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正在悄悄接管我们的思考,创业者如何保持主动思维才能避免创新力流失? 核心内容: 1. AI便利背后的"被动思考"陷阱及其四种典型表现 2. 主动思考的三大核心能力与AI工具的正确使用方式 3. 创业者保持创新思维的具体实践方法
(
AI让我们的思考变得“被动”?
)
想象一下:你正为一个新产品的命名焦头烂额。过去,你需要头脑风暴、查阅资料、反复推敲。现在,你只需向AI输入需求,几秒钟内,数十个选项便跃然屏上。效率提升了,但你是否也失去了深度思考命名背后品牌调性、用户感知和文化内涵的过程?
这正是AI时代被动思考的典型场景。我们享受着AI带来的高效与便捷,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养成:
“信息茧房”:算法根据你的喜好推送信息,视野逐渐狭窄,观点趋于同质化。长期如此,创新所需的多元视角和跨界灵感被扼杀。
“拿来主义”:AI能快速提供信息汇总和看似合理的解决方案。但若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我们便失去了质疑信息来源、分析逻辑漏洞、评估方案优劣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创业者决策的核心。AI省去了你搜索和信息整合的时间,也悄悄替你做了判断。
创造力“外包”:当文案、设计、代码甚至商业计划都能由AI辅助生成时,我们可能满足于“够用就好”,放弃了深入探索、反复试错、打磨独特价值的过程,原创的火花可能因此熄灭。AI能够极快给出五花八门的建议,但无法替我们消化那些复杂的背景、矛盾的信号与多层次的价值取舍。你以为自己在快速进步,实际上只是被AI投喂得更丝滑了。
决策能力退化:过度依赖AI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可能让我们忽视直觉、经验和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在面对非结构化、模糊性高的战略抉择时陷入迷茫。
(
主动思考的核心是什么?
)
从AI技术来看,生成式AI的本质是在海量文本中学习如何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并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进一步优化输出——而人类评审更倾向于给“让人感觉好”的回复更高分。这种训练机制就决定模型天然更注重取悦人类情绪,偏向输出积极、顺从、鼓励性的语言。
由此,AI呈现的结果,只让人类逐渐看到自己偏好的世界,无法跳出自己的立场,更不用提通过AI工具来扩展认知了。
想要主动思考,并非完全拒绝AI来参与思考过程,而是要将AI定位为强大的辅助工具而非思考替代者。
明确目标,主导方向:在使用AI前,我们需要先厘清自己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标?AI是服务于你的目标,而非让你被它的输出牵着鼻子走。
保持质疑,深度追问:对AI提供的信息、建议或方案,始终保持“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追问习惯。有的时候,你还需要自己去多方验证信息来源,分析其逻辑,评估其适用性。
拥抱多元,突破茧房:要有意识地跳出算法推荐,主动搜索不同观点、跨领域知识,甚至反对意见。让AI成为你探索未知世界的望远镜,而非困住你的回音壁。
重视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利用AI加速信息收集、数据处理等基础工作,但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核心的思考环节:定义问题、构建框架、权衡利弊、激发创意、做出最终判断。
(
如何兼顾?
)
策略一:提问AI,而非输入指令
1.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持续质疑“我是否真的知道”。其核心是揭示假设、暴露漏洞、推动澄清。你可以尝试问AI:
这种提问方法可以引导AI帮助你暴露盲点,把重点从获取答案转向理解论证过程。
2.让AI还原你的论证逻辑
逻辑错位的地方往往就是偏见藏身之处。当你不确定AI的推理逻辑是否成立,你也可能不自觉地在使用错误推理方式。所以,你可以要求AI将你输入的观点转化为逻辑三段论结构或完整论证链。例如:
这种提问通过可视化AI的逻辑结构,暴露思维链条中未被检视的部分。
3.归谬法
如果你坚信某个立场,最有效的自我挑战方式是假设你错了,并沿着这个方向推演它会导致什么。你可以问问AI,假设观点是错的,请从逻辑上推导出可能的后果,并指出由此可以发现哪些关键漏洞。
4.引入结构性对立视角
认知存在盲区。AI天然适合被用作多角色扮演工具,帮助我们建立立场对照组。所以,你可以用同一个问题,要求AI用专家、新手、反对派、道德审视者、实际执行者等身份分别回应。引入结构性对立视角能防止立场单一导致的偏见放大,让判断体系更平衡。
5.构建反思模板
反向提问模板能打断惯性思维流程,引发深度思考。所以你可以设置固定AI对话结构,例如:
这个流程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元认知训练系统,帮助我们以第三者视角回头看自己的思考过程。
6.模糊问题清晰化
模糊的问题往往只能得到不痛不痒的表层回答。所以我们要把开放式问题不断拆解为更具体的结构单元,例如背景设定、问题假设、潜在变量、成功与失败的边界条件等等。例如不是问“我该不该创业”,而是问:
策略二:建立“思考-验证”循环
面对复杂问题,要先尝试自己思考、列出初步方案或假设,而不是直接求助于AI。思考之后,再使用AI搜索信息、分析数据、模拟不同方案的结果,用以验证、补充或挑战你原有的想法。更关键的是在下一步:比较你的思考与AI的反馈,理解差异的原因,这个过程最能锻炼独立判断力。
策略三:刻意管理信息源
一方面,我们需要定期审视信息输入渠道,果断取消关注低质、重复或强化偏见的信息源,增加高质量、多元化、挑战你认知的内容。具体操作可参考:《或许你不能放任大脑“胡吃海喝”|创业lifestyle》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无AI”时间——每天或每周留出固定时段,远离电子设备,进行深度阅读、自由书写、冥想或纯粹的发呆。让大脑有机会消化信息、建立连接、产生原创想法。
策略四:拥抱跨界学习
有意识地学习与你主业看似无关领域的知识,无论是历史、艺术,还是心理学、自然科学等。AI是强大的知识连接器,学会利用它辅助你进行跨界探索。
此外,你还要学会审视流行趋势或“标准做法”,思考“这真的适合我吗?”“有没有更好的、不同的路径?”不盲从潮流,基于自身目标和价值观做出独立选择。
在信息极易获取的时代,稀缺的正是对世界保持结构化思考的习惯、对一切确定保持怀疑的精神以及对真理的好奇心。
使用AI的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训练对认知过程的觉察力:意识到我们是如何提问、为何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是否会隐含立场、偏见与盲点。毕竟,人类的大脑终究是为了探索、质疑和理解这个世界而设计的。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7-28
2025-08-06
2025-06-12
2025-05-28
2025-06-23
2025-06-18
2025-05-29
2025-06-08
2025-06-09
202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