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深度思考:Workflow与Agent的本质区别,我终于想明白了

发布日期:2025-09-15 07:23:27 浏览次数: 1552
作者:加加笔记

微信搜一搜,关注“加加笔记”

推荐语

从工具到智能的跃迁:揭秘Workflow与Agent的本质差异,助你打造真正智能的系统。

核心内容:
1. Workflow与Agent的核心区别:预定义路径 vs 动态规划
2. 作者在开发自媒体AI运营团队时的实践困惑与突破
3. 重新设计智能体系统的关键思路与验证结果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最近在用LangGraph做MAS(多智能体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让我困惑很久的问题。

我的困惑:为什么复杂的智能体图跑起来并不智能?

说实话,刚开始用LangGraph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框架太自由了。想要实现一些复杂的逻辑,总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感觉选择太多反而无从选择。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大堆所谓的"智能体节点",构建了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自媒体运营团队智能体系统。从strategicdecision开始,经过coordination、contentplanning、contentwriting、contentediting、contentpublishing,再到performanceanalysis,最后还有writerrevision和editorrevision的反馈循环,密密麻麻的节点,复杂的连接线,看上去是不是很像那么回事的?


但是,当我真正跑起来测试的时候,却发现效果并不出色。仔细一想,这和我之前用Coze做的工作流好像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啊?完全不像是传说中那种能够自主决策的有智慧的智能体团队。

这让我开始怀疑:难道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吗?

转折点:与官方示例的对比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仔细研究了LangGraph官方的React示例,并且不断地调试和优化我的代码。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可能没有搞明白工作流和智能体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宝玉老师的一条微博,里面提到了这个话题,瞬间让我茅塞顿开:

"Workflow 本质上是工具,只是工具中用到了 AI 能力,所有能被定义成 Work Flow 的就应该能被做成工具。Agent 更像是 AI,它能主动规划、去调用工具,Workflow 应该是 Agent 的一个可以被调用的工具。"


这句话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终于明白了我之前思路的问题所在。

恍然大悟: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Workflow本质上就是一个工具!这个观点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之前一直把那些strategicdecision、contentplanning这些节点当作智能体在处理,但实际上它们应该是一个个可以被调用的工具。

就像在LangGraph里面,我应该把整个内容创作流程封装成一个tool,把数据分析流程封装成另一个tool。每个tool内部有固定的执行路径,输入明确,输出可预期。而Agent的作用是决定什么时候调用哪个tool,如何组合这些tool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说白了,Workflow是"预定义路径,按部就班执行",而Agent是"动态规划,灵活应变"。前者像是一个专业的工匠,给什么材料就按既定工艺流程加工成什么产品;后者像是一个项目经理,需要根据项目需求灵活调度不同的工匠来完成工作。

实践验证:重新审视我的自媒体AI运营团队

以我开发的自媒体AI运营团队为例,让我重新梳理一下。之前我把contentplanning、contentwriting、content_editing这些都当作独立的智能体节点,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些其实应该被封装成LangGraph中的tool。

比如说,整个"内容创作流程"从选题到大纲到写作到编辑到发布,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流程,完全可以做成一个contentcreationtool。用户只需要输入主题和要求,这个tool就会按照既定的步骤输出最终的内容。

同样,"数据分析流程"也可以封装成一个analyticstool,"内容审核流程"封装成一个reviewtool。每个tool内部的逻辑是固定的,但可以接受不同的参数来适应不同的需求。

而Agent的职责就是根据当前的运营策略和目标,决定什么时候调用哪个tool。比如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Agent可能会决定调用内容创作工具来生成特定类型的内容,或者在发现质量问题时调用审核工具进行检查。

重新设计:让Agent和Workflow各司其职

基于这个理解,我重新设计了我的系统架构。最关键的改变就是把原来那些复杂的节点图改成了几个简单的tool。比如把strategicdecision到contentpublishing这整个链路封装成一个contentworkflowtool,把performanceanalysis相关的逻辑封装成analyticsworkflow_tool。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每个tool都有清晰的职责边界,Agent只需要关心什么时候调用哪个tool,而不用管tool内部是怎么实现的。就像我们写代码一样,把复杂的逻辑封装成函数,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调用。

更重要的是,Agent终于可以真正发挥它的智能了。它不再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的流程,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决策。比如看到某篇内容的数据表现不佳,Agent可以主动调用analyticsworkflowtool进行深度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用contentworkflowtool来生成优化后的内容。

实际效果:脱胎换骨的改变

重构后的系统运行效果有了质的提升。最明显的变化是系统变得更稳定了,因为每个tool内部的逻辑都是经过验证的固定流程,出错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Agent的决策也变得更智能,它不再需要管理复杂的节点流转,而是专注于什么时候该用什么tool。

比如原来我的系统经常在contentediting和writerrevision之间死循环,现在把整个编辑流程封装成一个tool后,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Agent只需要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编辑,然后调用相应的tool就行了。

先简单后复杂,按需选择

通过这次深度思考和实践,我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不要为了Agent而Agent,不要为了复杂而复杂。

对于那些明确任务和固定流程的场景,老老实实用Workflow就好了。只有当你真正需要动态规划、灵活应变、自主决策的时候,Agent才是你的最佳选择。

而最理想的状态是:用Agent来指挥Workflow,让智能体成为工作流的指挥官,而不是替代品。

这样既保证了执行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又具备了智能决策的灵活性。这才是AI时代真正的"人机协作"模式——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智能的协同。

我是加加,十年编程老兵,全栈技术领航者,现专注大模型与AI独立开发。
我不仅是技术的探索者,更是梦想的引路人。
加入我的AI独立开发社群,让我们一起驾驭AI,解锁独立开发的无限潜力,共创技术新纪元。
我在前行的路上,等你一起飞跃。
END


加加笔记

微信号:jiajiabiji

个人博客:www.jjbiji.com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