架。

有了硬件,还得有一整套能把流程组织起来的工具。

它提供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推理部署等平台服务,企业不必从零搭环境、调框架,可以更高效地把模型跑起来,让研发周期变得可控。

MaaS是装修。

这一层把模型和智能能力打包成服务,比如通义系列模型、DeepSeekKimi 等大模型,企业可以在平台上调用接口、搭建RAG、应用开发,不需要再从头训练,就能把 AI 能力嵌进自己的业务。

#04

全栈 AI 的意义

阿里云 AI 云全栈,其实就是沿着这三层一路往上搭的,做到底层设施、模型开发、模型服务全链路打通。

 IaaS 层,它不只是提供算力,还在做底层架构的长期打磨,比如多种形态的GPU弹性算力、灵骏大规模AI训练集群、智能算力编排调度的容器服务。

并且拥有高性能存储 CPFS 和高性能网络 HPN7.0,这些 AI 基础设施提供稳定的算力,为模型的性能突破保驾护航。

PaaS 层的人工智能平台 PAI、大数据计算 MaxCompute、推理服务 EAS 等,覆盖主流AI框架,可以在页面上选几个参数,配置,就能够轻松模型训练、数据处理和模型部署,不用再去造轮子写代码。

MaaS 层的百炼平台等,提供开箱即用的模型能力与一体化的AI应用开发平台,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门槛。

用户无需深入模型训练、调参或底层部署等复杂环节,只需聚焦于自身业务场景的需求,即可快速构建和迭代AI应用。

这套全栈体系带来的是一条打通的流水线。

数据可以直接在云上完成清洗、存储、训练,一键部署为模型服务,再通过接口接入到应用中间层。

企业不再需要频繁跨系统搬运,也不用担心兼容性问题。

 AI,不再是自己拼零件,而是在一条现成的生产线上组装。

同时,全栈也意味着统一的使用体验。

算力调度、模型训练、推理部署、应用调用这些环节都在同一个控制面内,权限、计费、监控、告警可以贯通,团队协作和成本管理的复杂度显著降低。

相比早期那种单点采购+自行整合的模式,全栈体系让云真正从卖算力、卖工具,走向了卖智能。真应了互联网圈那句经典的产品金句: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也符合阿里巴巴的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 AI 云这个阶段,阿里云能有这么高的市场占有率。

想想这十几年,云的角色在悄悄变:

一开始大家买的是机器,后来买的是环境,现在买的已经是智能。

AI 云的出现,就像是按下了电力化的开关:智能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可以像电力一样,被大规模分发和被任何业务即取即用,并随着各种应用,走进千家万户。

阿里云,正在把智能,做成家家户户所需要的新型电力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