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如何用 AI 做营销:问题不是如何提效,而是底层打法变了

发布日期:2025-08-21 21:20:55 浏览次数: 1551
作者:Founder Park

微信搜一搜,关注“Founder Park”

推荐语

AI正在彻底改变营销行业的游戏规则,从效率工具升级为战略革命。

核心内容:
1. AI如何打破营销团队的技术壁垒,扩大工作边界
2. AI驱动的规模化内容生产带来的效率革命
3. 从传统营销到AI原生策略的范式转移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仅仅将 AI 作为提高营销效率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AI 带来的不只是「把传统工作做得更快」,而是「营销方法本身的变化」。

这是已经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16 年的 Olivia Borsje 的真切感受,AI 正在从工作边界、规模化内容生产和策略方面彻底重构营销行业。

  • 工作边界扩大:AI 正在拆除技术壁垒。过去营销团队需要依赖工程师和设计师才能执行任务,现在可以独立完成更多增长相关的工作;

  • 内容产出效率提升:过去需要数周完成的工作(如视频制作),如今只需几小时,让营销能以更少资源、更快速度实现更大规模的产出;

  • 营销策略变化:AI 改变了营销的根本玩法,让营销从「把旧事做得更快」转变为「用全新的方法做以前做不到的事」。

Olivia Borsje 是 Gaia 的首席营销官。此前,她曾担任 Ladder Life 的首席营销官、Earnin 的营销副总裁、Thumbtack 的品牌主管,以及 Dropbox 的早期营销人员。

如何更好地使用 AI 进行营销?Olivia 在做了大量研究、AI 工具试用,以及和 Clay、Anthropic、Daydream、Coframe、Flint 等公司的创始人交流过后,总结了一份非常全面的针对营销人员的「AI Playbook」。

在这份「AI Playbook」中,Olivia 梳理了营销领域的 10 个核心问题,逐一详细介绍并对比了「传统营销做法」与「AI 阶段的新做法」。

以下为「AI playbook」完整详细内容,为了方便阅读,结构和内容进行了一定调整。


超 12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邀请从业者、开发人员和创业者,飞书扫码加群: 
图片
进群后,你有机会得到:
  •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 AI 新品资讯; 

  • 不定期赠送热门新品的邀请码、会员码;

  • 最精准的AI产品曝光渠道



01 
品牌定位(positioning)

我们首先探讨第一个核心问题:「定位」。很多人和我最初一样,我原本以为 AI 和品牌定位关系不大,结果证明我错了。

传统的定位方法需要大量调研:分析竞争对手的宣传主张、做用户访谈,无论是招募受访者、执行访谈还是整理访谈结果,都相当耗时费力。团队通过战略会议最终确立品牌定位,之后在未来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可能维持不变。

这种传统做法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调研太费功夫,不可能每月都做」;二是「市场变化没那么快」。但 AI 的出现正从根本上动摇着这两个假设。

现在做调研容易多了,你没有理由不频繁做。市场变化速度空前,每天都有新公司出现,老牌企业也在不断推出新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品牌再也无法「闭目塞听」,必须实时了解市场动态,确保你的「目标定位」与「实际市场定位」保持一致。

具体该怎么做?

  • 你可以用 ChatGPT(或任何你喜欢的模型)来调研竞争对手的宣传主张、用户对他们的看法,并让 AI 为你的品牌寻找「市场空白」。

  • 在一手调研方面,市面上出现了如 Listen Labs 等平台,能够借助 AI 技术协助企业招募目标用户(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客户),甚至可以由 AI 直接执行访谈并同步生成分析报告。

  • 如果你的目标用户画像(Persona)或理想客户画像(ICP)非常小众、难以招募,比如高层管理者。现在有 Evidensa 这类工具能生成「虚拟用户」供你调研。但我对这类工具持保留态度,毕竟真人访谈不可替代,但这类工具声称「虚拟用户与真实用户的回答相关性很高」。如果实在找不到真人受访者,用它至少能帮你找到大致正确的方向。

  • 最后是「用户反馈」的持续收集。这类方法在 AI 热潮前就存在了,但核心是「持续倾听用户声音」:哪怕只是和客服、销售团队建立良好协作的机制,持续了解用户对产品的真实看法和使用场景。

最关键的一点是:将定位调研常规化。根据业务节奏(例如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开展新一轮的调研,确保你的品牌定位始终有竞争力和差异化。


02 
如何传递信息(messaging)

接下来聊聊「信息传递(messaging)」,我想很多营销团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传统的做法是:文案策划或产品营销经理(PMM)先撰写核心描述、核心优势和价值主张。然后多位同事会在文档里留下非常主观的反馈;最终有人审批通过后,文档被「锁定」,成为所有人都要参考的官方指南。但实际上,没人会真正遵守,因为内容不实用、未经过优化(甚至没接触过用户),最后还会有品牌经理追着「不按规则来的人」纠错。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当然有。

  • 首先,AI 非常擅长写作,我们可以先让 AI 生成核心信息的初稿,再依据品牌调性等具体需求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让 AI 帮你判断哪些信息能真正打动不同客户群体

  • 我们都熟悉 A/B Test,比如测试官网首页标题、比较不同邮件的效果。现在,市面上有了 Coframe、Flint 等新工具,能根据不同流量来源,持续调整和测试网站上的信息传递内容,找到最优版本。这意味着,你的信息传递会从「主观、静态的文案」,变成「动态、高度优化、精准匹配不同用户群体的内容」。

  • 当需要在展会展位、广告牌等线下场景使用宣传材料时,可以直接采用网站上经过持续优化的最新内容,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03 
品牌形象建立(Brand Identity)

关于「品牌形象」,我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品牌的核心价值是「让你脱颖而出」,而这项工作最好还是交由人类完成。优秀的创意人才能让品牌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如果依赖 AI 生成品牌形象,最终只会和其他品牌「撞脸」。想想 AI 的工作原理就知道了。

另外,对于面向消费者(C 端)的业务,AI 有一个很大的盲区:社交媒体。当前阶段的 AI 大多是语言模型,只能分析网页的元描述或视频下方的文字评论,却无法「看懂」视频,也无法访问 TikTok。试想,对于 C 端品牌来说,TikTok 上有多少流行文化是 AI 接触不到的?

所以,如果你想打造独特的品牌,就和优秀的创意机构合作。

总之,我的观点是:品牌的灵魂和温度,交给人类来塑造


04 
市场推广怎么做(GTM strategy)

这部分,我会重点讲 6 个渠道,分析 AI 正在如何改变它们,以及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

4.1 首先从「搜索(Search)」开始

这无疑是变化最大的领域,相信大家也多少都有感知。

过去的搜索逻辑是:优化排名→为网站引流→争取转化机会;而现在,核心逻辑变成了「确保品牌信息能直接出现在对话式 AI 的回答中」。这意味着,营销策略正从「把流量拉到网站」,变成「把信息推给 AI」。这对习惯用「点击量」衡量效果的营销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思维转变。现在,「AI 中的曝光量」变得更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它判断增长潜力。

那么,如何把团队的工作重心从 SEO(搜索引擎优化)转向 GEO(生成引擎优化)?

  • 不要放弃 SEO:目前关于 GEO 的优化方法还在探索中,但可以确定的是,很多 SEO 的有效策略可能同样适用于 GEO。而且目前搜索流量仍以 SEO 为主(尽管变化很快),所以暂时不要停掉 SEO 工作。

  • 监控品牌在 AI 中的曝光情况:如果您还没有开始这项工作,建议使用 Scrunch AI 或 Profound 等工具,来监测品牌在「核心关键词」下的曝光表现、竞争对手的曝光情况以及相关对话中的情感倾向。这样做的目的是「系统性发现差距」,这些差距就是你制定 GEO 落地策略的路线图。

比如:「为什么竞争对手能被 AI 推荐,而我不能?」可能是对方有我们缺乏的内容页面或反向链接,或是通过某个第三方网站获得了曝光。

  • 规模化内容生产与执行:你可以用 Air Ops 这类平台进行规模化生产,也可以和 Daydream 这样的团队合作。Daydream 团队非常专业,精通 SEO 和 GEO,能从策略到执行全程提供帮助。

  • 为 AI 优化网站:就像以前要做 SEO 网站优化一样,现在也需要做「GEO 优化」。Scrunch AI 有一个即将上线的功能,就能帮你做这件事。

  • 重新思考内容策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把重心从「漏斗顶端」内容转向「漏斗中后段」内容。举个例子:

大家可能熟悉 Wise(前身为 TransferWise),一家提供跨境汇款服务的公司。他们过去的 SEO 策略很成功:当用户在谷歌搜索「美元兑欧元汇率是多少」时,会看到 Wise 的页面链接;用户点击进入后,他们会引导「你是否需要转账?我们可以帮你」,以此创造转化机会。

但现在,如果你在谷歌(或 ChatGPT)搜索同样的问题,AI 会直接给出汇总答案;Wise 可能会被列为信息来源,但数据显示,用户很少会点击这些来源链接,这意味着 Wise 失去了转化这部分流量的机会。

  所以,现在你要做的是:创作与品牌或产品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如果你是床垫或睡眠产品公司,可以写一篇《如何拥有好睡眠》的文章:第一条建议是「睡前远离电子设备」,第二条是「固定作息」,第三条是「用一个优质人体工学枕头——顺便说一句,我们就卖这种枕头」。

  • 内容要让品牌和产品直接相关;你的网站要清晰说明「产品是什么、比所有竞争对手好在哪里」,因为 AI 会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内容,用于回答。

  • 社交媒体和视频的重要性:现在的搜索策略不能没有社交媒体,很多年轻人都把 TikTok 当作搜索引擎。所以,我们必须跳出「纯文字」的思维,思考如何将视频内容融入整体策略中。

4.2 「付费搜索(Paid Search)」

由于搜索本身在发生巨大变化,付费搜索也在面临剧烈变化,未来的方向还不明确。所以,我能给的最好建议就是密切关注最新行业动态

这几张截图展示了不同平台如何尝试将广告与 AI 相结合:

左图是 Google 的 AI 摘要结果,在末尾会展示相关产品;中图是 AI 模式下的赞助广告位(我记得这来自 Perplexity 平台),他们尝试在「相关问题」中植入广告——例如,当用户搜索「如何找工作」时,可能会出现「如何利用 Indeed 优化求职流程」这样的赞助问题。

这些广告位大多无法由广告主自主控制,平台仍在探索「如何在新生态中融入广告」。但有一个趋势值得关注:「即将推出的 AI 对话内原生购买功能」。

这对电商 C 端业务很重要,对 B 端业务也有影响。试想一下:未来的购物体验,AI 为你推荐高度个性化的产品,你点击一个按钮就能直接购买。这不仅会冲击谷歌,还会冲击亚马逊,甚至「网站」这个概念本身。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供应商 AI」(用你的产品数据训练,能回答任何产品问题),还有一个代表消费者的「客户 AI」,两个 AI 通过对话,最终帮用户买到想要的产品。这种模式的颠覆性极强。

目前,ChatGPT 已经开放了一个等候名单,探索让供应商「直接向其提供结构化产品数据」的合作模式,让 AI 能更精准地推荐产品(而不是仅仅依赖爬取网页信息)如果你做电商,建议密切关注这个动态。

最后一点,虽然列在「付费搜索」标题下,但其实适用于所有增长营销: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效果营销 AI 助手」,AI 能帮你分析效果营销 campaign 的数据,并给出优化建议。

比如 Roadway,他们是目前在做「效果营销 AI 助手」的平台之一。我知道有些团队已经自己搭建了类似工具。所以再强调一次,在数据分析方面,AI 确实有优势,但我也遇到过有人说「我不信任 AI 的分析结果,还发现了错误」。因此,建议亲自试用,找到最可靠的解决方案。


4.3 付费社交

我对于「AI 付费社交工具」的感受是:它看起来像个精美的礼物盒,号称能帮到我们,但实际用起来却根本不好使。在这个领域,我认为「炒作远大于现实」。

这是扎克伯格在 5 月份说过的的一段发言:「有了 Meta 的新 AI,你不需要自己做创意、定定向或搞数据衡量,只要告诉 AI‘我想要什么结果、愿意花多少钱’,它就能帮你争取到最多结果。」

但这句话里有一半内容并不新鲜,比如「广泛定向」和「以转化为目标的广告」,这些早已经是行业常规操作了。真正的新概念其实是「生成式创意」:理论上你不用自己做广告了,AI 会帮你优化并生成广告。

但说实话,我还没在任何平台,成功实现「让 AI 自动生成 50 条既符合品牌调性又可直接用于社交平台的广告」。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团队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仍然认为「炒作大于现实」。

目前,AI 在「生成多种文案版本」「生成广告用图片」面表现不错,但最终仍需要人类把这些素材整合起来。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实现「AI 全自动生成广告」,别焦虑,其实大家都没做到。

4.4 自然流量社交&网红营销

无论是 LinkedIn 的内容策略,还是 Instagram 的动态更新,现在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品牌正在「自动托管」其社交内容,比如完全让 ChatGPT 制定内容日历。我认为这是个糟糕的主意。

就像我之前聊品牌形象时提到的,品牌的观点和态度必须源于人类,要经过深思熟虑、带有真情实感,这才是品牌的核心立场。AI 在这里的角色应该是「工具」,辅助你把这种立场表达出来,而不是「决定你该说什么」。无论是帮你写文案,还是帮你实现任何脑洞大开的创意,AI 都只是辅助。

比如,如果你想让 Instagram 动态里出现「毛茸茸的粉色怪兽」,用 AI 就能轻松实现。这是我在「自然流量社交」这个议题上的看法。

另外,既然聊到自然流量社交,就不得不提「网红营销」:现在有 Yuka 这样的新平台,可以帮助企业规模化地管理网红合作(从筛选联络到项目运营),值得大家关注。

另一个趋势是「虚拟网红」。他们有虚构的生活,还运营着 Instagram 账号。我觉得这有点反乌托邦,不是我喜欢的方向。而且我发现,现在大众对「真实、真诚」的需求正在反弹。不过确实有时尚品牌在尝试与虚拟网红合作,未来发展如何还有待观察。但「虚拟网红」无疑是探讨「AI 与网红营销」绕不开的话题。

4.5 基于客户账户的营销(Account-Based Marketing,ABM)」

实际上,ABM 的许多核心策略并不算新鲜,比如「搭建客户名单、利用数据丰富名单信息、触发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等等。

但现在像 Clay 这样的「原生 AI 公司」,能帮你实现更强大的功能,比如:获取你想象得到的各类数据,然后触发「高度个性化到落地页」的营销活动。如果你做 B 端业务却还没了解过 Clay,那在「市场推广能力」上可能已经落后了。

目前另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领域,是「销售开发代表(SDR)」相关工作:人们用 Lindy 或 Naden 这类工具搭建定制化工作流。这更偏向「销售+营销」交叉领域,但总体也属于 ABM 的范畴。

因此,我想强调的就是:去深入了解 Clay 能为您的业务带来什么

4.6 其他渠道(电视、户外广告、播客)

我很高兴看到这些渠道重新回到营销组合中,原因有两个: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衡量这些渠道的效果,也慢慢摆脱了「唯点击量论」的执念;其次,现在进入这些渠道的门槛大幅下降了,制作内容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

例如用「一个提示词」生成动画,我觉得这真的很酷,而且这不是炒作,是实实在在能做到的。但要说明的是,这个「提示词」可能长达半页,而且非常专业。我自己试过用 AI 做视频,但很多时候,生成的效果就像之前提到的「社交平台上的粗糙图像」。

所以,「用 AI 生成内容」确实可行,但仍需要技巧:要熟练掌握工具,还要有审美。因此我依然建议和优秀的机构合作,现在做一段这样的视频,成本只是过去的零头;或者在内部招募熟悉这些工具的设计师和制作人员,让他们为品牌创作优化内容。


05 
网页/登陆页面生成与优化(Web/LP generation & optimization)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当流量已经引入后,该怎么处理?」下面截图来自 Flint 和 Coframe。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家公司都还处于早期阶段,还没有完全实现愿景。Flint 目前只和少数客户合作,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既有变革性,又非常酷。

左边这张是 Flint 的截图,展示了他们的核心能力:「生成任何你能想到的网页」。他们的 AI 会先学习你的品牌规范,你只需要告诉 AI「我要做一个页面(比如评价页)」,就能生成。之后,可以轻松进行编辑,无论是用「拖拽」的方式,还是直接告诉 AI「把这张图片放在这里」或「将这个栏目向上移动」。

这个工具是专为营销人员设计的,能满足你所需的所有数据追踪需求,而且你再也不需要找工程师帮忙建网站了。我并不是不喜欢和工程师合作,我很喜欢,但我更愿意和他们一起为客户开发超酷的产品功能,而不是花时间建网站。现在我自己就能搞定网站了。

右边这张是 Coframe 的截图,展示了我之前提到的「自动增长功能」:他们生成网站后,会用「Multi-Arm Bandit」算法持续测试不同版本。我不是统计学家,但这种方法比传统 A/B 测试快得多,能更快找到最优版本。建议大家深入了解,我认为这就是未来的方向。


06
客户生命周期营销(Lifecycle)

AI 在这个领域的应用还很更早期,也更难把握,但发展方向很有趣。传统的客户生命周期营销,细分群体非常粗糙,最终会形成庞大、复杂且需要手动维护的工作流,无论是修改流程还是生成报告都很麻烦。

而 Wistara、Neon Blue 这类公司,正在改变当下的情况。真正实现「对的用户、对的内容、对的时间」(Right User,Right Content,Right Time)。具体来说:

当用户初次访问你的网站时,你可能只掌握少量信息(比如他们的流量来源);但随着互动加深(比如用户填写表单、多次沟通),你会逐渐了解这个用户,比如「他是 Kyle,更喜欢视频而不是图片,最常用的沟通渠道是短信」。这时 AI 会为 Kyle 推荐最适合他的内容,而不是将他纳入到某个通用的、标准化的工作流中。这个领域目前还在快速发展,我相信 AI 也将彻底重塑客户生命周期营销的模式。


07 
如何衡量营销效果(Measurement)

严格来说,这不完全是 Gen AI 的范畴,更多地是机器学习(ML)的应用,但我对这个领域非常热衷。我发现很多人仍过度依赖「归因模型」,但实际上,归因模型不仅不完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效」了:

受到苹果设备隐私政策、Cookie 弹窗等影响,现在大多数用户都无法被有效追踪;很多营销渠道根本不适合用「点击量」来衡量效果;精准定位的「曝光量」比点击量重要得多,比如有些广告虽然你没有点击,但确实影响了你的购买决策。

为了实现更精准的衡量,就要利用「ML 普及后,更多可落地的数据衡量方法」:

  • 如果数据量足够,可以采用「营销组合模型(Marketing Mix Model, MMM)」来补充归因模型的不足。

  • 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增量测试(Incrementality Tests)。可能有人不了解增量测试,举个例子:在某个特定地区,你在某渠道投入预算、产生曝光,然后将这个地区的效果,与「条件相似但未在该渠道投入」的地区对比,就能算出「你的营销活动真正带来的增量效果」。现在做增量测试比以前更容易,这也能帮你重新评估并接纳那些「因归因模型而被低估的品牌渠道」。

  • 当然,你依然可以利用营销分析优化单一渠道效果,但请尽量摆脱「唯点击量论」,用更全面的视角看待效果,同时丰富你的营销组合。


08 
团队架构有什么变化(Team)

我不会在这里给出一份「AI 时代营销团队的标准组织架构图」,主要是因为现在还太早,而且在我 16 年的营销生涯里,不同公司的团队结构都不一样,公司需求不同,团队结构自然不同。但从宏观层面,我之前提到过:现在是重新思考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关系的好时机。

比如:

  • 既然营销人员可以独立建站,不再需要工程师的协助,那么双方可以共同探索哪些更有价值的合作领域?

  • 既然不需要和产品经理(PM)合作就能做增长实验,那么双方是否可以共同规划「产品的下一阶段发展方向」?

  • 既然设计师不用设计每一条广告,那么双方是否可以共同思考「如何让品牌形象真正脱颖而出」?

营销部门的职责边界,正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中被重新定义。技术层面已经具备条件,但组织层面的思维转变会慢一些,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人不适,感觉「部门边界在模糊」。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过分纠结于「边界」本身,而是为了业务整体利益,多协作。

其次,我在前边提到了很多工具和机构,我认为在「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当下,这是合理的选择:在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之前,和「该领域最前沿的人」合作,之后再决定哪些工作需要转为内部执行。

我的个人思路是:建议先试用各类工具和机构,再决定是否需要内部搭建。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预算投入太高」,但尽量从「投资回报(ROI)」的角度考虑,比如在决定是否和 Daydream 合作做 GEO 优化,可以先评估他们可能为您带来的增长价值,再判断预算的合理性。

如果聊到具体岗位,以下是我对于「传统岗位和新兴岗位」的看法:

  • 产品营销经理(PMM):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就像我们开头聊的「定位」,PMM 能让营销部门摆脱「过度战术化」,执行层面的工作更高效,因此能更聚焦战略和创意。

  • 创意总监(Creative Director):同样比以往更加重要。在我看来,这两个岗位是「让你的营销团队脱颖而出」的关键。

此外,我建议在内部配备 AI 设计师/制作师。他们懂如何使用 AI 工具生成可用于全渠道的视觉素材和视频,这能带来巨大改变。

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新兴岗位:

  • 内容策略与 GEO 经理:这个角色不一定需要是作家(当然,作家和文案师很重要,我认为他们属于创意团队),但需要「明确品牌立场、知道该说什么、懂 GEO」,并能用 AI 平台规模化生产内容。

  • AI 营销运营(AI Marketing Ops)/市场推广工程师(Go-to-Market Engineer):这类岗位越来越多,尤其在 B2B 领域。他们能帮助团队落地像 Clay 这样的复杂工具,并设计定制化的工作流。例如,Clay 虽然功能强大,但因为功能太多,用起来很复杂,所以需要这种「技术型营销人员」,帮你玩转各类 AI 工具。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