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Head AI创始人Kay Feng的这篇文章,揭示了Agent产品如何真正改变营销行业的游戏规则。 核心内容: 1. Head AI如何自动化完成整个营销链路 2. 00后创始人Kay Feng的创业故事与产品理念 3. Agent产品对传统营销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这是我今年读过关于 Agent 产品最好的文章,来自 Head AI 创始人 Kay Feng。昨天花了一整天读完,感觉像是把我对 AI 的很多模糊想法,一下子说清楚了。下面是文章链接:
https://headai.feather.blog/why-ai-replaces-human-teams--starting-with-influencer-marketing
查了下,Kay Feng 居然还是华人, 00 后,高中没毕业就开始创业。果然自古英雄出少年。
这轮 AI 创业里,我见到了太多优秀的年轻创业者,不得不服,他们确实在思考问题上不拘泥于之前的经验和规则,更容易做出创新性的产品。
在创立 HeadAI 之前,Kay 曾带领团队取得过不少被业界津津乐道的成绩,甚至还用达人营销的方式刷新过 SaaS 预注册的记录,她对整个营销链路的流程烂熟于心。
那段经历让她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一个问题:营销人员常常被无数琐碎的任务拖住手脚。
挨个筛选博主、沟通排期,这些本质上没有太多增量价值的工作,却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结果,真正应该花在思考和创意上的部分,反而被严重挤压。
所以,在看到 AI 的机会时,她很快和团队一起,创立了 Head AI。至于为什么选择营销场景,除了她熟悉之外,更重要的是:
今天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
#01
Head AI 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假如我是一家 SaaS 公司的负责人,想在美国市场上推广自己的产品,过去,这可能涉及到很多纷繁复杂的环节,比如逐个找博主沟通合作意向、确定合作费用、发布时间、结算。
这些事难度虽然不大,但却极其耗费时间和人的心力。现在,通过 Head AI,我只需要输入自家产品的链接和预算,Head AI 就可以独立完成整个的营销活动。
包括:
1、完成了产品的分析,并生成结构化的基本信息,包括产品介绍、核心卖点、目标用户群。
2、结合选定的投放平台、地区、语言等信息,自动帮我筛选合适的投放博主。
3、自动向博主发送合作邀请。
4、确认合作后,自动发送合同,并跟进内容的发布。
5、进行投放效果的追踪和复盘。
6、在结算周期内,自动完成费用结算。
下图是我在体验过程中随手截的一张预算设置图。设置好预算后,产品会初步预测营销结果,比如这条广告会被多少人会看到、每千次展示成本、每次点击成本分别是什么。
产品的使用并不复杂,我就不展开细节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体验。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国内版本。但在我试过的各种新潮 Agent 里,Head AI 是最近可用性最强的一款。
像 Coding、Deep Research 这类 Agent,现在的表现也很不错,但它们大多解决的是偏独立完成的任务。写一段代码,查一份资料,通常只涉及单一角色,不需要多人配合。
而营销则完全不同,它天生就是一个重度协作场景:有人做策划,有人写文案,有人负责投放,还有人负责财务。Head AI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能把原本需要团队分工完成的整条链路,整合进一个 Agent 里。
#02
是不是对话框,并不重要
有意思的是,Head AI 的 UI 并不像 Manus、ChatGPT Agent 那样走对话框的路线。
体验下来,我的感觉是,它的交互和移动互联网时期常见的产品并没有太大差别,真正的差别在于 Head AI 借助 AI 实现了更大程度的自动化。这种设计方式给了我不少启发,也许是不是对话框,并不重要。
反而现在很多产品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的设计目标是让用户在一开始只需要输入一句任务描述,然后剩下的所有环节都交给 AI。如果过程中需要修改或优化,再通过对话框和部分图形界面的方式来调整。
看似极简,但或许这是条弯路。从用户的视角来说,大家更在意的是 Agent 能否真正自动化地完成大部分工作,同时又不失灵活和直观。
Head AI 的页面设计就很典型,它有表单,有数据展示,也有任务进度的可视化。除了最开始输入一个产品链接外,整体 UI 更像是我们熟悉的传统互联网产品。
我反而觉得这种交互逻辑更务实。我们其实没必要把重点放在交互形式本身,而是要看它能否完成真正有价值的自动化。
自动化这个词或许并不时髦,但我认为,AI 所代表的智能化,本质上就是为了让自动化走得更远。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 Agent,不论定位是写代码、做研究还是营销,最终的愿景其实都是一样的:自动完成用户的任务。
Head AI 的交互可能也是 Agent 的一种人机交互范式。它不拘泥于聊天框,而且也不追求黑盒式的执行任务。
它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给出清晰的反馈,比如展示筛选出来的博主名单、预算分配、受众群体画像,并且让我有机会去修改或确认。这个过程中,用户是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整个营销活动。
比如确认目标用户群是否合适,AI 推荐的博主和预期是否一致,预算是否合理。这种方式,比一刀切地全交给 AI 更真实,既节省了大量精力,又保留了对过程的把控感。
就像 Head AI 博客中说的那样:营销从来就不是一项体力活动,它需要一位靠谱的执行者。
人来判断,AI 来执行,这应该是所有 Agent 的基本范式。至于执行过程中的交互形式,我觉得完全不必拘泥。
对话框合适就用对话框,表单和列表更高效就用表单和列表。关键在于让用户更顺手,而不是为了追求 AI 感而形式化。
#03
人们需要的是结果,谢谢
因为 Agent 的产品宣称的是可以直接给用户交付结果,那为什么不按照结果付费呢?就像生活中,我们找一个兼职的伙伴,两种付费方式:按照时间付费和按照结果付费,哪种方式更自然?
我觉得大概率是后者。按照结果付费,用户也更容易接受。
截了张 Head AI 官网 Pricing 页面的图片:
我红框圈出来的部分是他们产品的费用,完完全全按照结果付费。所以,用户根本不需要像之前一样,担心买了某个 SaaS 产品,团队却没用起来。
Head AI 的收费逻辑应该是:类似的活,你要雇佣营销公司,或者自己招聘一个团队,可能要花数倍的钱,而我们的产品,只需要一点点费用,就能够高质量的把活干完,用户何乐而不为?
在 PC 时代,软件是一次性买断的,客户买了安装包,厂商赚单次授权费。SaaS 的出现,把这套模式彻底推翻。订阅制让客户按月付费、随时更新,厂商则能获得可预测的 ARR。
这一波,SaaS 成为软件行业最大的范式转移。如果 SaaS 是软件行业的订阅化,那么 Agent 就是服务行业的自动化。它把 SaaS 工具本身也“包”了进去,因为用户使用工具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而不是单纯的使用工具。
Head AI 创始人的博客中有句话:
传统 SaaS 的逻辑是:你用我,我给你赋能。而 Agent 的逻辑是:你给我目标,我给你交付结果。
Agent 肯定会是下一代的 SaaS。所有的 SaaS,在这一轮浪潮中,都会被全新的 Agent 产品颠覆。
这二者有点像搜索引擎和 ChatGPT 的区别,前者只给到了链接列表,后者则更进一步给到了答案。而用户,一直都想直接拿到答案。
软件即将成为数字劳动力。
#05
写在最后的话
这不就是新一代的营销产品该有的样子嘛?文章里这段话说的特有力量: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25
如何训练一个"小而美"的垂直领域大模型?
2025-08-25
从私域知识到智能 Agent:构建智能运维知识库
2025-08-25
剑客精翻:Claude Code官方教程(01)-什么是Claude Code?
2025-08-25
从试点到规模化:AI Agent企业落地的3个核心突破点
2025-08-25
微软Edge加入AI,正式进军AI浏览器
2025-08-25
GPT-5官方提示词曝光,含金量狂飙的15000字!
2025-08-25
实战教程:单台8卡4090部署满血671B,fp8性能媲美H20(141G)
2025-08-25
全网首发:安全性问题,使MCP成为AI应用的双刃剑,如何化险为夷呢?
2025-08-21
2025-05-29
2025-06-01
2025-06-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6-07
2025-06-12
2025-05-28
2025-06-19
2025-08-25
2025-08-25
2025-08-25
2025-08-23
2025-08-23
2025-08-22
2025-08-22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