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从 AI Agent “尴尬约面故事”:谈如何降低大模型幻觉

发布日期:2025-09-17 20:21:47 浏览次数: 1534
作者:赵岩Ron

微信搜一搜,关注“赵岩Ron”

推荐语

AI招聘闹乌龙?从"约错面试地点"看如何避免大模型幻觉问题。

核心内容:
1. AI招聘工具因数据不准确导致面试地点错误的真实案例
2. 通过RAG技术让大模型"查证一手资料"的解决方案
3. 产品设计中降低幻觉的四层防护体系(技术/数据/产品/监控)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前几天在招人,尝试了某平台的AI Agent一键代劳招聘,可自动找人、约人面试等功能,现在回想依然尴尬、哭笑不得,甚至不堪设想。

该产品号称能自动帮招聘者约到理想候选人来面试。结果,AI 真的“很聪明”——把人选直接约到了公司注册地(相对偏远区域),而非实际的办公地点。得亏我留意看了面邀详情,否则不敢想象:人选顶着烈日跑去注册地,发现那里根本没人办公,一气之下转身走了。这种零容忍的badcase水平都上线了,可谓完全忽略了用户伤害指数。能把简单事情搞得如此复杂,可见真是玩了一把为了大模型而大模型,好一个AI颅内高潮、AI炫技!

真想对背后的产研同学讲一下,你们不能这么放任大模型+Agent去随意的搞所谓筛选简历、自动沟通、自主约面,咱利用新技术不是刻意玩流程再造,也不是故意重构体验范式,而要在用户最关注的质量与效果层面下功夫(注意这里说的是效果,而不是效率),二者都精准度可信值信得过的前提下再全量上线,否则这种尴尬与投诉只会络绎不绝。

这,就是典型的大模型“幻觉”场景:模型的表达看似合理,但背后信息并不准确,甚至会带来实际损失。那我们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把这种“浮夸且不靠谱”的幻觉降到最低呢?

本文从技术、数据、产品、监控四个层面简单聊下。





一、技术层:让模型多“查一手”

AI 就像一个聪明但常常自信过头的助理,它需要一个“事实核查、逻辑自洽”的机制。


1、RAG约束

简单理解,RAG 就像是给大模型加了一个“外脑”。它先去内外部资料库里抓取最惊喜可靠的信息,再把这些内容交给语言模型进行加工和组织。最终的结果既有真实数据的支撑,又有自然流畅的表达。你可以把它想成一个既爱查资料又能妙语连珠的同事,既不会胡编乱造,又能把复杂的内容讲得有条理、有温度。

  • 检索增强生成(RAG):结合外部知识库(如维基百科、行业数据库、企业各方数据)进行数据切片,像把一本书拆成若干条简单的文本、词包一样,打上唯一的数据标签码(所谓的嵌入向量),转换成更精细、精准的向量数据库以增强实时检索,确保生成内容基于最新、可信数据。
  • 还可改进函数调用和工具集成框架,让 Agent 能更灵活、更可靠地与各种外部系统互动。


场景案例:HR 向 AI 问:“这家纺织厂普工岗位的工资区间是多少?”

  • 没用 RAG:AI 可能凭训练数据“猜”,随口说出“5000–6000 元”。

  • 用了 RAG:AI 会先去公司内部招聘库、外网JD(公开信息)抓取该厂的最新招聘信息,再组织成回答:“根据企业近期招聘公告,普工岗位工资在 4000–5500 元之间,并包含餐补与夜班津贴。”

    👉 价值:避免“想当然”的幻觉,答案有实际出处支撑。


2、外部数据兜底

给模型接入权威数据库(第三方产品API),生成内容前做一次实时校验。比如结合职位数据库、无犯罪记录数据库等做核验。

场景案例

AI面试场景为例,有些制造业或餐饮业岗位,会明确写在 JD 里:“不接受明显纹身”

  • 没兜底:AI 面试官只根据候选人口头回答来判断,很可能忽略掉外在形象要求。候选人进到线下面试时才被刷掉,浪费了双方时间。

  • 有兜底:在面试中,AI 会调用第三方图像识别 API,对候选人的可见身体部位进行纹身检测。如果识别到纹身,就会自动标记风险,并结合岗位要求提示人工复核。

👉 价值:通过外部数据核验机制,确保候选人条件与岗位硬性要求对齐,避免了“错配”带来的面试资源浪费。


3、模型微调

针对高频出错场景(例如公司地址识别、岗位 JD 规范化),专门做小样本微调,减少常识性错误。

微调就好比给大模型做“职业再培训”。模型在大规模语料上学到的是通用表达,但面对真实业务场景时,往往需要额外的规范。通过给它输入一些高质量、带有事实标注的数据,就能让模型学会在“拿不准”的时候少说空话、多留余地,比如选择拒答,或者主动引用信息来源。这样一来,它不光能“说得多”,还能“说得准”,避免了张口就来的幻觉式回答。

场景案例

AI 负责帮 HR 规范候选人提交的简历信息。

  • 问题AI 招聘助手整理候选人简历,一份写着 “擅长 PS 做海报、画册排版,偶尔帮客户改传单文字” 的简历,被 AI 归类到了 “UI 设计师” 岗位池里。可团队要招的 UI 设计师需要懂交互逻辑、适配移动端界面,而这位候选人的经验全是平面物料设计,这明显是 AI 把 “平面设计” 和 “UI 设计” 混为一谈,闹了幻觉。导致职位严重错配。

  • 微调后:通过收集大量真实 JD 与岗位描述的小样本训练,模型能把“海报画册设计”精准归类为“平面设计师”。

    👉 价值:减少岗位匹配错误,避免“高估/错估”候选人的情况。


4、置信度打分

模型输出时,打上“可信度标签”,分数低的直接触发兜底逻辑,比如提示用户“该信息未经验证”。


例如比如模型自动筛选了一份简历,声称某位候选人在 2015 年就担任“ChatGPT 产品经理”,这种明显不合常识的内容就该被低置信度提示或拦截。





二、数据层:让模型像实习生一样成长

如果说 RAG 和微调是给模型装上“图书馆”和“教科书”,那数据层就是让它进入真实职场去实习。我们希望 AI 不仅会查资料、会套公式,还能逐步学习真人是怎么把业务流跑起来的。

这里面涉及到历史积累的经验数据、用户实时的行为数据、上下文数据,此三类数据如何能被AI彻底应用好也是一道难关,但正是有难度有门槛,才会有价值(所谓难而正确的事)。

这意味着模型要去观察用户的日常操作和决策,比如 HR 顾问在和候选人沟通时的措辞、在处理复杂流程时的思路,甚至是如何在不同场景下拿捏语气。通过这种“行为+经验数据”的积累,AI 才能真正像一个不断成熟的助理,逐渐接近人类的实际表达方式和业务处理习惯。

换句话说,只有让模型在数据层面持续“跟人学”,它才不只是一个死板的工具,而是能与团队共同成长的智能伙伴。




三、产品层:别让用户被“带沟里”


很多幻觉问题,不是技术本身不可控,而是产品没设计好。


1、给用户设好心理预期:界面明确提示“AI 结果仅供参考,请核实关键信息”,避免用户过度依赖。

2、显性标注风险:对于高风险场景(如合同条款、法律意见),必须自动弹出风险提示。

3、一键纠错入口:让用户能快速反馈“错误信息”,形成模型持续改进的闭环。(且要用起来用户反馈的数据,不能停在数据库里)


但要注意平衡,用户体验 vs. 严谨性:过多弹窗和警告,会让用户觉得 AI 烦人。更优的方式是做渐进式提醒,信息透明但不打断流程。





四、监控与评估:给模型配上安全阀


1. 定期健康检查

不能只在模型上线那一刻放心,最好定期做“体检”。借助专业测评集(如 TruthQA、FactScore 等),对模型在重点业务场景下的表现进行抽测,看看它的准确率是不是在下滑。

例如:定期用一批“标准化候选简历 + 招聘需求”做抽测,检查模型是否正确匹配简历。例如,系统给出一份仓库操作工的岗位描述,模型推荐的候选人是否符合学历、证书(叉车证)、经验等要求。如果发现准确率下降,比如开始推荐了大量不具备叉车证的人选,说明模型匹配逻辑可能出现偏差,需要调整或重新训练。


2. 人工把关机制

在一些高风险的触点,比如发面试通知这类直接影响候选人的环节,不妨采用“双轨制”:AI 先起草,最终由人工复核确认。这既能保证效率,又能降低出错风险。比如某些岗位,发送入职通知书对方一定携带无犯罪证明的材料,那么Offer就不能完全交给AI来发送,需要二次校验。


3. 实时异常监控

运行过程中,也要有“红线拦截”。部署异常检测规则,一旦模型吐出明显违背常识的内容(例如生成JD时,“岗位要求仓库管理员,学历需要博士且有相关经验”),这种明显不合常识的内容就该被实时拦截,系统立即阻断,并提示人工介入。


总结


AI Agent 把人选约到“注册地”的笑话,背后折射出一个严肃问题:幻觉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防御机制与深度的精准技术投入

真正成熟的 AI 产品,应该是 技术核查 + 产品兜底 + 过程监控 + 成本平衡 的组合拳。这样,我们才能让 AI 既有“聪明劲”,又不会因为过度自信而伤害平台与用户,才会有技术的信任可言。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