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要投稿

Prompt Engineering 最佳实践:一份全面的实战指南

发布日期:2025-11-16 15:35:52 浏览次数: 1532
作者:AI贺贺

微信搜一搜,关注“AI贺贺”

推荐语

掌握Prompt Engineering,让你的AI对话更精准高效!从基础到高级技巧,这份指南帮你跨越与AI的沟通鸿沟。

核心内容:
1. Prompt Engineering的核心价值与必要性
2. 从基础到高级的Prompt设计技巧分层解析
3. 实战案例与具体操作建议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Prompt Engineering 的核心是通过清晰、明确的指令和上下文来引导 AI 模型,以获得高质量、符合预期的输出。它是一门涵盖了从明确指令、提供上下文、使用示例,到利用思维链、提示链和格式控制等高级技巧的系统性学科。掌握这些方法论,并通过不断的迭代测试,是高效利用现代大语言模型的关键。


1. 问题陈述:为何需要 Prompt Engineering?

在与大语言模型(LLM)互动时,用户普遍面临一个挑战:如何稳定、高效地让模型输出我们真正想要的内容?模糊的指令(如“给我写个报告”)常常导致泛泛而谈或不相关的结果,需要多次反复沟通才能达成目标。这不仅浪费时间,也极大地影响了 AI 的应用效率和可靠性。Prompt Engineering 正是为解决这一“沟通鸿沟”而生的“指令的艺术”。

2. 核心原则:Prompt是一门沟通的科学

Prompt Engineering 是一门沟通的科学,而非玄学。它是一套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结构化方法,其精髓在于将人类的意图,通过精心设计的指令(Prompt),准确无误地传达给 AI。

这些技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由浅入深:

  1. 核心技巧 (Core techniques) :构成有效 AI 交互的基础,是日常应用中最常用、性价比最高的方法。
  2. 高级技巧 (Advanced techniques) :适用于构建 Agent、处理复杂数据结构或多阶段任务的专业场景。
  3. 过时但仍有用的技巧 (Techniques you might have heard about) :一些在早期模型中流行,但在现代模型中已非必需,但在特定情况下仍有价值的技巧。

3. 关键技术细节

3.1. 核心技巧:基础但最重要

这是获得高质量输出的基石,核心要点有五个:

1. 明确与清晰 (Be explicit and clear)

直接告诉模型你想要什么,使用明确的动词。不要假设模型能猜到你的意图。

  • 原则: “Tell, don’t assume.” (告知,而非假设)
  • 反例: “创建一个分析仪表盘”
  • 正例: “创建一个分析仪表盘。请包含尽可能多的相关功能和交互。超越基础功能,实现一个功能完备的版本。
  • 要点:
    • 使用“分析”、“生成”、“创建”等行动指令。
    • 省略“你好”、“请帮我”等客套话,直奔主题。
    • 明确指出对质量和深度的期望。

2. 提供上下文与动机 (Provide context and motivation)

解释你“为什么”需要这个结果,以及它的用途和受众。这能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你的深层目标。

  • 原则: “Explain the ‘why’.” (解释原因)
  • 反例: “永远不要用项目符号列表。”
  • 正例: “我更喜欢自然的段落形式而不是项目符号,因为我发现流动的散文更容易阅读,更具对话感。对我这种非正式的学习风格来说,项目符号太正式了,像个清单。
  • 要点: 解释原因后,模型不仅会遵守规则,还会在遇到类似决策时,举一反三,做出更符合你偏好的选择。

3. 具体化 (Be specific)

提供明确的约束条件。

  • 原则: “Constraints breed creativity and accuracy.” (约束催生创造力与准确性)
  • 反例: “为地中海饮食制定一个膳食计划。”
  • 正例: “为糖尿病前期管理设计一个地中海饮食计划。每日热量 1800 卡路里,重点使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列出早餐、午餐、晚餐和一份零食,并提供完整的营养成分明细。
  • 要点: 约束条件越具体(饮食需求、预算、技术栈),输出结果越贴近实际需求。

4. 善用示例 (Use examples)

当格式或风格难以用语言描述时,“展示而非告知”(Show, don’t tell)是最好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one-shot”或“few-shot” prompting。

  • 原则: “Show, don’t just tell.” (展示,而非仅仅告知)

  • 正例 (文章摘要):

    这是一个我想要的摘要风格示例:
    文章: [关于AI法规的文章链接]
    摘要: 欧盟通过全面的AI法案,针对高风险系统。关键条款包括透明度要求和人类监督授权。2026年生效。

    现在,请用同样的风格总结这篇文章:[你的新文章链接]
  • 要点: 现代模型(如 Claude 3)对示例中的细节极为敏感。请确保你的示例完美地体现了你想要的风格,同时不包含任何你希望避免的模式。

5. 给予表达不确定性的许可 (Give permission to express uncertainty)

明确告诉模型“如果信息不足,请直接说明,不要猜测”。

  • 原则: “Empower ‘I don’t know’.” (赋予“我不知道”的权利)
  • 正例: “分析这份财务数据并找出趋势。如果数据不足以得出结论,请直接说明,不要进行推测。
  • 要点: 这条简单的指令是抑制模型“幻觉”(hallucinatio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显著提升输出结果的可靠性。

3.2. 高级技巧:处理复杂任务

1. 预填充 AI 的回应 (Prefill the AI’s response)

在 API 调用中,将 assistant 角色的消息预先填入一个起始符号(如 {"),可以强制模型以特定格式(如 JSON)开始和继续输出。

  • 场景: 需要严格的 JSON、XML 或其他结构化数据输出时。

  • API 示例:

    messages=[
        {"role""user""content""从这个产品描述中提取名称和价格,以JSON格式输出。"},
        {"role""assistant""content""{"}
    ]
  • 效果: 模型会从 {" 后面继续写,确保了输出的纯净性,避免了 “这是您要的JSON…” 等前言。

2. 思维链提示 (Chain of Thought - CoT)

要求模型在回答前“一步一步地思考”。这能显著提升复杂分析任务的准确性。

  • 场景: 多步推理、数学计算、复杂分析。

  • 三种实现:

  1. 基础式: 简单地在指令后加上“Think step-by-step”。

  2. 引导式: 为模型的思考过程提供具体的阶段划分,如:“首先,分析… 其次,评估… 最后,总结…

  3. **结构化 (最推荐)**:使用 XML 标签将思考过程和最终答案明确分开。

    在 <thinking> 标签中进行思考。首先,分析...然后...。最后,在 <email> 标签中撰写最终的邮件。
  • 注意: Claude 的“扩展思考”功能在可用时是 CoT 的更好替代品,但手动 CoT 仍然非常重要。

  • 3. 提示链 (Prompt chaining)

    将一个复杂的大任务,拆分成多个简单的小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一个独立的 Prompt。

    • 原则: “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 (一次只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好)
    • 示例 (研究报告):
    1. Prompt 1: “总结这篇医学论文的方法、发现和临床意义。”
    2. Prompt 2: “审查上述摘要的准确性、清晰度和完整性,并提供分级反馈。”
    3. Prompt 3: “根据以下反馈,改进原始摘要:[第二步的反馈]”
  • 权衡: 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了 API 调用的次数和延迟,但对于复杂任务,它带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是巨大的。
  • 3.3. 过时但仍有用的技巧

    • XML 标签:在早期模型中,使用 <document><instructions> 等标签来包裹和区分不同部分的内容很常用。虽然现代模型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力更强,但在处理包含代码、数据、指令等极其复杂的混合 Prompt 时,XML 标签依然是确保边界清晰、避免混淆的有效手段。
    • 角色提示 (Role prompting):例如“你是一位资深财务分析师…”。对于现代模型,过度具体的角色设定(如“从不犯错的专家”)有时会限制模型的发挥。通常,更有效的方法是直接说明你需要的分析视角(如“从风险和长期增长的角度分析…”),而不是强行赋予一个角色。

    4. 结论与最佳实践

    • 结论最好的 Prompt,不是最长或最复杂的那个,而是能以最精简的结构,稳定可靠地达成你目标的那个。
    • 迭代心法: Prompt Engineering 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迭代和测试的循环。从简单的核心技巧开始,只有在遇到特定问题时才逐步引入更高级的技巧。
    • 避免过度设计: 不要一次性使用所有技巧。如果一个简单的 Prompt 能解决问题,就不要复杂化。

    5. 总结

    Prompt Engineering 已经从一种“黑客秘籍”式的技巧,演变为一门可以被系统学习和掌握的、更加科学化的学科。随着模型能力越来越强,“如何与模型沟通”本身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上下文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 概念的出现,预示着未来的重点将不仅在于单个 Prompt 的设计,更在于如何构建和管理一个完整的、包含对话历史、外部文件和系统指令的上下文环境,以驱动 AI 完成更宏大的任务。


    参考资料

    • 本文内容主要思想和实践方法,可以参考 Claude 官方发布的最佳实践文章:Best practices for prompt engineering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