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AI转型为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它挑战的是企业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而非简单的技术升级。核心内容: 1. AI转型失败的三大典型症状:工具堆砌、口号空响、决策迟缓 2. AI与权力驱动型组织的三大根本冲突:信息差瓦解、审批流挑战、责任制重构 3. 从马车到喷气机:组织架构必须为AI效率而重建,而非简单叠加技术
导语
最近和一个企业家朋友吃饭。
他花了上百万,购买了带AI功能硬件/软件,组织了多场培训,从高管到实习生,人人都得学。
他叹了口气,对我说:“感觉什么都做了,又感觉什么都没变。业务还是老样子,组织效率也没有明显提升。这笔钱,是不是白花了?”
我说,你遇到的,是今天几乎所有想要拥抱AI公司都在遇到的问题。PPT里,AI是核心战略;现实中,AI仅仅是辅助工具,风声大,雨点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大部分人以为AI转型,是技术问题。其实, 它根本就是个权力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透这件事。
AI转型,为什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Part 1
AI转型,本质是挑战权力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用不好AI的公司,都有什么共同的症状?
1. 工具越来越多,效率没见涨。 买了A工具,又买了B平台,办公软件里全是AI助手。但工作流程,还是老样子。
2. 口号越来越响,组织没见动。 CEO天天讲AI,战略会上反复提。但部门墙,还是那么厚;汇报线,还是那么长。
3. 报告越来越漂亮,决策没见快。 用AI写的分析报告,图文并茂,数据详实。但决策,还是要层层汇报,等老板拍板。
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用旧地图,去寻找新大陆。
他们把AI,当成了一款更好用的软件,想把它安装在旧的组织架构上。
这就好像,给一辆马车换上一个喷气式发动机,马车就能飞起来吗?
飞不起来。因为马车的结构,根本就不是为飞行设计的。
同样,一个为权力而设计的组织,也无法真正拥抱为效率而生的AI。
这背后,是两种组织文明的根本冲突: AI原生组织(AI-Native) vs. 权力驱动型组织(Power-Native)。
本质:AI真正挑战的,是“权力”
AI到底想“干掉”什么?
它不是想干掉某个岗位,而是想干掉组织里那些“不增值”的环节。
而这些环节,恰恰是权力的栖身之所。
第一,AI瓦解了“信息差”。
在传统公司里,一个重要的权力来源,是“我知道,你不知道”。
中层管理者做什么?开会,协调,上传下达。本质上,他们是信息的路由器和把关人。他们掌握信息,因此掌握权力。
但AI来了,信息可以瞬间流遍整个组织,从CEO直接到一线员工。当信息完全透明时,路由器的价值就被大大削弱了。
权力,不见了。
第二,AI挑战了“审批流”。
权力驱动型组织,靠什么运转?靠流程。
报销要审批,立项要审批,请假要审批。每一个审批节点,都是一次权力的确认。这种节奏感,是组织安全感的来源。
但AI的节奏是什么?是实时响应,自动优化。它发现问题,就想立刻解决问题。
一个追求稳定和控制,一个追求速度和迭代。这两种节奏,天然冲突。
这就好比,让一个习惯了按时打卡上下班的人,去跟一个7x24小时在线的机器人协作。谁都会疯掉。
第三,AI改变了“责任制”。
传统组织里,责任边界常常是模糊的。“这事儿,原则上归你管,但具体,我们再商量。”
为什么模糊?因为模糊,才有了解释的空间,才有人治的弹性。
但AI不一样,它的世界里,一切都必须清晰、透明、可追溯。代码错了,就是错了;数据错了,就是错了。责任链条,一清二楚。
当“模糊”的艺术,遇到了“精确”的科学,那些习惯了在模糊地带里行使权力的人,会感到极度不适。
所以你看,AI带来的,根本不是一次工具升级,而是一场权力重构。
这才是大多数组织在AI面前,犹豫、彷徨、甚至抗拒的根本原因。
Part 2
AI转型失败路径三阶段
当一个组织,不愿意重构权力时,它的AI转型之路,通常会惊人地一致。都会经历“三部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一阶段:工具期。
“我们来用AI写写周报、画画图吧!”
这个阶段,AI被当成一个“高级玩具”,用来提高个人效率,但绝不触碰核心业务流程。它用来证明:“你看,我们也在用AI了。”
第二阶段:试点期。
“我们成立一个AI创新部门,搞几个试点项目!”
这个阶段,AI被圈养在一个受保护的示范区里。项目很亮眼,汇报很精彩,但它和公司主营业务是两张皮。试点,永远只是试点,无法融入组织的“业务基座”。
第三阶段:管理期。
“从下个月开始,我们要考核AI使用率!”
当老板发现前两个阶段都没什么效果后,他会开始动用最熟悉的工具:KPI。于是,使用AI成了一项行政任务。为了完成指标,大家开始“为了用而用”。
最终,AI成为了企业政绩墙上的一个“标语”,宣传稿上一个“象征”,但唯独没有成为它真正的“操作系统”。
转型,就此终结。
结语
工业时代,我们依赖“流程治理”;数字时代,我们依赖“平台治理”。而AI时代,我们将走向“算法治理”——信息实时透明、流程自动调度、决策去中心化。这是一种更高效、更扁平的组织模式,但它的前提是: 组织愿意重新分配权力。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这场变革的难度。
这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系统升级,这是一场深入骨髓的组织变革。它是一场“外科手术”,要切除的,是组织里那些低效、冗余、固化的部分。
我们可以从技术厂商那里买来最先进的手术刀(AI工具),但谁来主刀?
请记住一个基本常识: 没有人能给自己动大手术。
企业的AI革命,技术厂商能给的,只是技术支持;但真正操盘这场手术,需要的是更高维度的规划和陪跑,需要一个能从外部视角,帮企业厘清战略、设计路径、凝聚共识的“主刀医生”。
因此,不要轻易开启转型。在下定决心之前,请先全面地理解这件事的本质。如果企业真的决心要做,就一定要找到强大的外部力量来协助。
最后,别再只问“我们该买哪个AI工具”了。
我们真正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
第一,我们,敢不敢开启一场权力的革命?
第二,我们,找到了能帮我们完成这场革命的“主刀医生”吗?
记住,AI不是一次转型(Transformation),它是一场革命(Revolution)。革命的对象,不是你的员工,不是你的技术,而是你的权力结构本身。
想要与AICX团队直接交流关于“企业AI转型”的内容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28
2025-09-10
2025-09-11
2025-09-23
2025-09-01
2025-08-27
2025-08-25
2025-09-19
2025-10-24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