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杨植麟预告,Kimi K3要来了

发布日期:2025-11-12 19:31:06 浏览次数: 1554
作者:AI产品自由

微信搜一搜,关注“AI产品自由”

推荐语

Kimi K3即将登场,杨植麟透露其独特的KDA架构与开源策略,打造高性价比的普惠AI工具。

核心内容:
1. K3采用创新的KDA架构,实现成本与性能的平衡
2. 通过开源策略解决海外用户信任问题
3. 团队追求普惠AI的长期愿景与商业化路径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最近,月之暗面(Moonshot AI)的团队在海外搞了一场 AMA(你问我答),创始人杨植麟也在其中。

我花时间把里面的内容翻了翻,发现有不少信息挺有意思的。


这篇文章,顺着我的思考路径,聊一聊我看到了什么,以及这些信息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

CleanShot 2025-11-12 at 03.41.18@2x.png


K3 什么时候来?


在聊正经的之前,先说个有意思的。


大家最关心的 K3 何时发布,杨植麟开玩笑说:

“在 OpenAI 建成他的千亿数据中心之前,K3 一定会推出给大家的😄”。

CleanShot 2025-11-12 at 02.17.09@2x.png

这个玩笑背后,其实也透露出一种自信。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这次 AMA 透露的几个核心发现。


第一个发现:Kimi 对“成本”这件事,非常执着


在所有的信息里,我最先注意到的,是 Kimi 在技术路线上对“成本”和“效率”的追求。


当有人问到下一代 K3 模型时,团队提到了一个叫 KDA 的新架构。

CleanShot 2025-11-12 at 02.18.28@2x.png


这个 KDA 是干嘛的呢?

说白了,就是一套“动态省钱”的机制。它把模型处理任务的“注意力”分成了两种:

  • 一种是昂贵但强大的“全注意力”,专门用来啃硬骨头,处理复杂的逻辑。

  • 另一种是便宜又高效的“线性注意力”,用来处理大部分常规任务。

  • 同时,还会搭配一种叫“NoPE MLA”的技术,来解决超长文本的位置感问题,让模型在读很长的文章时不会“晕头转向”。

CleanShot 2025-11-12 at 17.44.46@2x.png


如果你只想记一句话版: 

KDA = 关键处用贵的全注意力,其他处用省的线性注意力,再用无位置编码稳住长序列。


KDA里面的 NoPE 是什么意思呢?

CleanShot 2025-11-12 at 17.17.04@2x.png


当然,团队也坦诚,这种架构的性能天花板是超不过纯粹的“全注意力”模式的,但它的重点在于极低的训练和使用成本,这对产品化至关重要。


我的理解是:
这个选择的信号意义很强。
当行业内许多玩家还在“不计成本、力大砖飞”地追求性能极限时,Kimi 已经把“性价比”放在了核心的战略位置。
他们想做的,可能不只是一个技术上最顶尖的模型,更是一个能让大多数人用得起的普惠工具。


第二个发现:用“开源”,巧妙地解决“信任”问题


顺着“普惠”这个思路,就带出了我看到的第二个点:怎么让别人,特别是海外用户,敢用你的东西?


AMA 中有个问题非常直接,一个美国用户说,他们公司虽然觉得 Kimi 好用,但因为它是“中国 LLM”,出于风险考虑,生产环境不敢用。

CleanShot 2025-11-12 at 02.32.17@2x.png


这个问题很尖锐,但 Kimi 团队的回答更高明,他们给出的解法是:开源


这招妙在哪?它不是在口头上反复说“请相信我”,而是直接把代码和模型交给你,说:“钥匙给你,你自己检查,自己部署。”


这一下就解决了两个问题:

  1. 信任问题:代码公开透明,数据在用户自己手里,关于安全和隐私的疑虑自然就打消了。

  2. 生态问题:开源能吸引全世界的开发者来使用、测试和贡献。大家一起玩,技术生态很快就能建立起来,这比自己闭门造车快得多。


就像杨植麟说的:“我们相信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一个促进团结而非分裂的事业。” 这让这个策略多了一层理想主义色彩,格局很高。


第三个发现:他们很清楚,市场需要一个“模型全家桶”


在解决了成本和信任这两个大问题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产品要怎么满足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需求?


我看到,AMA 里大家对“小模型”的呼声特别高。(下面有举例)

很多人希望 Kimi 能提供不同规格的模型,比如:

  • 能在单张游戏显卡上跑的 15-30B 中等模型

  • 适配高端个人设备的 100-120B 大模型

  • 能在手机上运行的 2-4B 轻量模型

  • 专门用于写代码的编程模型

CleanShot 2025-11-12 at 02.22.40@2x.png


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私有化部署企业服务的“巨大需求”。


很多公司出于数据安全和定制化的考虑,希望能把模型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所以他们需要更小的模型。


Kimi 团队对此的回应也很实在,基本上就是“需求收到,我们来安排”。

说明未来的 AI 市场,光靠一个“巨无霸”模型是行不通的。

不同的用户,需要的模型形态不一样

从轻到重,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Kimi 显然正在朝这个方向布局。


第四个发现:除了大方向,他们也在精心打磨产品“手感”


除了上面这些宏观战略, Kimi 团队在产品细节和“手感”上的投入,这决定了产品好不好用。

1. 关于写作能力

很多人都夸 Kimi 的写作风格不像机器人,有灵气。

有用户直接评价 “K2 Thinking 是目前最适合创意写作的 LLM”

CleanShot 2025-11-12 at 02.42.31@2x.png


团队解释说,这得益于预训练(打基础)和后训练(加风格)的结合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承认在数据处理时,有意地清洗和避免了那些常见的“废话文学”(比如过度谄媚、重复啰嗦等)。

说明 Kimi 在刻意训练 内容 的表达风格,可以和其他模型有差异化。


2. 关于视觉能力

只靠文本肯定是不够的。团队也确认,视觉语言模型(VL)已经在路上了。他们解释说,因为视觉模型的训练和数据准备更花时间,所以选择先发布文本模型。

CleanShot 2025-11-12 at 02.39.24@2x.png


这说明 Kimi 的产品路线图很清晰:


文本能力先做到顶尖 → 横向扩展视觉能力 → 未来走向多模态


3. 关于 NSFW 内容的探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被问到是否会支持 NSFW(成人向)内容

团队表示在研究合适的年龄控制机制。


这可以看作是 Kimi 对更多元、更细分的创作市场的一种探索。

如果能以其出色的写作能力进入这个目前主流模型涉足不多的领域,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


我的看法

把这些点串起来看,我感觉 Kimi 正在走一条非常聪明且差异化的路。

它没有一味地去卷参数、拼性能,而是回归商业的本质,去解决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商业模式的侧面竞争,正如傅盛所说,真正的颠覆往往来自成本结构的改变。


  • OpenAI模式: 融资 → 算力 → 闭源 → 高价API → 回收成本

  • Kimi模式: 低成本训练 → 开源 → 低价API → 规模化

CleanShot 2025-11-12 at 14.49.18@2x.png


当大家都在热议“Kimi 能否超越 GPT-5”时,真正值得关注的,可能是下面这张性价比对比所揭示的趋势:

维度
OpenAI/Claude
Kimi
训练成本
数十亿美元
460万美元
性能(实际)
100%
75%
API价格
$5.00
$0.53
(10倍差距)


这完美印证了《创新者的窘境》里的经典论断:一个“足够好”且成本极低的方案,足以摧毁一个高利润的专有系统。

CleanShot 2025-11-12 at 14.51.16@2x.png


当 Kimi 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模式成为常态,那些依赖巨额投入和高价 API 回本的商业模式,就会面临严峻挑战。


他们曾经的“护城河”(如庞大的算力投入),甚至可能变成一种“商业负债”。


当然,这场游戏最终的胜负手,取决于模型基础能力是否还能一路狂奔


如果 GPT-6 在 K3 出来前又实现了能力上的代际飞跃,那 Kimi 的性价比革命就只是虚惊一场。


但如果技术发展进入平台期,那么,“足够好且便宜”的商品化浪潮,将彻底改写 AI 行业的规则。


而 Kimi,显然已经为后一种可能性,提前备好了船票。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