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阿里 Qoder 把这层 AI 编程的窗户纸捅破了

发布日期:2025-08-26 14:50:23 浏览次数: 1565
作者:MacTalk

微信搜一搜,关注“MacTalk”

推荐语

阿里Qoder突破AI编程瓶颈,让复杂工程与开发者偏好完美融合,开启编程工具新纪元。

核心内容:
1. AI编程工具的现状与Qoder的创新突破
2. Qoder如何解决"工程理解"与"用户偏好"两大难题
3. 从模型能力到上下文工程的行业拐点意义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如果我是互联网大厂主导产品的高管,有两个产品我一定要做,一个是 AI 浏览器,另一个就是 AI IDE 编程工具。
在大模型彻底“下沉”到应用层的 2025 年,浏览器和编程工具这两个看似古老的入口,正在被重新发明。
浏览器握有用户全部网页、标签、搜索、购物、支付的实时行为数据。对大模型而言,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长上下文”——能让 AI 既理解人,也能替人执行操作。要让 Agent 去网页里点按钮、填表格、下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它“长”在浏览器里。Dia、Comet 等,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编程工具在 AI 时代被彻底泛化,不再是软件工程师的专属工具,有的 AI 编程工具在强化程序员的能力,比如 Copilot 和 Cursor,有的是编程 Agent,帮助普通人实现产品梦想,比如 Lovable、Bolt.new,还有做命令行的,比如 Claude Code、Gemini CLI 等等,产品线非常丰富。
最近阿里巴巴刚刚发布了 Agentic 编程平台 Qoder,这款产品有什么不一样呢?在我来看,最重要的就两点:对巨大代码工程的理解能力增强,代码生成的准确率提升对,Qoder 还提供了个 Quest Mode,你可以把 Qoder 当做全栈工程师用。
Qoder 是一次把“复杂工程”和“开发者本人”同时纳入上下文的系统化尝试。
我在试用之前看了官方文档提供的几个关键数字与设定:集成了全球最顶尖的几款编程模型,平台可以根据请求进行快速路由调度;一次能检索 10 万个代码文件;用 RepoWiki 把工程里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还有短期与长期记忆,能把项目经验与个人偏好沉淀成“笔记”。
这些能力集合在一起,指向的目标非常明确:让 AI 不止会写函数,更能“读懂工程”和“读懂用户”。 
为什么是 Qoder:这是从“模型能力”到“上下文工程”的拐点。
过去两年,AI Coding 工具走得很快:从补全到对话,再到“自然语言生成软件”的一体化环境,产品层出不穷。
但回到真实的工程里,难点常常不在于“模型会不会写代码”,而在“工程能不能被整体理解”:庞大的仓库、跨语言的调用、历史遗留的约定、潜规则一样的团队习惯——这些东西平时都埋在文档、提交记录、代码命名,甚至口头共识里。
很多编程工具对此“心照不宣”,或者就没打算处理,Qoder 的做法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内置代码检索引擎,单次覆盖 10 万文件,这个足以撑起一个超大软件项目的工程;RepoWiki 则彻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Qoder 提供了会话级别的长期记忆,能够把用户的“偏好与经验”固化为笔记,持续影响后续代码的生成与修改。
它更像把“工程的上下文”抽象成了三层:
可检索的事实(代码/文档)
可复用的规约(RepoWiki/约定)
可积累的偏好(记忆/笔记)
当三层都被系统化建模之后,模型才有可能对复杂工程做出稳定而符合预期的响应。这也是 Qoder 宣称的“检索召回率领先业界标杆 12%,代码生成准确率领先 13%”背后的逻辑条件:不是单点模型更强,而是工程上下文的表示与获取方式被整体升级了。
真实的编程世界里有哪些“麻烦事”呢?
复杂度高、不确定性强、知识隐性化。Qoder 是这么搞定这三件事的:
复杂度靠广域检索与跨文件推理搞定:当 10 万项目文件都在检索半径里,你给 AI 的就不再是“片段”,而是“工程”。
不确定性通过“约束的显性化”降低:RepoWiki 和产品需求(Spec)把团队的口头共识、隐藏的流程、验收标准全都明确下来,AI 才能少走弯路。
隐性知识就交给了记忆系统:AI 会记住“这个项目一律要补单测、要写变更报告、提交规范如何”,并在后续自动执行。
这三件事加在一起,就构成了 Qoder 的“上下文工程”观:把“工程当工程”看,而不是把“工程当几段代码”看,这是阿里 Qoder 的一个突破。
Qoder 提供了 Ask Mode(问答模式)和 Agent Mode(智能体模式),如果说这两种模式已经是许多工具的标配,那么 Qoder 新引入的 Quest Mode(AI 自主研发),就是一个全栈工程师了,我们把工程任务直接交给 Agent:它会把模糊需求“翻译”为详细的需求和设计说明书(Spec),再自动去拆分、执行、联调、汇报——开发者只需要在中间过程里做验收与必要的修改即可,复杂任务效率可以提升 10 倍以上。
这种“从需求到落地”的 Agent 研发模式,在业界已经出现多种变体。Google 的 Gemini Code Assist 内置了 Agent Mode,帮助开发者在 IDE 里处理多步骤任务,强调配合而非越权。Replit Agent 则主打“自然语言描述 → 自动搭好应用骨架”,偏重从零到一的快速孵化。Cognition 的 Devin 更进一步,直接把自己定位为“全自动化 AI 软件工程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再交由人审阅。
Qoder 的独特性在哪呢?它不是只做“从零开始”的演示级任务,而是把“真实工程的上下文”做厚做实,Quest Mode 才能在这种上下文里跑起来——不是“单次聪明”,而是“在既有工程中持续可靠地聪明”。这点与只强调“酷炫演示”的路线有本质差别。
怎么使用 Quest Mode?
1、从 File 直接打开一个项目并完成索引,Qoder 会自动为代码库建索引(可在设置里查看/管理;超大仓库需手动启用)。
2、点击左侧的 Quest 图标进入 Quest 面板 → 新建任务:在输入框用自然语言写清任务。点发送后,AI 会先起草一份 Spec
3、完善 Spec:我们直接在编辑区修改;Spec 会保存在项目下的 .qoder/quest/。确认无误后点开始执行即可。
4、执行中看 Action Flow:可以实时看到计划、动作与日志;执行途中也能继续发消息补充新要求,AI 会动态调整计划。
5、验收 Task Report:完成后自动生成报告与变更清单;你可以逐条查看 diff,最后 Accept 接受或 Discard 放弃。

编程小白可以直接从 Quest Mode 起步,尝试构建自己的第一个 Qoder 项目。

这一两年,“Vibe Coding” 这个词非常火,好像和 AI 聊着聊着,代码就写完了,产品就做出来了。门槛虽然降低了不少,但真正通过 Vibe Coding 研发上线的商用产品,我并没有看到很多。
Qoder 的气质则截然不同:它不追求“轻灵的感觉”,而是把工程里的“重”做轻——把检索做广,把约束说清楚,把各种偏好和隐藏信息都记住,然后让 Agent 在“重的上下文”里稳定工作。
简单说,一个是“对话即开发”,一个是“上下文即工程”。这两条路并不矛盾:前者更友好,后者更可靠。工程一大,可靠性就是友好。
如果你们公司在做大型软件项目开发,Qoder 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多模型的选择上,Qoder 也很独特。不同模型在不同语言、任务、风格上各有胜场。Qoder 的选择是把内置的几款模型集成起来,用平台去做“供应侧自由”的编排,这是工程化的现实主义,也是 Qoder 的工程选择。 
好了,现在又来了一个编程工具,那么,“这玩意儿会不会抢我们程序员的饭碗啊?”从短期看,与其担心被替代,不如先学会使用;从中期看,能够把工程隐性知识模板化的人,反而会拥有更高的价值。Qoder 这种“懂工程也懂你”的平台,会让更多人具备“做应用”的能力,而不是只有科班与大厂背景的人能写出像样的软件。
对我来说,最喜欢 Qoder 的地方是它冷静——你看不到炫酷的 Demo,更多是工程味道的进化:把检索做广、把规约说清、把记忆固化,再交给 Agent 去跑流程。Ask / Agent / Quest 三种形态,像是同一条路上的三块里程碑:从“能回答”,到“能执行”,再到“能交付”。  
如果说 Vibe Coding 指向了“人人都能用语言编程”的未来, 那 Qoder 指向的是“每个复杂工程都有一套可被 AI 理解与执行的操作系统”。当一个工具从“感觉对了”回到“在工程上把这件事做对”,当平台从“强模型”走向“强上下文”,我们也许真的离“把需求扔给 AI,最后只做验收”更近了一步。
目前 Qoder 已提供 Mac / Windows 客户端,官网可直接下载,感兴趣的可以亲手把自己的仓库丢进去跑一跑,看看这款软件到底有“多懂你”。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下载页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