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要投稿

为什么数据格式那么多,大模型却独爱 Markdown?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发布日期:2025-11-18 11:29:35 浏览次数: 1551
作者:AI探索时代

微信搜一搜,关注“AI探索时代”

推荐语

Markdown凭什么成为大模型的最爱?揭秘其简单格式背后的三大优势。

核心内容:
1. Markdown在可读性、兼容性和轻量级上的独特优势
2. 大模型训练数据天然采用类Markdown格式的必然性
3. 结构化表达与概率模型的完美契合点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markdown之所以成为大模型的首选格式,就在于其简单的格式。



在之前介绍RAG的文章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在知识库的建设中,使用markdown作为主要的存储格式;原因就在于一个现象,明明数据格式有那么多,为什么大模型选择了markdown格式?


以我们常见的数据格式为例,有普通文本,xml,json,html,markdown等;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对数据格式要求比较高的场景之外,在大模型应用中的主要格式就是markdown?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不同格式的数据和大模型




文档可以说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最多的东西了,而常见的文档格式又多种多样;在日常办公中的word,pdf,ppt等,开发中常用的markdown(技术文档),html,xml,json等格式的数据。


但是,在大模型中我们最常见的输出格式确实markdown,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通常使用Markdown格式来展示大模型相关的技术文档和回答,原因包括:

  1. 可读性强:Markdown语法简单,易于阅读和编写,同时可以轻松转换为HTML等其他格式。

  2. 兼容性:Markdown被广泛支持,例如在GitHub、文档编写、博客平台等。

  3. 轻量级:相比HTML,Markdown更加简洁,不需要繁琐的标签。

  4. 结构化:Markdown支持标题、列表、代码块、表格等,能够很好地组织技术内容。

  5. 易于版本控制:因为Markdown是纯文本,所以适合用Git等版本控制工具管理。

然而,大模型在处理数据时,内部可能使用JSON等结构化格式。但在与用户交互时,Markdown提供了一种更友好的方式。


举例来说,在技术文档中,我们常用Markdown来编写README,而模型在输出代码、表格、列表时,Markdown也能很好地呈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格式不被使用。例如:


  • JSON常用于数据传输和配置。

  • HTML用于Web页面展示。

  • 其他格式如YAML、XML等也在特定场景下使用。


所以,选择Markdown主要是为了可读性和通用性,特别是在文档和对话中。


1. 可读性与可写性的平衡


格式
可读性
可写性
复杂度
Markdown
⭐⭐⭐⭐⭐
⭐⭐⭐⭐⭐
JSON
⭐⭐
HTML
⭐⭐
XML

Markdown 在保持人类可读的同时,机器也能轻松解析,达到了最佳平衡。


2. 训练数据的天然格式


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主要来自:

  • GitHub(大量 README.md 文件)

  • 技术文档(大多使用 Markdown)

  • 维基百科(类似 Markdown 的格式)

  • Stack Overflow(代码和文本混合)


这些数据源天然使用类 Markdown 格式,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就学会了这种格式。


3. 结构化表达的灵活性


大模型本质是概率模型,要让它产出稳定结构,需要“简单、清晰、可提示”的格式。


Markdown 完美满足这一点:

# 明确区分层级
**重点内容**
- 列表项- 
另一个列表项`代码片段`


相比 JSON 的严格结构,Markdown 允许:

  • 自由混合文本、代码、列表

  • 渐进式结构化

  • 容错性更强


5. Markdown 是“文本第一”的格式


大模型是文本模型。Markdown 也是“纯文本”。


再复杂的页面,在 Markdown 下都能降级成:

  • 文本

  • 简单符号


而不会出现:

  • 二进制格式(docx、pdf)

  • 富文本样式(颜色、缩进、字体)


越接近文本,越适合大模型。



所以Markdown 是一种**“人类看得懂、机器也看得懂、训练成本又低”**的完美折中格式。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