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为什么不建议用AI读文献?

发布日期:2025-08-24 10:21:17 浏览次数: 1520
作者:自励日新的思与行

微信搜一搜,关注“自励日新的思与行”

推荐语

AI读文献虽便捷,却可能削弱独立思考能力,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核心内容:
1. AI读文献的弊端:导致理解浮于表面,缺乏"经验的质感"
2.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直接接触原始材料才能形成深入理解
3. 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需要亲自加工信息而非依赖AI的二手总结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市面上的AI工具五光十色,多如牛毛。AI读文献正大行其道。然而,在用AI做了数次文献总结、提炼后,我决定自己读,自己理解,自己总结。(注:无论是略读还是精读,都涉及这些问题。略读一部分也要形成对其的理解,总结其内容。因此本文的讨论对这两种情况均适用。)
这些能力是做研究的基本功,更是独立思考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刚开始接受思维训练的学生,不应该把这些工作完全交给AI,否则这些能力在他们自身那里迟迟得不到发展,于个人是不利的。创新是一件思维的事情,而思维的有效运作需要输入材料,更需要充分地加工材料,形成理解。如果我们自身的思维过程因跳过而缺少这一步,或者这一步欠发展,那么于创新是有碍的。鉴于社会进步实际上是一项创新性的事业——依赖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种创新成果,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思想——因此,让AI代替我们“理解”最终将不利于社会的前进性发展。
理解的形成需要我们直接接触原始材料(从这里开始,文中“材料”特指文本),这会形成一种经验的质感,一种由与原始材料的连接产生的“生根”的扎实感。而这种质感是用AI以逸待劳,让AI代我们接触原始材料,扔给我们它摄入、消化后的“代谢产物”所无法提供的;相反,它会造成一种“无根”的浮虚。这种“经验的质感”的有无会影响理解的深入程度。即便有时AI提炼、总结得比我们做的更好,但先有一个自己的理解,而后在对比中吸收一个更好的理解,最终形成的理解效果是要优于直接接受一个“更好的”理解的。这两者的区别(也是有没有“经验的质感”的区别)在于对原材料的加工程度,后一种方式的加工程度显然低于前一种方式。加工程度越高,形成的理解就越深入,材料内容的内化程度也会越高(越能化为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就越有助于灵活运用——这是产生创新的一大条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甚至不需要AI):自己看一部电影比直接看电影简介和别人的影评,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更深、观点更扎实。因为以前一种方式,你掌握了材料。(注:电影也是一种文本。)在跟别人分享这部电影时,你除了概念性的抽象提炼(这部电影讲了一个xxx故事)外,还有大量可调用的具体细节(比如电影情节、画面)。不看文章,用AI直接总结内容与这里的后一种方式是同样的道理——都无法让我们掌握一手材料、一手信息,只呈现给我们过滤、蒸馏过后的二手信息。
如果我们接受了替代性加工,大量的形成理解所需要的基底性材料、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丢失掉了。我们所得到的、可运用的只有转化为概念的、命题的抽象的二手信息,只能做到搬运、复述,而不具有延展性:任何在二手信息基础上对一手材料的发挥都将面临缺乏支撑、发生谬误的风险。也就是说,跳过对一手材料的接触、加工,直接接受蒸馏过后的二手信息,无法回到一手材料而产生新东西,是一种出得去回不来的状态。我们要的是既出得去,也回得来,需要能够在原有的土地上种出不同的庄稼来。我们知道,新点子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信息之间建立新联系,将以往互不相干的分立的点连接起来的结果。乔布斯“苹果”系列产品的创新是结合了计算机与书法等艺术设计的结果,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是拜他的“三个情人”所赐——地质学(地层构造)、马克思主义(社会构造)与弗洛伊德主义(潜意识构造)。各点之间新联系的建立需要充分且深入地理解各点,需要能够触及它们的肌理、纹路,这就要求对一手材料的占有与接触。单纯形象地讲,这一过程就像在意义的层面上将每一个整体都分解成若干块碎片,然后寻找相互吻合的形状,将来自不同整体的碎片重组为新整体。对原始的一手材料的每一种提炼、总结,进而每一种理解,都是一块碎片。这里关键的是,因关注点不同等缘故,对同一材料的理解会是多重性的。生成多重理解,分解出多块碎片的工作便是阐释。只有手握一手材料,才能得到多块碎片,阐释才可能发生;反之,AI所提供的只是一块碎片而已,它没有阐释工作的土壤。(注:说到阐释,就会牵涉到阅读法的问题。用AI代读,代为总结是一种以快速提取关键信息为目的的功利性的做法,与寻求理解的阅读迥异。从阅读法的角度对这两种做法的详细区分以及对前者的批判超出了当前的讨论范围。)
能够说明这两种状态(“出得去回不来”与“出得去回得来”)所造成的理解水平差异的一个鲜明例子就是:同一人通过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或者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本)所形成的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印象与通过阅读《资本论》所形成的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印象截然不同。《资本论》包含了大量原始的经济资料,更承载了马克思的运思过程,体现着他的思维特点、思维方式。而前者是将这些“材料”从后者中抽离后,提炼出的体系、框架、教条。就像AI对一篇文章一条一条的,逻辑结构清晰的总结一样。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做出创新离不开对《资本论》的阅读,却可以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无关。
说来说去,回到最初的话头,要让文献真正变成自己的,不可能让AI代劳,还需要我们自己去读,用自己的认知努力去理解、提炼、总结。退一步讲,由于AI幻觉的存在,我们也要回到原文中检查AI说的是否准确。既然文章总是要去读的,为什么不彻底一些呢?


文稿 | 阿澈
编辑 | 阿澈
图片 | 网络


以文字传播思想,以思想记录成长,以成长见证创造。这里是“自励日新的思与行”,欢迎关注、交流与批评!联系方式(微信):lc15003791533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