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看完Anthropic内部内部员工是如何用Claude Code,我彻底惊呆了

发布日期:2025-07-26 18:39:46 浏览次数: 1556
作者:实实在

微信搜一搜,关注“实实在”

推荐语

Anthropic内部员工用Claude Code实现全员开发者化,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开发应用,彻底颠覆传统工作模式。

核心内容:
1. 法务人员一小时开发沟通辅助APP的惊人案例
2. 设计师直接修改核心代码,打破传统协作壁垒
3. 营销人员用AI搭建智能工作流,效率提升10倍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朋友们,我看了一份 Anthropic 的内部文档,讲他们自己人是怎么用 Claude Code 的。看完之后,我整个人坐在椅子上,半天没缓过劲来。

怎么说呢,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还在争论“AI 会不会取代程序员”,人家已经把 AI 当成一个活生生的“实习生”、“同事”甚至“项目经理”在用了。而且,最颠覆我三观的是,用得最溜、最出神入化的,居然很多都不是程序员!

这已经不是生产力工具了,这简直是给每个人都发了个“外挂”。

非技术人员的“封神之路”:法务、设计、市场,全员变身开发者

先说几个最让我目瞪口呆的。

你敢信?法务部的人,用 Claude Code,一个小时,给自己有语言障碍的家人做了个沟通辅助 APP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吹牛逼吧?”。法务哎,那群天天跟合同、条款打交道的人,代码?开什么玩笑。但事实就是,他把需求用大白话告诉 Claude Code,甚至直接截图告诉 AI “我想要这个界面长这样”,然后 AI 就一步步把代码写出来了。一个小时,一个功能完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诞生了。

这哥们说,他只是想验证一下这个工具的可能性。结果,这个“原型”直接就能用了。这已经不是“赋能”了,这是直接把技能点给你加满了啊!

还有产品设计团队。以前设计师和程序员的爱恨情仇大家都懂吧?设计师给个图,程序员说“这个实现不了”,然后来回拉扯。现在,Anthropic 的设计师们,80% 的时间开着两个软件:Figma 和 Claude Code。

他们看到哪个 UI 不爽,比如颜色、字体、间距,懒得跟工程师提 ticket 了,直接在 Claude Code 里说:“把这个按钮的颜色改成#XXXXXX,间距调大 2px”。然后 AI 就自动找到对应的代码文件,直接改了,提交一个 PR(代码合并请求)。

他们的工程师都惊了,说“设计师居然在改动我们核心的状态管理代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设计师自己也爽翻了,他们说这种感觉就像是:“卧槽,我成了一个开发者!”

再看增长营销团队。这个团队更绝,就一个人,愣是干出了一个工程团队的活。

他要给 Google Ads 批量做广告创意,几百条广告,标题要求 30 个字符内,描述 90 个字符内。手动写?能把人写吐了。

他直接用 Claude Code 搭了个“智能体工作流”。让 AI 读取一个包含现有广告和效果数据的表格,找出表现差的,然后自动生成几百条新的、符合字数限制的文案。几分钟搞定,以前这活得花好几个小时。

他还嫌不够,又让 Claude Code 写了个 Figma 插件。在 Figma 里设计好一个广告模板,插件能自动替换里面的文字,一键生成 100 张不同的广告图。他说,这让他的创意产出能力直接提升了 10 倍。

看到这里,我真的沉默了。我们还在用 AI 写写单元测试、优化一下函数,人家已经把 AI 当成了一个可以指挥的、跨领域的、不知疲倦的数字员工了。

程序员的“狂暴模式”:从码农到架构师的进化

OK,你说那些都是非技术的,我们程序员用起来能有多爽?

答案是:更爽,爽到飞起。

Anthropic 的工程师们用 Claude Code,核心就一个词:“放手”

比如,他们要做一个新功能的原型,会直接开启(auto-accept mode)的功能。什么意思呢?就是跟 AI 说:“嘿,我要做个这个东西,你自己看着办吧。”

然后,AI 就会开始自己写代码、自己运行测试、自己发现 bug、自己修复 bug,然后继续写……工程师就泡杯咖啡,偶尔回来看一眼,AI 已经把 80% 的工作干完了。他们要做的,就是在 AI 搭好的骨架上,做最后的精修和打磨。

他们用这个方法,只花了一点点时间,就给 Claude Code 加上了 Vim 编辑模式。最终 70% 的代码都是 AI 自主写的。

还有个场景,简直是所有程序员的福音:调试

他们的数据基础设施团队,有一次 Kubernetes 集群挂了。这玩意儿出问题,一般都得找专门的网络专家来看。他们团队没这个专家,怎么办?

他们直接把监控面板的截图丢给了 Claude Code。

你没看错,就是一张图片。然后 AI 就像个老专家一样,看着图说:“哦,我看你这个仪表盘,你去 Google Cloud 的这个菜单,再点那个菜单,看看有没有警告。” 团队照做,果然发现一个警告:IP 地址用完了。

然后 AI 接着说:“别慌,我给你生成几条命令,你复制粘贴去执行,就能创建新的 IP 池了。” 问题解决。整个过程,没有一个网络专家介入。

我当时就想,这TM以后谁还背那些又臭又长的 kubectl 命令啊!

这玩意儿的“秘诀”是啥?

看到这你肯定好奇,凭什么他们的 AI 这么牛逼?是不是有什么黑魔法?

还真有。他们的核心秘诀,是一个叫做 Claude.md 的文件。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份 “项目说明书”。在新项目里,他们会创建一个 Claude.md 文件,用大白话写清楚: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什么、技术栈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文件、我的代码风格是什么样的、有哪些自定义的命令……

等于说,你不是在跟一个冷冰冰的工具对话,而是在 “训练”一个专属于你这个项目的实习生。你先把规矩和背景知识都告诉他,他干活自然就又快又好。

这个思路,直接把 AI 工具的水平拉高了一个维度。

写在最后:我们该焦虑,还是该兴奋?

老实说,看完这篇内部文档,我短暂地焦虑了一下。感觉自己辛辛苦苦点的技能树,好像一夜之间变得不那么值钱了。

但很快,这种焦虑就被一种强烈的兴奋感取代了。

我意识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可能真的要来了。在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能力,可能不再是“你会不会写代码”,而是:

  • • 你能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
  • • 你能不能把一个复杂的任务拆解清楚
  • • 你能不能构建一个高效的工作流

“想法”和“创意”的价值,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放大。而实现这些想法的门槛,正在被无限地拉低。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何尝不是一次巨大的机会?我们可能没有深不可测的算法功底,但我们有在一线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我们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我们有无数“要是能有个工具帮我干这个就好了”的念头。

现在,这个工具来了。我觉得,我们去试试看,首先,能不能让它帮你完整地实现一个小功能?能不能让它帮你搭建一个自动化脚本?能不能把那些你觉得烦人、重复、但又不得不做的工作,都丢给它?所以,去“驯化”它吧,去把它变成你的专属提效工具。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