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吴恩达深度访谈:AI 时代的创业新逻辑,技术不是瓶颈

发布日期:2025-08-28 12:13:46 浏览次数: 1568
作者:持续交付2.0

微信搜一搜,关注“持续交付2.0”

推荐语

吴恩达深度解析AI创业新逻辑:技术不是瓶颈,人才才是关键。

核心内容:
1. AI进步的多元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2. Agentic AI概念的提出与市场炒作现象
3. AI时代创业的最大瓶颈是人才而非技术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8 月 22 日,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教授接受海外播客 No Priors 的深度访谈,作为"Agentic AI"这一关键术语的创造者,他深入探讨了 AI 能力增长的多元路径、落地挑战与前沿应用,以及 AI 如何重塑软件工程、初创企业构建模式与团队动态。

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教授

1
AI 进步:不止于规模,多元路径并行

吴恩达表示,未来的 AI 进步将是多元的。虽然从规模化中或许还能挤出一些潜力,但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社会对 AI 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被少数几家拥有强大公关能力的公司所影响,这些公司将"规模"作为核心叙事。

但真正的进展来自多个方面:

  • 代理式工作流
  • 多模态模型构建方式
  • 具体应用所需的大量工作
  • 全新的技术突破

吴恩达特别提到,目前主要用于生成图像的扩散模型是否也能用于生成文本,这非常令人兴奋。AI 的发展并非只有一条路,有许多聪明人正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其前进。

2
Agentic AI:从术语创造到市场炒作

当被问及创造"Agentic AI"术语的初衷时,吴恩达坦言,当时他的团队对此颇有微词。一位团队成员说:"Andrew,这个世界不需要你再创造一个新术语了。"

但他坚持这么做的原因是,几年前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去辩论"这算不算一个 AI Agent",而他认为 AI Agent 的自主程度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光谱的一端是高度自主的 AI Agent,能够规划、进行多步推理、独立完成大量工作;另一端则是自主程度较低的系统,会调用大语言模型并对输出进行反思。

与其争论"到底算不算 AI Agent",不如承认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统称为"代理式的",把时间花在实际构建工作上。

然而,几个月后,市场营销人员掌握了这个词,把它像贴纸一样贴在所有能看到的东西上。吴恩达感叹,市场营销的炒作热度蹿升得惊人,而真正的商业进展虽然也在快速增长,但速度可能还不及营销炒作。

3
最大瓶颈:人才,而非技术

吴恩达认为,实现更多 Agentic AI 工作流的最大障碍其实是人才。当他观察众多团队构建 AI Agent 的方式时,发现市场上最大的差异点在于:这个团队是否知道如何利用评测来驱动一个系统化的错误分析流程。

经验不足的团队倾向于随机尝试,这会耗费大量时间。而能够推动严谨工程流程、将这些系统构建出来的人才、技能和软件工具都还不到位。

从技术组件层面看,AI Agent 操作计算机功能目前时灵时不灵,安全护栏和评测也是巨大难题。但构建代理式工作流的许多环节都需要吸收外部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储存在人们脑海里。

除非能构建出可以采访在职员工的 AI 虚拟化身,以及能看懂电脑屏幕的更强大视觉 AI,否则这项工作很难完全自动化。

4
编程 AI Agent:最成熟的应用领域

在 Agentic AI 的最前沿,AI 编程工具给吴恩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经济价值角度看,目前有两个非常清晰和庞大的应用领域:

  1. 回答人们的问题
    :OpenAI 的 ChatGPT 似乎是市场领导者
  2. 编程 AI Agent
    :个人最喜欢的开发者工具是 Claude Code

Claude Code 在规划软件构建任务方面表现出高度自主性,能够制定任务清单然后逐一执行。这种规划并执行多步骤计划的能力,使它成为目前实际应用中最自主且有效的 AI Agent 之一。

编程 AI Agent 成功的原因:

  • 工程师善于让各种东西运转起来
  • 编程的经济价值清晰、显著且巨大
  • 巨量资源投入吸引聪明人解决问题
  • 开发者自己就是用户,对产品有很好直觉

5
AI 辅助编码:高强度智力活动

吴恩达不赞同"vibe coding"(凭感觉编程)的说法,更倾向于"AI 辅助编码"。他认为"vibe coding"会让人以为"只要跟着感觉走,全盘接受工具给出的所有修改建议就行了"。

AI 辅助编码是一个深度智力活动,而非简单的感觉驱动。在进行了一整天的 AI 辅助编码后,他会感到精神上筋疲力尽。这被视为一种"快速工程",AI 让人类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复杂系统和产品,但本质上仍然是工程,只是节奏非常快。

6
初创公司瓶颈转移:从工程到产品管理

在 AI Fund,吴恩达观察到快速工程和 AI 辅助编码正在改变创建公司的方式。过去需要六人工程师团队花三个月完成的事情,现在一个周末就能搞定。

核心迭代循环的瓶颈转移:

  • 编写软件 → 产品经理进行用户测试、观察、凭直觉决定如何改进
  • 编码速度加快,成本下降 → 瓶颈转移到产品管理
  • 产品管理瓶颈:决定"到底想构建什么"

过去三周开发原型,花一周获取用户反馈可以接受;现在一天构建原型,再花一周等待用户反馈就太痛苦。因此团队越来越依赖直觉,凭借深刻的客户同理心快速做出产品决策。

7
产品管理自动化:工具发展但仍有限

目前已有不少工具试图加速产品管理流程:

  • Figma 的 IPO 在设计领域做得非常出色,集成度很高
  • 利用 AI 帮助面试潜在用户的工具
  • AI Agent 集群模拟用户群体的研究

但这些工具对产品经理的提速效果,比不上编程工具对软件工程师的提速效果,使得产品管理端成为更突出的瓶颈。

8
创始人画像:技术背景比商业经验更重要

吴恩达认为,在 AI 这样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时期,对前沿技术的认知本身就是最稀缺的知识。那些精通生成式 AI 技术的创始人,也就是以技术为导向的产品负责人,成功的可能性远大于那些可能更偏向商业、更具商业头脑,但对 AI 发展方向缺乏敏锐洞察力的人。

如果没有对技术能力边界的深刻理解,就很难思考战略,也很难领导公司前进方向。

9
成功创始人的共同特质

除了深刻的技术背景,成功的创始人还需要:

1. 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

  • 在 AI 快速变化时期,技术认知是最稀缺的知识
  • 必须及早看到技术前景,才能抓住机会

2. 努力工作与拼搏精神

  • 努力工作的人确实能取得更多成就
  • 需要"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魄力

3. 两种驱动力类型

  • 渴望公司商业获胜
  • 真心希望客户成功,对服务客户极度痴迷

4. 快速决策能力

  • 创业像打网球,必须立刻做出反应
  • 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直觉

10
AI 赋能下的"小而精"团队

团队规模权衡:

  • 过去团队把大量工作外包,部分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
  • 随着 AI 和 AI 助手出现,规模极小、技术精湛、配备大量 AI 工具的团队,表现可能超越规模庞大但能力参差不齐的团队
  • 效率最高的团队恰恰是规模最小的

思维转变:

  • 应该去"雇佣"AI,而不是增加更多人手
  • 具备"AI 直觉"的人会提出"能给我一些预算,让我雇一个 AI 来做这件事吗?"

11
未来五年:拥抱 AI 者将超越想象

下一个机遇:

  • AI 领域是"机会富矿区",技术基础太新,太多想法无人尝试
  • 具体想法比宏观分析更有价值
  • 经济学家研究哪些工作岗位被 AI 颠覆风险最高,可从中寻找项目创意

VC 工作自动化:

  • 单个公司深度调研和竞品分析适合自动化
  • 给 LP 的报告文书工作可被简化
  • 但人类在背景调查、创始人品性判断等方面仍有信息优势

帮助创始人的方式:

  • 分享行业经验直觉
  • 帮助招聘人才、建立同辈社群
  • 提供融资、客户反馈、技术趋势等方面的指导

非共识判断:

  • 几年内,许多人将被 AI 极大地赋能,能力比今天强得多
  • 拥抱 AI 的人,个人能力将被放大到大多数人目前难以想象的程度
  • 个人和企业都将变得比他们自己所能想象的强大得多、能干得多

12
文章要点总结

🔑 核心观点

  • AI 进步路径多元化
    :不仅依赖模型规模,代理式工作流、多模态技术、新架构同样重要
  • 最大瓶颈是人才
    :实现 Agentic AI 的关键是系统化评测和错误分析流程,而非技术本身
  • 初创公司瓶颈转移
    :从工程实现转向产品管理,AI 加速编码但决策成为新瓶颈

🚀 关键洞察

  • 编程 AI Agent 最成熟
    :经济价值巨大,开发者自己就是用户,产品直觉准确
  • AI 辅助编码是深度智力活动
    :需要高强度思考,而非简单的"凭感觉编程"
  • 创始人画像变化
    :技术背景和 AI 直觉比商业经验更重要,必须紧跟技术前沿

💡 实践指导

  • 团队模式变革
    :AI 赋能下"小而精"团队可能超越传统大团队
  • 思维转变关键
    :应该"雇佣 AI"而非增加人力,具备"AI 直觉"至关重要
  • 未来趋势
    :拥抱 AI 的人能力将被放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 重要提醒

  • 产品管理自动化工具发展有限,短期内仍需要人类深度参与
  • 2022 年的很多工作流程在 2025 年已经不再适用,必须跟上技术变革
  • 招聘标准变化:懂 AI 的毕业生可能比有经验但不熟悉 AI 工具的人更有生产力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