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技术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但许多产品最终沦为“拿着锤子找钉子”的产物。
对于AI浪潮下的任何一个人来说,掌握场景需求挖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对AI产品经理更甚。
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业务中找到AI的最佳切入点?
今天分享一个我前天晚上学到的思维模型-- MAIR模型 ,这是一套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一、 MAIR模型全景视图
MAIR模型主张跳出技术视角,回归业务本质。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四个闭环步骤,科学筛选出AI的最佳替代环节。
二、 MAIR模型四步实战详解(附案例演示)
在这次分享中,为了让理论落地,高玮老师全程贯穿“自媒体心理博主”这一具体案例,演示如何利用MAIR模型去思考如何挖掘其AI 可替代的场景工作流。
Step 1: M - Map Business Processes(梳理业务流程)
核心原则:全链路拆解,颗粒度最小化(Atomic Granularity)。
切忌只看宏观流程(如“写文章”),必须像外科手术一样,将工作流拆解到无法再细分的“原子级动作”。
【案例演示:心理博主工作流拆解】
解析:通过拆解,我们发现看似简单的“选题”,实则包含了“信息搜集”、“模式识别(提取要素)”和“决策判断(传播价值)”等多个微观环节。
Step 2: A - Assess Mental Labor Components(寻找脑力劳动)
核心原则:区分“机械操作”与“认知活动”。
在拆解出的流程中,我们需要标记出哪些是依赖思考、判断、分析、创作的“脑力环节”,这些才是AI的用武之地。
机械劳动(Physical/Rote): 点击发布按钮、复制粘贴、调整排版。(适合RPA,而非AI核心价值)脑力劳动(Cognitive): 逻辑推理、情感分析、创意生成、决策判断。【案例演示】
在上述流程图中,高亮(橙色)部分即为核心脑力环节:
提取心理学要素: 需要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能从普通新闻中看到“认知失调”或“从众效应”。判断传播价值: 需要网感和经验,预判哪个话题会火。
Step 3: I - Identify Value of Mental Tasks(确定脑力劳动价值)
核心原则:价值矩阵分析。
并非所有脑力劳动都值得被AI替代。我们需要通过“任务难度/稀缺性”和“耗时/频次”两个维度来评估价值。
【案例演示:替代价值评估矩阵】
Step 4: R - Replace with AI Solutions(寻求AI替代方案)
核心原则:Ops-Core框架落地。
针对锁定的高价值环节(提取要素+生成内容),设计AI解决方案。此时需定义输入(Input)、模型处理(Model/Prompt)、输出(Output)。
【案例演示:AI赋能后的新工作流】
解析:
通过AI Agent(智能体),我们将原本耗时最长、门槛最高的“知识匹配”和“创意初筛”环节实现了自动化。运营人员只需做最后的决策(Human-in-the-loop),效率提升且成本大幅降低。
三、 MAIR模型的应用总结
1. 避免盲目技术应用
MAIR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克制”。它强迫我们先看业务(Map),再看脑力成本(Identify),最后才看技术(Replace)。
2. 跨行业复用性
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内容创作,同样适用于:
电商领域: 识别“选品决策”中的脑力环节(分析流行趋势+历史数据),打造AI选品助手。客服领域: 识别“情绪安抚”中的脑力环节(共情能力+话术策略),打造高情商AI客服。3. 核心能力要求
成功运用MAIR模型,需要具备:
Prompt/Agent构建力: 能利用Ops-Core框架将需求转化为Prompt。
结语
AI时代不缺技术,缺的是发现价值的眼睛。
MAIR模型正是帮你擦亮眼睛的工具。无论是优化现有产品,还是从0到1孵化新应用,请记住:先画地图(Map),再找金矿(Identify),最后才是开采(Re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