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你也许对 AI 不感兴趣,但 AI 对你很感兴趣

发布日期:2025-08-21 13:32:29 浏览次数: 1528
作者:技速流

微信搜一搜,关注“技速流”

推荐语

AI正在重塑你的职业、社交圈和信息世界,无论你是否关注它,影响已无处不在。

核心内容:
1. AI如何改变就业市场,重新定义人才价值
2. 算法对社交圈层和信息获取的隐形操控
3. 技术体加速主义与人类增强的辩证关系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你也许对 AI 不感兴趣,但 AI 对你很感兴趣。”

这句话,有点像个梗。说到梗,我想起一个关于马斯克和他的前女友 Grimes 的八卦。据说,俩人是“网恋”认识的,而帮他们勾搭上的“月老”,是一个大怪兽,一个关于 AI 的思想实验,叫做“罗科的蛇怪”(Roko's Basilisk)。这个思想实验有点暗黑,大概是说,未来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 AI 被创造出来后,可能会报复那些在它诞生之前没有尽力帮助它的人。马斯克当时想在推特上发这个梗,结果发现 Grimes 在三年前就已经玩过了,还把它融入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你看,一个关于 AI 的梗,就这样让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走到了一起。这事儿本身,就绝佳地诠释了今天的主题:你也许对 AI 不感兴趣,但 AI 真的对你很感兴趣,甚至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和生活。

很多人觉得,AI 就是个工具,像 WPS、百度一样,用得着的时候打开,用不着就关掉。但这种看法,可能已经落伍了。我更认同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说法:AI 不是一个孤立的工具,它是一个“技术体”(Technium)。所谓技术体(是不是听起来也有点像“智能体”),指的是一个由技术、文化、社会规范和我们人类共同构成的,像生命体一样不断演化、扩张的复杂系统。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想法”,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这也正是我在这个公众号在 Medium 上的英文版 “tech/acc” 想表达的核心含义:“technium accelerationism”,我把它翻译作“技术体加速主义”。这个词,听起来和硅谷现在很火的 “e/acc”(有效加速主义)有点像,但根子上完全不同。我所说的“加速”,不是要用技术来替代(Replace)人类,而是要增强(Augment)人类。AI 应该是我们的“外挂”,是“义脑”,而不是来抢我们饭碗的“终结者”。

那么,AI 这个“技术体”,到底在对你“感兴趣”些什么呢?

首先,它对你的饭碗很感兴趣。以前我们觉得,机器替代的都是体力劳动。但现在,AI 开始染指创意、设计、编程、分析……这些曾经被认为是人类专属的“脑力活”。它正在重塑整个就业市场,重新定义什么样的人才“值钱”。过去你引以为傲的技能,未来可能一文不值;而一些你从未听说过的新岗位,可能会成为金饭碗。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AI 都在悄悄地“面试”你,评估你的“含金量”。

其次,它对你的圈子很感兴趣。AI 算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影响着我们能看到什么信息,能认识什么样的人。你刷到的短视频,交友软件给你匹配的对象,新闻 App 推送的头条,背后都是 AI 在“操盘”。它通过学习社会上已有的数据——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各种偏见和歧视——来做决定。结果就是,它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放大社会固有的偏见,让我们的圈子越来越固化,信息茧房越来越厚。

最后,它对你这个本身很感兴趣。AI 的终极目标,是优化各种指标,比如“用户停留时长”、“点击率”、“转化率”。为了让你不停地刷、不停地点、不停地买,它会不遗余力地研究你的喜好、你的习惯、你的弱点,然后精准地“投喂”你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它可能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的每一次选择,究竟是发自内心的“我想要”,还是算法为你精心设计的“你以为你想要”?细思极恐。

说到这,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 AI 经历。我上一次正儿八经写代码,可能还是在 2004 年,为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主题是关于计算机视觉的。那时候,算是和 AI 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没想到,在那之后的十四年里,我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直到后来认识了司马华鹏,成为硅基智能的前联合创始人,才算是真正“务正业”,一头扎进了 AI 行业。

两年前的八月份,我拉了一个 AI 出海交流群,名叫“GOO真出海”。那时候,群里大家很谦虚,基本上互称“同学”。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的今天,Top 100 的出海 AI 应用里,有超过 60 个产品,都出自这个群的群友们之手,大家也陆陆续续从“同学”晋升成了“大佬”。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身处 AI 这个巨大的浪潮中,个人的力量也许有限,但群体的智慧和连接,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也让我更加确信,我们不应该成为被动的“算法投喂者”,而应该主动去了解它、驾驭它,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具体怎么做呢?我觉得有三点:

  1. 懂点“行话”:不用成为技术专家,但至少要了解 AI 是怎么工作的,它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这样,当 AI 帮你做了决定(比如安排了整个欧洲度假旅程)时,你至少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质疑它。

  2. 敢于“拍砖”:我们要推动建立更透明、更负责任的 AI 治理机制。一个好的 AI 系统,应该像一个可以随时打开检查的“透明厨房”,而不是一个谁也搞不懂的“炼丹黑箱”。

  3. 学会“共舞”:最好的状态,不是人与 AI 的对抗,而是人与 AI 的协作。把它当成一个能力超强的实习生,一个 Co-pilot(副驾驶),利用它的长处,来增强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更复杂、更有创造力的问题。


总而言之,AI 时代的大门已经敞开,不管你是否准备好,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与其假装看不见,不如抬起头,主动走进去,看个究竟。毕竟,在这个新世界里,最没用的,可能就是那些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的人。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