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Claude Code颠覆传统产品开发流程,展现AI时代"先开枪后瞄准"的全新工作哲学。核心内容: 1. AI-Native产品的两大范式转移:原型先行设计后置、角色融合人人开发 2. Claude Code三阶段开发流程:快速原型→全员内测→设计优化 3. 新范式对团队协作方式和设计本质的重新定义
最近看了 Claude Code 设计负责人 Meaghan Choi 的一段访谈,很有启发,恰好印证了我过去一年多探索 AI 产品感受:AI-Native 的产品迭代哲学,已经和过去移动互联网完全不同了。
这种不同,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的范式转移:
原型先行、设计后置: 产研协作方式从「PRD驱动、设计先行」的蓝图式开发,转向「先做原型验证效果、再看看怎么设计UI」的灵活开发,一种「先开枪,后瞄准」的产品哲学。
角色融合,人人开发:传统的产品研发设计测试的职能分工正在被打破,所有人都是 Builder。工程师有想法可以直接做出原型落地,产品经理和产品经理也可以直接通过 Claude Code 直接动手修改代码。
Claude Code 是如何设计和迭代产品的?原型先行,设计后置
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我们习惯于线性的、职责分明的开发流程:产品经理制定详尽的需求文档(PRD),设计师据此绘制高保真原型与视觉稿,工程师再进行工程实现。这是一个经典的、环环相扣的链条,稳定而可靠,但也意味着每一步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Claude Code 的工作流彻底颠覆了这一点,它更像一个有机的、自下而上涌现的生态系统。
首先,是小团队驱动的快速原型。
Claude Code 核心团队规模非常小,通常一个新功能的火花不是等产品经理的灵光一现,而是由一两个工程师提出并迅速制作出原型。这个原型并不追求完美的交互或视觉,而是聚焦于核心功能和产品价值。
就像是在战场上,一支突击队快速穿插,直捣核心——目标明确,不恋战。
这可能是最关键、最难、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对团队单兵能力、协同能力的要求极高。
接着,是全员内测验证价值。
原型一旦完成,便会立刻部署给 Anthropic 全员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让产品的创造者同时成为了最挑剔的用户。
因为深度浸淫在产品场景中,他们能提供最真实、也最关键的反馈。一个功能是否具备真正的生命力,在这个内部生态中将得到最快的检验——只有在内部被验证是有效、好用的功能,才会被正式产品化。
这一步的前提是团队本身就是产品的目标和深度用户。
最后,才是设计后期的点睛之笔。
只有当一个功能被内部证明“行之有效”后,才会进行用户体验(UX)的打磨和优化。
这时,设计师的角色才真正介入。设计不再是开发的「上游」,而是在功能价值被验证后,为其进行后期制作的环节。设计师和团队会一起思考,如何通过打磨用户体验和界面,让这个已经被验证的功能变得更加好用和优雅。
这一步可能对大部分习惯了移动互联网开发范式的团体(尤其是设计师)来说,是最「反直觉」和「不适」的。对这个原则能否达成充分共识,是实际执行成本和最终效果的关键。
有一个值得跟设计师强调的点是:这并非意味着设计被降级,恰恰相反,它让设计回归了本质。比如 Claude Code 的设计师就提出了这样的原则:
界面简洁: 命令行界面(CLI)空间有限,设计必须克制,以帮助用户专注于核心任务,而非被繁杂的界面分散精力。
模型为王: 设计的终极目标,是用最薄、最透明的“包装”,让用户能最直接地感受到 Claude 模型本身强大的能力——这一点非常关键,和 Agent 工程架构设计原则是不谋而合的。
看了 Claude Code 团队的介绍,我也结合过去一年的探索,总结了一下 AI 产品的迭代范式和传统移动互联网的差异,道理可能很简单,背后却是很多坑和泪(以后有机会可以展开讲讲):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不就是互联网经典方法论「MVP」、「Eat Your Own Dog Food」、「设计服务于功能」嘛?所谓 AI-Native 产品方法论,不就是回归到任何一个技术浪潮早期要坚持敏捷迭代、快速行动的老一套嘛……
怎么说呢……首先,警惕所有一看到新技术新事物就说「这不就是」的人吧。
当然,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真的是经典复兴,那为什么我们很少在其他团队观察到类似现象——只有 Claude Code 在过去几个月用令人瞠目的「迭代速度」创造了史上ARR 增长最快的产品?
用过 Claude Code 的都知道他们更新速度有多快,比迭代更快的是收入增长:Claude Code 2025 年 5 月上线,3 个月内用户增长超10倍,ARR突破5亿美元。作为对比,Cursor 花了 6-9个月才从零冲到1亿美元ARR,Lovable 用8个月实现1亿美元ARR。
这就涉及到背后的人和团队协作了,毕竟流程好改,本性难移。
Claude Code 团队是如何协作开发的?角色融合,人人开发
在 Claude Code 的团队中,工程师、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和流动。
工程师被赋予了更大的创造自主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产品工程师」。任何一个闪光的想法,都能被迅速转化为原型,直接接受用户群体的检验,无需等待冗长的排期与审批。
而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也正在演变为「设计工程师」。他们手中的核心工具,不再局限于 PRD 文档、 Figma 或 Axure,Claude Code 本身,成为了他们将想法注入产品的有力杠杆。
你也许和我一样好奇,Claude Code 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是怎么用他们自己的产品的?
Meaghan 在访谈中就分享了她作为设计师,如何用 Claude Code 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产品设计阶段:与 AI 成为创意共鸣者。 在构思新功能时,她会直接与 Cloud Code 对话,探讨“常见用例”、“边缘情况”,甚至寻求设计的初步建议。AI 在此成为了一个永不疲倦、知识渊博的思考伙伴。
方案评估阶段:获得量化的决策依据。 当设计稿完成后,她可以将图片直接展示给 Cloud Code,并询问实现它所需的大致工作量。这让设计师在与工程师的沟通中,拥有了更坚实的工程学依据。(哈哈哈太鸡贼了……
产品发布前夜:亲自上手改代码,捍卫体验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最颠覆的一点。在传统流程中,那些优先级不高(P2 级别)的视觉瑕疵或体验微调,常因资源紧张而在上线前被无奈妥协。而现在,设计师可以亲自进入生产环境的代码中,修复和优化这些细节,亲手打磨好产品的最终品质。
这不仅是效率的飞跃,更是一场关乎“创造”本身的变革。它意味着,拥有产品洞察和设计审美的人,第一次可以如此顺畅地将自己的构想直接注入最终产品,极大地缩短了从想法到实现的路径。
这对 AI Native 团队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至少有 2 个点是值得探索(以及更重要的,磨合)的:
重新思考协作模式
产品开发中的角色边界正在变得更加流动:设计师可以实现前端细节,PM 可以直接验证技术可行性,工程师能更深度地参与设计决策。这不是角色的消失,而是协作的深化。
建立新的团队文化
鼓励研发更多做 Demo 快速验证;为设计师和 PM 提供学习 Claude Code/ Cursor的支持(比如搞定该死的代码环境配置);建立清晰的代码审查规范与边界;
当然,最重要也最难的是,从文化上打破边界,鼓励跨职能的学习与协作。
结语
Vibe Coding 的兴起让编程/做原型不再成为壁垒,似乎产品设计/迭代也变得更容易了,毕竟PRD、代码,甚至设计稿都能让 AI 写了……
其实很可能不是,实际情况是问题转移了,甚至更难了。
嗯……这么说:
作为产品经理,我过去一年已经很少写 PRD,每次跟人提到这,对方都会惊讶:「啊,产品经理不写 PRD 也太轻松了吧?」「真就一句话需求?」
虽然我很难不同意写 PRD 很辛苦,但我总是很认真地说:
确实对过程性的东西要求更少了,但对结果的要求更高了。有点回到这个岗位最开始的含义了:产品经理是要对产品负责的。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10-04
什么是 Embedding?万物即可Embedding
2025-10-03
AGI 都还不确定,怎么理解阿里云提的 ASI
2025-10-03
Anthropic 发布 AI Agent 上下文工程指南
2025-10-02
告别相机!OpenAI用Sora2重新发明了短视频!
2025-10-02
Doubao-Seed-1.6-Vision首发评测:硬核实测18个案例,看懂原生VisualCoT有多强!
2025-10-02
实测 Sora 2 :AI视频的“ChatGPT时刻”来了?八大场景教你解锁各种玩法(附邀请码)
2025-10-02
Sora 2带来3个颠覆性创新,这个行业或将被彻底重构
2025-10-02
Sora2 也许有 3 个月热度,但对电影工业的影响将是永恒
2025-08-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9-16
2025-07-29
2025-09-08
2025-08-19
2025-09-17
2025-08-20
2025-09-14
2025-09-30
2025-09-29
2025-09-28
2025-09-27
2025-09-27
2025-09-25
2025-09-23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