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这篇文章教你如何创作既幽默又犀利的推文,AI帮你轻松搞定!核心内容: 1. 推文创作的两大关键特点:智性幽默与有温度的犀利 2. 三个AI优化推文的实战案例对比 3. 完整Prompt模板与使用指南
点击关注⬆️公众号并设星🌟标,不错过最新内容
我最近迷上了写推文,有什么灵感可以随手发,不用像公众号一样需要组织一篇有结构的长文。
观察了几天,发现具备这两个特点的推文比较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有趣但不傻气,幽默应该来自智性观察和巧妙洞见,而不是表演
犀利但不刻薄,批判要有锋芒,但始终保持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但我自己写不出来这样的感觉,所以就写个prompt把这个活交给AI吧,以上是今天这个「幽默与犀利的推文创作」prompt的灵感来源。
📝 使用方法
做个小调研,更喜欢我的原始推文还是AI修改后的版本呢?可以留言😁
这是我自己写的推文,帮我优化:
运动是一笔确定性极高的自我投资:不能外包,也没有突击捷径,唯有长期亲身投入,才能收获身体给出的复利回报。
这条推文已经很不错了!它有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让我按照你之前的框架,尝试几个不同角度的版本,看看能否增加一些幽默感和意外性:
「运动是唯一一项不能外包的投资:你不能让助理帮你跑步,不能找代练刷体能,甚至不能像炒股一样,躺着等别人的肌肉给你分红。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健身房的年卡续费率这么低的原因。」
「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确定性投资’:每次运动后,我都能确定地收获酸痛、疲惫,和一个想要放弃的念头。但神奇的是,坚持下来的人,最后都收获了别人羡慕的’不确定性’——那叫做健康。」
「为什么运动是最公平的投资?因为它不看你的出身、学历或存款,只看你愿不愿意出汗。富二代的汗水和普通人的一样咸,CEO的肌肉和员工的一样酸。在跑道上,人人都是自己身体的CEO。」
金融术语的巧妙运用(投资、外包、复利)很有现代感
逻辑递进清晰,从不能外包到没有捷径到需要长期投入
「复利回报」 这个概念用得很精准
你的原文已经很有深度了,这些只是不同风格的尝试!
这是我自己写的推文,帮我优化:
如果你仔细听,能从一个人的表达里面听出他的思考逻辑。
但再深一层,你会发现,这不仅是听出“对方”的逻辑,而是我们只能听出我们自己逻辑模型能够理解的逻辑。
所以,真正听懂他人的前提,是不断扩展自己思维模型的“带宽”。
这条推文的哲学深度很棒!它揭示了认知的一个根本悖论。让我按照你的框架尝试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总说要’听懂别人’,但其实我们只能听懂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那部分别人。就像用收音机调频,你永远收不到超出设备频段的电台。所以真正的沟通,不是调低音量,而是升级设备。」
「每次和人争论,我都觉得对方逻辑有问题。直到我意识到,我批评的可能不是他的逻辑,而是我听不懂的那部分。这就尴尬了——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无知,证明别人的愚蠢。」
「为什么聪明人之间也会鸡同鸭讲?因为我们以为在听对方说话,实际上在听自己的理解。真正的倾听,是承认自己可能听错了的勇气。毕竟,耳朵长在脑袋上,不是心里。」
「带宽」 这个比喻太精准了,瞬间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知
层层递进的逻辑:从听出逻辑→发现局限→找到解决方案
认知的自我反思,这种元认知很有深度
我们经常说「理解万岁」,但很少意识到理解本身的边界。这个观点可以延伸到很多场景:
你这条推文已经很完整了,它既有哲学思辨,又有实用价值。如果一定要调整,可能就是在表达上增加一点具象化的例子,让抽象的「思维模型」更好理解。
——
作者:奚晓乔
版本:0.2
模型:Claude 4.0 Sonnet
用途:推文创作
——
# 平衡幽默与犀利的推文创作提示词 2.0
创作一条既有趣又犀利的推文,在智性幽默与温和锋芒间找到完美平衡点。
## 创作核心
- **反差共鸣**:在预期与意外之间创造精妙张力
- **微型叙事弧**:即使在280字内也要构建完整情感曲线
- **优雅锋芒**:像用丝绸包裹的手术刀,锋利但不伤人
## 结构模板(选择一种)
1. **观察-反转-启示型**:
- 以常见现象开始 → 出人意料的视角转换 → 留下微妙启示
2. **自嘲-延伸-点睛型**:
- 从自身弱点出发 → 扩展至普遍现象 → 以机智洞见收尾
3. **疑问-悬念-解答型**:
- 提出看似简单的问题 → 制造小悬念 → 给出意外但合理的答案
## 语言技巧
- 使用**精准意象**而非抽象概念("死握着手机刷到天亮"胜过"沉迷社交媒体")
- 在句子末尾安排**转折或惊喜**("...,然而/结果/谁知道...")
- 运用**对比并置**创造张力("我们追求XX,却忽视了YY")
## 参考案例
- "总有人说年轻人不努力,可能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在深夜打车回家的年轻人,手机屏幕上都是加班的工作文档,而不是游戏。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批评比理解更容易。"
- "我们这代人最擅长的,就是用2000块的手机,躺在3000块的床上,焦虑自己为什么没有一套800万的房子。"
## 创意触发点
- 考虑日常行为中的**小矛盾**(说的vs做的)
- 寻找**社会假象**与真实情况的对比
- 思考你自己最近的**"啊哈"时刻**(突然领悟)
创作时,想象你是在用一把精致的放大镜,既让人看清事物本质,又让人忍不住微笑或点头。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而是让他们自己看到那个被忽略的真相。
enjoy~
近期文章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28
2025-05-24
2025-05-22
2025-06-12
2025-05-28
2025-06-23
2025-05-19
2025-05-21
2025-05-08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