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rtable如何通过"中心化+嵌入式"模式成功实现AI组织转型?实战经验分享不容错过。核心内容: 1. 独立AI团队与全面组织升级的利弊分析 2. "AI中台+业务创新"混合模式的具体实践 3. AI产品经理能力升级与组织考评机制优化
来源Source
原标题: How we restructured Airtable’s entire org for AI
分享者: Lauryn Isford (Airtable 前产品负责人)
https://www.lennysnewsletter.com/p/how-we-restructured-airtables-entire-org-for-ai
围绕 AI 来做产品升级和组织转型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前几天我们也发了一篇《别谈“全面 AI 转型,要搞”单点 AI 爆破”》分享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原则。落地时确实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辩论,就是到底应该独立快速跑 AI 新业务,还是应该全面组织升级。
我们自己其实是选择“独立小组织创新拉动”的(从“单点 AI 爆破”这个名字里也能看出来),但这个做法确实会像 Lauryn 所说导致组织割裂。尤其是在创新短期内没有得到增量收益情况下,一方面很容易引发组织内其他部门的反弹,另一方面新的小团队也会觉得得不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Airtable 这个做法很有启发,他们逐渐把独立的 AI 探索部门做成了 AI 中台——把深度的业务探索和产品创新还是留在了业务部门,但把基建(比如数据、API、Finetune、Prompting……)这些放在了中台。对 AI 中台的考评也变成了采用率、开发效率和满意度,激励中台去给前台赋能,避免技术上的重复造轮子。
技术之外,业务上也会做一个 AI Council,让业务部门连接成组织的 AI 神经中枢,定期分享各自的 demo、经验和难题,促进知识的流动和最佳实践的沉淀。
非常实战啊。
要点Key Takeaways
AI 转型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组织结构
独立 AI 团队能快速启动,但长期会造成业务脱节
最理想的组织模式是“中心化 + 嵌入式”的混合体
成立 AI 平台团队 (Hub) 赋能所有业务团队 (Spokes)
AI 产品经理 (PM) 需要更强的技术理解力和用户洞察
别让不懂 AI 的人,用 KPI 来管理 AI 团队
数据策略与组织结构需要同步进化,互相匹配
1
两种模式的艰难抉择:
中心化 vs. 嵌入式
Lauryn Isford:
"我们最初成立了一个独立的 AI 团队,我们称之为‘AI 特种部队’。这个团队拥有最优秀的人才,最高的优先级和最充分的授权,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做出能让市场惊艳的 AI 功能。"
"这个模式在初期非常有效,我们迅速推出了 Airtable AI 的第一个版本。但很快,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个独立团队,就像一个大陆隔绝的孤岛。"
"我们面临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加强那个中心化的 AI ‘象牙塔’,还是干脆把它打散,将 AI 人才分散到各个业务团队中去?"
"这两种模式都有明显的优缺点。中心化团队能保证技术深度和前瞻性,但容易脱离业务。嵌入式能让 AI 快速落地,但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标准不一。"
为了快速行动,Airtable 采用了当时硅谷最流行的模式:组建一个完全独立的 AI 团队。这个团队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度,可以直接向高层汇报,不受现有产品路线图和技术债务的束缚。他们的使命,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向外界证明 Airtable 的 AI 实力。
这个策略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功。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快速将 OpenAI 的 API 集成到产品中,推出了字段自动生成、内容改写等一系列功能。Airtable AI 的发布,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稳住了市场和用户的信心。
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个“特种部队”与负责核心产品功能(例如 Interface、Automations)的“常规军”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裂痕。AI 团队不了解核心业务的复杂性和用户场景,而核心业务团队则抱怨 AI 团队做的东西华而不实,无法与现有功能深度整合。两个团队之间甚至出现了“我们”和“他们”的说法,文化隔阂越来越深。
“特种部队”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公司内部开始了长达数周的激烈辩论。辩论的核心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模式:中心化(Centralized)和嵌入式(Embedded)。
中心化模式的支持者认为,AI 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深厚积累的技术。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团队来负责底层模型的研究、核心算法的优化和前沿技术的探索。如果将这些宝贵的专家资源分散到各个业务线,他们很快会陷入日常的业务需求中,从而失去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嵌入式模式的支持者则反驳说,AI 的价值最终要通过解决用户问题来体现。如果 AI 专家不深入理解业务,不和产品经理、设计师坐在一起,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就永远是“玩具”而非“工具”。让每个业务团队都拥有自己的 AI 力量,才能让 AI 与业务场景发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这场辩论没有绝对的对错,它反映了所有公司在 AI 转型中都会遇到的核心矛盾:技术深度与业务落地之间的平衡。Airtable 的管理层意识到,简单的二选一,可能都不是最佳答案。
2
Airtable 的最终解法:
Hub and Spoke 混合模型
Lauryn Isford: "我们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我们称之为‘中心辐射型’(Hub and Spoke)模型。我们保留了一个小而精的中央 AI 平台团队(Hub),同时将大部分 AI 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分配到各个业务团队(Spokes)中去。"
Lauryn Isford: "Hub 的职责不是做功能,而是赋能。他们负责打造通用的 AI 基础设施、服务和最佳实践,让 Spoke 团队可以像搭乐高一样,快速构建自己的 AI 功能。"
经过反复权衡,Airtable 决定融合两种模式的优点,创造出一种新的混合结构。这个结构的核心,就是 AI 平台团队(Hub)。
这个 Hub 团队大约有 10-15 人,由公司最顶尖的 AI 专家组成。他们的工作成果不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产品功能,而是面向内部开发者的“AI 工具箱”。这个工具箱里包含了:
统一的 API 接口:无论底层用的是 OpenAI、Anthropic 还是其他模型,对于业务团队来说,调用的接口都是统一的。
模型评估与路由系统:Hub 负责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和成本,并建立智能路由,根据不同的任务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模型。
通用的 Prompt 模板和管理工具:提供最佳实践,帮助业务团队写出更高质量的 Prompt。
数据标注与 fine-tuning 平台:为需要更高准确度的特定场景,提供模型微调的能力。
而 Spoke 团队,也就是原有的核心功能团队,则被赋予了端到端的 AI 功能开发责任。他们有了自己的 AI 工程师,可以直接利用 Hub 提供的平台能力,设计和开发最贴近自己业务场景的 AI 功能。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基础设施的效率,又释放了业务团队的创新活力。
3
重新定义产品经理:
AI PM 的新角色
Lauryn Isford: "这次重组对产品经理(PM)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PM 可能更关注用户流程和界面设计。现在,AI PM 必须对技术栈有更深入的理解。"
Lauryn Isford: "一个优秀的 AI PM,需要能和工程师讨论‘应该用 RAG 还是 fine-tuning’,需要能评估不同模型的成本和延迟,还需要能设计出好的用户体验,来弥补 AI 的不确定性。"
组织结构的变革,也带来了对人才能力模型的重新定义。尤其对于产品经理这个角色,挑战是巨大的。
在新的 Hub and Spoke 模型下,Spoke 团队中的 AI PM 必须成为一个“多面手”。他们不仅要像传统的 PM 那样,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挖掘痛点,设计解决方案;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技术知识储备。
例如,当需要开发一个基于用户自有数据进行问答的功能时,这位 PM 需要知道什么是检索增强生成(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它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他还需要和工程师一起评估,是采用 RAG,还是对模型进行微调(Fine-tuning)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此外,AI 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大语言模型(LLM)的输出具有不确定性,PM 需要设计巧妙的交互方式来引导用户,管理用户的预期,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修正机制。一个只会画线框图的 PM,在 AI 时代将寸步难行。
4
与 CEO 的艰难对话:
如何衡量 AI 团队的 KPI
Lauryn Isford: "重组过程中,我和 CEO 有过一次非常艰难但关键的对话。他问我,‘我该如何衡量 Hub 团队的成功?’ 我告诉他,‘你不应该用传统的业务指标去衡量他们。’"
Lauryn Isford: "Hub 团队的 KPI 不应该是收入,甚至不应该是用户活跃度。他们的核心指标应该是‘赋能效率’,比如‘让 Spoke 团队上线一个 AI 功能的平均时间’,或者‘被多少个 Spoke 团队调用了他们的服务’。"
如何设定考核目标,是所有组织变革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对于 Airtable 新成立的 AI 平台团队(Hub)来说,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如果用传统的指标,比如直接带来的收入或者功能使用率来考核他们,那无疑会引导他们去和 Spoke 团队“抢活干”,从而违背了设立 Hub 的初衷。
Lauryn Isford 成功地说服了 CEO,为 Hub 团队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基于平台思维的考核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是衡量 Hub 对 Spoke 的“服务质量”和“赋能力度”。
具体的衡量指标包括:
平台采用率:有多少个 Spoke 团队在他们的功能中使用了 Hub 提供的服务。
开发效率提升:Spoke 团队从产生一个 AI 功能的想法,到最终上线,所花费的时间是否因为 Hub 的存在而缩短。
平台满意度:通过内部调研,了解 Spoke 团队的工程师和 PM 对 Hub 提供的工具和服务的满意度。
这种考核方式,确保了 Hub 团队的目标和 Spoke 团队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让整个公司的 AI 功能开发变得更快、更好、成本更低。
5
数据策略:
从“孤岛”到“统一数据视图”
Lauryn Isford: "我们很快发现,组织结构调整后,下一个瓶颈是数据。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数据,但这些数据是割裂的,无法被 AI 模型有效利用。"
Lauryn Isford: "我们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视图。AI 想要变得更智能,就必须能够理解用户在 Airtable 中存储的所有数据之间的关联。"
当新的组织结构开始顺畅运转后,Airtable 遇到了所有公司在深入 AI 应用时都会遇到的问题:数据。
Airtable 的核心是数据库,用户在里面存储了项目、客户、任务等各种各样的数据。但在过去,这些数据在不同功能模块(Base、Interface、Automations)之间是相对隔离的。比如,一个 AI 功能如果只能理解 Base 里的表格数据,却不理解这些数据是如何在 Interface 中被展示和交互的,那么它能提供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irtable 启动了一个并行的、同样重要的项目:构建统一数据视图。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打破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壁垒,让 AI 模型能够全面地、上下文感知地理解一个用户的整个工作空间。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涉及到后端架构的重构和数据模型的重新设计。但 Airtable 坚信,这是让 AI 从“功能点”走向“智能助手”的必经之路。只有当 AI 能够看到用户工作的全局,它才能真正理解用户的意图,并提供超越简单问答的、更深层次的帮助。
6
“AI Council”:
跨团队协作的神经中枢
Lauryn Isford: "为了确保 Hub 和所有的 Spoke 能够同频共振,我们成立了一个虚拟组织,叫做‘AI 理事会’(AI Council)。"
Lauryn Isford: "这个理事会每周开一次会,成员包括所有 Spoke 团队的 AI PM、Hub 团队的负责人,以及一些关键的工程师。大家在这里同步进展、分享经验、讨论遇到的难题。"
“中心辐射型”模型虽然解决了专业分工和业务结合的问题,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保证分布在各个 Spoke 团队中的 AI 人员,不会因为离 Hub 太远而感到孤立?如何将一个团队踩过的坑,快速同步给其他团队?
Airtable 的答案是成立 AI Council。这是一个轻量级的虚拟组织,扮演着整个公司 AI 创新的“神经中枢”的角色。
在每周的例会上,议题非常务实:
Demo 演示:某个 Spoke 团队会演示他们最近在开发的新 AI 功能,并分享他们的设计思路和技术选型。
经验分享:一个团队可能会分享他们最近在 Prompt Engineering 上的一个新发现,或者他们如何将某个功能的延迟降低了 50%。
难题共解:Hub 团队可能会提出一个技术难题,比如“如何更低成本地评估模型输出的质量”,并征求各个业务团队的输入。
AI Council 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和最佳实践的沉淀。它让身处不同业务线的 AI 从业者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社区,从而加速了整个公司的 AI 能力进化。
7
给所有 CEO 和 PM 的建议
Lauryn Isford: "对于 CEO 来说,我的建议是:AI 转型必须是你亲自推动的头等大事。你必须提供清晰的愿景、充足的资源,以及最重要的——拥抱变革的决心和耐心。"
Lauryn Isford: "对于产品经理,我的建议是:现在就开始学习。去了解 LLM 的基本原理,去尝试各种 AI 工具,去思考 AI 如何能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产品。未来,不懂 AI 的产品经理,将没有未来。"
回顾 Airtable 的整个转型历程,Lauryn Isford 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则对于任何希望拥抱 AI 的公司都至关重要。
对 CEO 而言:
亲自挂帅:AI 转型是一场“CEO 工程”,它涉及到底层的战略、组织和文化,不能把它简单地丢给技术部门。
明确目标:必须向整个公司传递一个清晰、统一的信号——为什么我们必须做 AI,我们希望通过 AI 实现什么。
投资于人与组织:技术可以买到,但能够驾驭技术的组织能力,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构建。要舍得为组织升级投入资源。
对产品经理而言:
拥抱技术:你不需要成为算法专家,但你必须理解 AI 的能力边界、成本结构和实现原理,否则你无法做出正确的产品决策。
回归用户:不要为了用 AI 而用 AI。从你最熟悉的用户痛点出发,思考 AI 能带来哪些“10 倍好”的体验,而不是仅仅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微小改进。
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AI 的结果并非 100% 可控。要学会设计容错性更好、引导性更强的产品体验,让用户感觉 AI 是一个得力助手,而非一个捉摸不定的“黑盒子”。
Airtable 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技术、组织和人的故事。它证明了在 AI 时代,一家公司最大的壁垒,可能不再是代码或数据,而是其适应和进化的能力。
结语Closing Thoughts
就好像我在《别谈“全面 AI 转型,要搞”单点 AI 爆破”》表达的,我们其实是 Airtable 一开始就选择的“特种部队”流派的:)。但特种部队做好了之后,打下来小县城之后,怎么把经验复制到全军,怎么提升整体的力量去打大城市,Airtable 分享的实战思路和设计就很有价值了。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9-17
从 AI Agent “尴尬约面故事”:谈如何降低大模型幻觉
2025-09-17
今年“十一”,谁还没带自己的AI讲解搭子?
2025-09-17
GPT-5-Codex 发布,可以7小时连续编程,但OpenAI 封杀了API。。
2025-09-17
超越 Prompt 和 RAG,「上下文工程」成了 Agent 核心胜负手
2025-09-17
Mem0 + Milvus:为人工智能构建持久化长时记忆
2025-09-17
企业级向量数据库选型,Milvus 和Zilliz Cloud哪个更合适?
2025-09-17
终于有Agent,把刀捅到了老板真正痛的地方。
2025-09-17
阿里发布下一代企业级智能体开发框架AgentScope 1.0
2025-08-21
2025-06-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7-29
2025-09-08
2025-08-19
2025-08-20
2025-09-14
2025-07-04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6
2025-09-14
2025-09-12
2025-09-11
2025-09-11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