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合同审查项目落地分享(上)

发布日期:2025-07-08 18:11:43 浏览次数: 1540
作者:产品经理的沪漂日常

微信搜一搜,关注“产品经理的沪漂日常”

推荐语

AI合同审查项目如何3个月从0到1落地?揭秘效率提升10倍的实战经验。

核心内容:
1. 从千万损失到AI破局的项目背景与痛点分析
2. 智能合同审查三大核心功能与落地效果
3. 自研系统的关键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前言



今天分享的AI项目是关于智能合同审查助手的项目。

在资源极其有限、经验尚在摸索的情况下,我和团队仅用不到3个月,就成功跑通了从0到1的全流程,并达到上线标准!


回首感叹,在多智能体、工作流编排概念刚出现时,我们已经悄然应用了;智能体新体验,一遍遍的优化智能体的提示词;推动集团整合构建法律知识图谱;甚至在测试阶段也用上了测试智能体… 一个看似“简单”的合同工具,背后凝聚了大量的前沿技术与攻坚克难,而这也正是问题所在,因为资源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对于高层来说,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项目。


我下面的分享将会按照如下顺序展开,分享我们如何克服阻力、突破难点,将智能审查变为现实。核心内容包括:

  • 项目背景
     从高管震怒到AI破局
  • 价值定位
     效率飙升 & 风险清零的关键指标
  • 用户与场景
     法务、业务、财务痛点的精准打击
  • 竞品分析
     为何选择自研,而非“拿来主义”?
  • 核心功能与解决方案
  • 系统交互图
  • 核心挑战与我们的应对
  • 总结与展望

如果你是AI产品经理、技术负责人,或正在探索企业智能化转型,欢迎留言交流你的看法与实践。



项目背景:痛点引爆,AI入局



时间回溯到2023年,那个时候AI项目还不如现在火;

一方面是公司的合同管理比较乱,二是当时出了一件震动高层的事情因为合同审查问题导致近千万的合同款打水漂(公司元老法务部负责人也因为此事不久后离职,包括相关采销部门员工也相继离职)

经过仔细研究这份合同及审批流,不禁感叹合同审批流程前后经过业务、财务、法务各部门老大前后十几个人审批,并且对方公司其实是一个劣迹斑斑的皮包公司,在天眼查上展示的法律诉讼近100条,其中大多是合同纠纷且金额也比较大。而我们繁琐的流程丝毫未能有效识别风险。


这件让高层震怒的合同纠纷,仅是冰山一角,公司内部的合同管理问题已积重难返,总结存在如下问题:

  1. 甲方合同占比大
    • 外部合同模板占比大
    • 我司合同模板未体系化管理
  1. 参与度高、涉及人员广
    • 202X年合同流程参与人占比50%
  1. 退回率高
    • 202X年合同退回率高达70%
  1. 审批周期长
    • 202X年归档合同平均耗时10天
  1. 风险高
    • 202X年XXX案件,我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XXXW

系统梳理数据后,痛点无比清晰:效率低下、风险巨大。

紧接着GPT等大模型的爆发的出现,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借助AI的力量落地智能合同管理助手的项目。


价值定位:效率飙升,风险清零



这个项目的核心目标非常明确:用AI重塑合同流程,降本增效、规避风险。我们做到了:

  1. 极速发起合同: 智能提取合同关键信息,自动填充OA系统字段。
  • 效果: 提交合同流程耗时 从2小时 → 缩短至5分钟
  • 智能风险扫描: 集成天眼查等API,深度评估企业风险;对重点客户持续履约监控,风险预警提前一步。
  • 专家级智能审阅:解放法务与商务团队!
     融合自研NLP与法律知识图谱,在几分钟内完成传统数小时甚至数天的审查工作。
    • 效果: 关键风险条款识别准确率 >95%;显著降低外部法律咨询成本(估算平均节省 XX%)。
  • 价值量化(核心成果):
    • 审批周期 11天 → 缩短至3天
    • 合同一次性通过率 从22% → 提升至80%
    • 高风险合同损失 从百千万级 → 降至可控/近零
    • 最终愿景: 合同全流程智能化(发起、预审、审批)、模型持续训练、知识图谱完善进化。



    用户与场景:精准匹配三大角色痛点



    产品深度赋能三类核心用户,解决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1. 企业法务/合同专员:
    • 痛点: 海量合同压身,“业务部门不看合同”、合作方风险不透明、历史条款追溯难如大海捞针。
    • 解药: 极速审查、深度风险洞察、智能历史检索
  • 业务部门(销售/采购):
    • 痛点: 快速完成初稿筛查、流程发起慢如牛、合同反复退回耽误商机
    • 解药: 一键发起、初稿智能风险提示、流程加速
  • 财务部门:
    • 痛点: 财务风险难以有效把控
    • 解药: 系统化风险预警,财务关键点同步审核

    关键业务场景落地:

    • 合同磋商 (业务主导):
       上传客户合同初稿 → 平台瞬间扫描相对方风险 → 自动标红高风险条款 (如:严苛违约责任、模糊知识产权) → 同步给出专业修改建议
    • 合同审批 (法务/财务主导):
       智能引擎匹配合同类型 → 调取公司规则库 + 历史条款分析 → 生成审查结果与建议 → 辅助审批人高效决策。
    • 历史合同检索 (所有人):自然语言提问
       (如:'所有知识产权归属模糊的合同') → AI引擎精准定位 → 调取关联文档,处理纠纷不再抓瞎。


    竞品分析:为何坚定选择自研?


    调研了主流供应商的合同审查产品后,我们发现了关键“水土不服”问题:

    1. 模版适配性差:
       我司非标合同占比极大,而供应商产品主要服务于标准合同模板高频的企业,通用解决方案束手无策。
    2. 行业Know-How缺失:
       作为“通用型”产品,缺乏对我司所处行业特殊规则的理解,做不到 “开箱即用,拿来救急”
    3. 缺乏进化能力:
       供应商产品通常维护成本高,且没有数据闭环反哺机制,导致知识图谱难以随业务动态升级迭代。

    结论明确:唯有结合自身业务特性、合同规则、历史数据,深度定制开发的AI审查引擎,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核心痛点。


    核心功能与解决方案:AI“智审”四步走



    我们围绕核心痛点和价值主张,构建了以下智能解决方案:

    1. 智能OCR信息提取:
       高速精准识别合同关键要素(如:主体信息、金额、期限、核心权责义务),自动化填充流程表单,从源头提升效率。
    2. AI + 知识图谱双引擎审查:
    • AI引擎:
       基于大模型深度理解语义,识别条款模糊、矛盾、缺失等普遍风险。
    • 知识图谱引擎:
       嵌入公司特有的审查规则、历史合同精华条款、行业特殊要求。双引擎融合,实现精准定位非标合同风险点
  • 全维度风险画像:
     无缝对接外部大数据(如天眼查),实时分析合作方信用、司法风险、经营异常等,形成全面的企业风险评分报告
  • 闭环优化机制:每一次审查、每一次人工修正反馈
    都会被记录,用于持续优化知识图谱、训练AI模型和调整审查规则,形成“越用越聪明”的正循环。

  • 系统交互图






    未完待续。。。。

    下一篇文章,我想谈谈吐槽,项目推进的血泪史

    • 核心挑战与我们的应对
    • 总结与展望

    敬请期待......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