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产品经理必修课:如何精准拆解业务场景,找到大模型的最佳切入点? 核心内容: 1. 大模型技术的本质定位:介于人工与程序之间的模糊地带处理者 2. 原子化拆解方法论:用"输入-处理-输出"框架解构业务流程 3. 模型介入三原则:非结构化输入、语义处理需求、可模仿人类操作
这是 AI 产品经理面试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这题看似考察面试者对大模型应用场景和对业务的理解,实际上考验的是另一项产品基本功。
不管你是一个准 AI 产品经理,还是已经在一线了,能不能清醒、条理的回答这个问题,决定了你最终能不能成功的把 AI 塞进业务里。
我之前总结过 AI 产品经理做业务的三个天坑,是这个问题的另一个侧面:
它们最终都导向了那个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原子化拆解能力。
想要成为能扛起业务转型的 AI 产品经理,第一课,也是唯一一课:拆解。
这篇文章,尽量一步一步的给大家捋清楚。
在业务或者需求实现里应用 AI 大模型,模型原理理解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能抽象出这项技术的本质:
它是一个介于“人工作业”和“传统技术作业”之间的技术实现。
程序驱动的传统产品,只能接收结构化输入,基于从用户旅程中抽象出来的规则,把输入处理成为用户预期的产物输出。
过去那些无法结构化、规则不明确的需求,只能由人工来处理,不管它们的重复度有多高,如客服接待、文案写作。
大模型技术,不要求结构化输入,且对规则不那么敏感(基于它的泛化能力),成为介于两者之间的“人类救星”级别技术。
大模型能理解非结构化输入,处理“感觉差不多”的任务。
但要明确:它不是程序的升级,而是对“人”的拙劣模仿和规模化。
所以,探索大模型引入可行性的时候,你的视线应该从「人」开始,而不是盯着原来的技术实现:找到那些原本只能由人来做的、可模仿的事情。
也就是,找到模糊但有些规律的节点。
“这个业务能不能用大模型?”
这个问题本身就错的,这是典型的「雕刻巨石」。
正确的问题是:
“这个业务流程/需求实现,可以被拆解成哪些‘原子’,其中哪些原子节点适合模型介入?”
你或许反对:那么多提示词,不都是让模型“一步一步”这那的么?怎么就不行了?
大模型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它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
多步任务扔给它,它确实会老老实实给你输出结果,但是这结果并不是它“一步一步”完成的,而是“一步到位”
人都理不清楚的任务,让大模型去理,结局肯定是不确定性的指数级叠加。
实际上,业务流程拆解也没那么难。
任何业务,都能被拆解成一系列由“输入-处理-输出”的更小单元组成的流程。
这就是所谓的“工程化思维”,也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
当业务被拆解到这种程度,再看「程序 / 人 / 模型」的分工,就有抓手了:
拆解最难的部分,不是技术,是人。
每一个原子化单元里的「处理」规则都必须确定是否可被表达。
但那些掌握规则的业务专家们,通常在“黑箱”里工作:他们凭经验和直觉做判断。
“我一看就知道这个客户要投诉。”
但是:
“‘一看’的背后,你看的是什么?是他的措辞?语气?还是他提到的某个特定产品?”
你不能只知道“输入 A 最终得到输出 B”,但不清楚中间信息处理环节的逻辑、依赖与判断。
原子化拆解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一个“语义推理机器”。
必须通过这个“审问”过程,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把“直觉”翻译成“可表达的逻辑”。
因为大模型需要这个规则,否则依然必须由人来完成。
难,但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推荐阅读《最佳时间萃取》,展开论述的话,一万字都打不住。
完成了业务流程的拆解,也就完成了业务理解。
然后就可以按图索骥进入对“是否能够引入AI”的论证,对每个原子节点逐一审视即可。
图中的六个维度是我在课程和企业咨询中高频使用的,包括:输入弹性、规则可语言化、示例可得性、输出弹性、容错空间、重复度。
它不是唯一标准,但已验证能胜任大部分业务场景和需求实现。
传统产品经理关心“功能”。
AI 产品经理关心“信息和认知的流动”。
信息从哪里来?如何被理解?如何被加工?输出的结果如何再次成为输入?
原子化拆解,就是让你看清这一切的唯一工具。它让你能为模型构建有效的上下文,定义清晰的边界。
这无关天赋,这是底层功夫的训练。
没有这种能力,你和那些被时代抛弃的人,没有任何区别。
停止思考功能,开始编排认知。
这么冗长密集的文字,能看到这里,我猜你应该正在创造真正的 AI 产品。
我正在计划组织一个纯 AI 产品的交流群,如果你有以下共识,欢迎建联:
希望一起构建这样的交流氛围
• 讨论真正的工程问题(提示词、上下文、工具…),而不是“哪个 AI 可以画原型图” • 大模型能力和边界(幻觉、推理、上下文压缩…),而不是“还是不知道 9.8 和 9.11 谁大啊” • 创新模型交互和体验,而不是“不就是个 AI 浏览器么”或者“炸裂了”
为了确保质量,需要你:
• 在做 AI 大模型产品(可以独立开发),而不只是使用、爱好、想学习 • 愿意且能够交流、讨论 AI 的应用经验和心得,而不只是围观 • 理解大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独特价值,而不是炸裂或垃圾的二元对立 • 不捧杀不贬低,理性的基于工程和真实经验 battle 具体问题
我可以提供:
• 每周固定分享一个 AI 项目的拆解 • 相对前沿和及时的 AI 行业资讯和产品体验心得 • 还算不错的工程经验和提示词功底 • 投入一定精力维护这个群
感兴趣的伙伴,带一段简单的介绍私我:zhangjiawxid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28
2025-09-10
2025-09-11
2025-08-19
2025-09-01
2025-09-23
2025-08-27
2025-08-25
2025-09-19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