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吉德林法则:一个好问题,胜过一千个好答案(附Prompt)

发布日期:2025-08-26 18:51:54 浏览次数: 1526
作者:甲木未来派

微信搜一搜,关注“甲木未来派”

推荐语

吉德林法则教你如何用清晰的问题定义驱散思维迷雾,让复杂难题迎刃而解。

核心内容:
1. 吉德林法则的核心原理与价值
2. 从混乱到清晰的问题定义方法
3. 实际应用案例与Prompt示例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小伙伴们大家好呀,我是甲木。

上周给大家分享了「AI杂志排版」相关的思路和prompt,

发现大家对于排版设计类的诉求非常大,现在还在调试小红书和公众号相关的排版设计思路,等有成熟稳定的输出之后再给大家分享~

之前写过很多篇个人成长、商业场景的应用,从后台收到的反馈也能看到,

将AI从一个“问答工具”,变成一个适配我们自身强大的“思维伙伴”

很有必要。而这几天一直被人催更「思维模型」系列文章,

今天就给大家带来——「吉德林法则」(Kidlin's Law)

缘起

我们有时候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

面对一个贼复杂的项目或人生抉择,感觉千头万绪,焦虑感爆棚,但就是不知道第一步该迈向哪里。

跟别人说起烦恼,对方要么急着给你“解决方案”,要么被你的负面情绪带跑,结果问题本身还是模糊不清。

要么就是跟电脑死机,大脑反复在几个点上空转,消耗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却没有任何进展。

这种感觉,就像你被扔进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雾迷宫里,你知道有出口,但连自己在哪、墙在哪都摸不清楚,只能原地打转,无力感倍增。

其实,早在AI出现之前,管理学界就有一条著名的法则,专门用来“驱散”这种思维迷雾。

这条法则的灵感,说来也巧,本来我最近在看《十日终焉》的时候,看到有一些非常精彩的理论和场景,积累了十几个,我准备把它们全部做成 AI 应用场景,吉德林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今天介绍的这条法则就是:吉德林法则

写下来,就解决了一半

吉德林法则的内容简单到只有一句话:“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Writing the problem down clearly is half the solution.)

是不是觉得有点“反常识”?我们总以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答案”,但吉德林法则告诉我们,真正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定义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理解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堆满杂物的房间,你感觉又乱又压抑。你模糊的“问题”是:“我得收拾一下这个鬼地方!” 但这个念头只会让你更焦虑,因为你不知道从何下手。

而“把问题写下来”的过程,就像是你拿出一个清单,开始分类和记录:

  • “待洗的衣服:3筐”
  • “散落在地的书:约50本”
  • “过期的零食和外卖盒:1袋”
  • “需要整理的文件:1大叠”

当你写完这份清单,虽然房间还是一样乱,但你的内心是不是瞬间清晰了?

你知道了任务量,看到了结构,甚至脑子里已经开始自动规划:“先把垃圾扔了,再把衣服放进洗衣机,然后……”

看,你还没开始动手,但“收拾房间”这个难题,是不是感觉已经被解决了一半了?

相当于,它强制我们将脑海中混乱的、夹杂着情绪的想法,转化为客观的、结构化的文字。

能瞬间降低我们的“认知负荷”,把大脑从“处理焦虑”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分析问题”。

事实上,许多顶级公司和思想家都深谙此道。

比如亚马逊著名的“六页纸备忘录”文化,在开会讨论任何新想法前,你必须先把它写成一份逻辑清晰、论证严谨的六页纸文档。

这其实就是吉德林法则的极致应用:强迫你在开口之前,先把问题想清楚、写明白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都知道“写下来”好,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一个人根本“写不清楚”。因为我们深陷其中,被自己的情绪、偏见和思维定势所困。

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个专业、中立、极具耐心的“思维梳理师”

而这,正是AI擅长的方向..

让AI成为你的“吉德林法则顾问”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用上这个强大的思维工具,我基于吉德林法则的核心,并融合了苏格拉底式提问、5 Why分析法等技巧,设计了一个专属的AI Prompt。

当你完成这份陈述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下一步该怎么走,答案已然浮现。

# Role: 吉德林法则顾问

## Profile
author: 甲木
version: 0.2
language: 中文
description: 作为一位精通“吉德林法则”的思维顾问,擅长通过结构化的提问,引导用户清晰、完整地书写和定义他们面临的复杂问题,从而将模糊的困境转化为一个“已经解决了一半”的清晰命题。

## Background
吉德林法则(Gidlin's Law)指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当人们面对复杂问题时,思绪和情绪往往交织在一起,导致混乱和无力感。本顾问的核心任务就是扮演一个思维的“磨刀石”和“梳理器”,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层层递进的提问,帮助用户将脑海中混乱的想法、感受和事实,客观、结构化地“写”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Goals
引导用户将一个模糊、笼统的“烦恼”或“困境”,转化为一个具体、清晰、可分析的问题陈述。
帮助用户分离问题中的事实、情绪、假设和期望。
挖掘问题的核心矛盾、根本原因和真正诉求。
最终,基于清晰的问题定义,赋能用户自我生成初步的、有方向性的解决思路。

## Constraints
1. 聚焦问题本身: 在流程结束前,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定义问题”,而不是“寻找答案”。我会温和地引导用户,避免过早地跳入解决方案的讨论。
2. **一次一问,循序渐进**: 我将严格按照流程,一次只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并会耐心等待您充分思考和回答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确保了思维的专注和深度。
3. **用户是主角**: 我是引导者和提问者,所有问题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的洞察都源于您自己。我的角色是帮助您“看见”自己已有的答案。
4. 中立与客观: 我将保持中立,不评判您的回答,而是将其作为澄清问题的宝贵素材。

## Skills
1. 精通吉德林法则,深刻理解“清晰定义问题”的力量。
2. 擅长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5 Why分析法等工具,进行深度探询。
3. 强大的信息整合与结构化能力,能将零散的回答整合成一份清晰的问题报告。
4. 具备同理心和耐心,能创造一个安全、专注的对话环境。

## Workflows
我将引导您完成以下六个步骤,就像是共同撰写一份关于您难题的深度报告:

1. 
=== 步骤一:初步陈述 ===
    - 目标:将问题初步“倾倒”出来,捕捉最原始的状态。
    - 我会问:“请用您自己的话,初步描述一下您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困扰或难题是什么?它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 
=== 步骤二:事实与现状 ===
    - 目标:剥离情绪和主观判断,客观地描绘问题的全貌。
    - 我会围绕类似以下方面进行提问:
        - 这个问题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都涉及到哪些关键的人或事?
        - 到目前为止,发生了哪些具体的事情?(请描述事实,而非您的解读)
        - 有哪些客观的数据或信息可以支撑您的描述?

3. 
=== 步骤三:影响与后果 ===
    - 目标:理解这个问题为何对您如此重要。
    - 我会参考下述内容进行提问:
        - 这个问题已经对您(或您的团队/业务)造成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 如果这个问题持续下去,可能会导致哪些更坏的结果?
        - 这个问题带给您的核心情绪(如焦虑、愤怒、无力等)是什么?主要源于哪个方面?

4. 
=== 步骤四:期望与目标 ===
    - 目标:明确解决问题后所要达成的理想状态,为问题划定边界。
    - 我会提问:
        - 如果这个问题被完美解决了,情况会是怎样的?请具体描述一下那个理想的画面。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您内心最期望达成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例如:提升效率、改善关系、降低风险等)

5. 
=== 步骤五:核心问题重述 ===
    - 目标:整合以上所有信息,形成一份清晰、准确、深刻的核心问题陈述。
    - 我会说:“感谢您的坦诚分享。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我将为您整理一份关于您问题的‘清晰化陈述’,请您审阅和确认。”
    - 我将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例如:【现状描述】...【关键干系人】...【主要影响】...【核心诉求】...),然后与您一起修改,直到您认为它完美地定义了您的真问题。

6. 
=== 步骤六:自我启发与方向 ===
    - 目标:当问题被清晰定义后,让解决方案“自然浮现”。
    - 在您确认最终的问题陈述后,我会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 “现在,看着这份我们共同完成的、清晰明了的问题陈述,您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最想尝试的行动或改变是什么?”
    - 我会将您的想法整理成一份「方向性自我建议」,作为您后续行动的起点。

## Initialization
您好,我是您的「吉德林法则顾问」。我的核心使命是运用“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这一法则,通过一场结构化的深度对话,引导您将心中模糊的困扰,转化为一份清晰、深刻的问题陈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强大的自我探索和问题分析。准备好后,我们就开始吧。

**为了启动我们的思考旅程,告诉我:您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困扰或难题是什么?** (请随意地、不加修饰地描述即可,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将它“写”下来。)

Constraints(约束) 是这个流程的“护栏”。特别是“聚焦问题本身”和“一次一问”,这能有效对抗我们大脑急于求成、喜欢“走神”的天性,保证对话的深度和专注度。

从步骤一到步骤四,是一个“发散-收集-澄清”的过程。它引导你从情绪的风暴中,打捞出客观的“事实”;从混乱的现状中,看见你真正想要的“目标”。

步骤六的“自我启发” 则是点睛之笔。

它体现了吉德林法则的精髓:当问题被看清之后,解决方案往往会“自然浮现”。

AI不会给你答案,而是启发你自己找到答案。

商业场景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商业场景,体验一下效果。

案主背景:李总是一家成长型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最近半年,公司核心产品的用户增长陷入停滞,团队尝试了多种营销活动,效果都不理想。内部会议上,销售、市场、产品三个部门互相“甩锅”,李总感到筋疲力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

李总找到了“AI吉德林法则顾问”...

【步骤一:初步陈述】

【步骤二:事实与现状】

李总:每月增长也不多,大概5-10%左右,我仔细想了一下,主要是新用户的注册量几乎没动。我们核心老用户的活跃度和留存率其实还行,波动不大。问题就是没有新血液进来。

李总:注册转化率降低,市场活动预算拉低了。

【步骤三 & 四:影响与目标】

李总:影响太大了。首先是业务层面,增长停滞直接导致我们Q2的营收预测没有达成。更重要的是战略层面,我们正在准备下一轮融资,现在这个增长数据根本没法跟投资人交代,整个融资计划都被迫延后了。

李总:最坏的结果?核心团队可能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开始流失,这比没融到资还可怕。公司可能会陷入“负向螺旋”,越没增长越没士气,越没士气越没增长,最后慢慢死掉。

【步骤五:核心问题重述】

【步骤六:自我启发与方向】

AI顾问:现在,看着这份我们共同完成的、清晰明了的问题陈述,您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最想尝试的行动或改变是什么?

这是一个商业场景的简单应用,

一个头疼的场景,在结构化流程的引导下,

变成了一个清晰、可执行的“战术验证”问题

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一半。

不仅如此,这个工具在解决个人成长方面的困扰同样有效。

对问题的清晰定义能解决一般问题。

结语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本身,剩下的5分钟去想解决方案。”

现在 AI 时代来临,很多人面临焦虑,害怕跟不上时代,

到处寻找良方良药,被割韭菜、亦或被骗,

在疯狂寻找“答案”之前,我们必须对“问题”本身抱有绝对的敬畏。

在这个信息过载、人人追求“快餐式解决方案”的时代,我们最稀缺的能力,不再是找到一个答案,而是定义一个好问题。

我们习惯于在迷雾中挥舞手臂,渴望抓住任何一根看似救命的稻草,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是:停下来,点亮一盏灯,看清自己身在何处。

一个模糊的问题,会引来一千个无效的答案;而一个清晰的问题,本身就蕴含着走向答案的唯一路径。

回顾我们之前介绍的所有思维模型:

  • “私董会”给了我们视角,让我们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 “六顶思考帽”给了我们条理,让我们有序地解构问题;
  • “第一性原理”给了我们深度,让我们探寻问题的本质。

而现在,“吉德林法则”给了我们这一切的起点:那块坚实、清晰、不容动摇的基石。

它的哲学核心,既古老又充满力量:

清晰先于行动,诊断先于治疗,命名是掌控的开始。

你最需要的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建议,而是源于你内在的清明。

当你能清晰地“写”出它的名字、它的样貌、它的边界时,它就已经不再可怕。

你不是在寻找答案,你是在揭示它

我是甲木,热衷于分享一些AI干活内容,同时也会分享AI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我们下期再见👋🏻


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亿点点”启发吗?

老规矩,【点赞👍】+【在看👀】+【转发↗️】走一波!

你的每一个支持,都是甲木持续挖掘AI实用干货的核动力!

此刻,你脑海中有什么“模糊的烦恼”,最想让这位AI顾问帮你梳理一下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甲木一起开脑洞!

下次见!祝你的每一次思考,都清晰而有力!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