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吴恩达深度解析AI创业新逻辑:技术不是瓶颈,人才才是关键。 核心内容: 1. AI进步的多元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2. Agentic AI概念的提出与市场炒作现象 3. AI时代创业的最大瓶颈是人才而非技术
8 月 22 日,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教授接受海外播客 No Priors 的深度访谈,作为"Agentic AI"这一关键术语的创造者,他深入探讨了 AI 能力增长的多元路径、落地挑战与前沿应用,以及 AI 如何重塑软件工程、初创企业构建模式与团队动态。
吴恩达表示,未来的 AI 进步将是多元的。虽然从规模化中或许还能挤出一些潜力,但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社会对 AI 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被少数几家拥有强大公关能力的公司所影响,这些公司将"规模"作为核心叙事。
但真正的进展来自多个方面:
吴恩达特别提到,目前主要用于生成图像的扩散模型是否也能用于生成文本,这非常令人兴奋。AI 的发展并非只有一条路,有许多聪明人正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其前进。
当被问及创造"Agentic AI"术语的初衷时,吴恩达坦言,当时他的团队对此颇有微词。一位团队成员说:"Andrew,这个世界不需要你再创造一个新术语了。"
但他坚持这么做的原因是,几年前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去辩论"这算不算一个 AI Agent",而他认为 AI Agent 的自主程度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光谱的一端是高度自主的 AI Agent,能够规划、进行多步推理、独立完成大量工作;另一端则是自主程度较低的系统,会调用大语言模型并对输出进行反思。
与其争论"到底算不算 AI Agent",不如承认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统称为"代理式的",把时间花在实际构建工作上。
然而,几个月后,市场营销人员掌握了这个词,把它像贴纸一样贴在所有能看到的东西上。吴恩达感叹,市场营销的炒作热度蹿升得惊人,而真正的商业进展虽然也在快速增长,但速度可能还不及营销炒作。
吴恩达认为,实现更多 Agentic AI 工作流的最大障碍其实是人才。当他观察众多团队构建 AI Agent 的方式时,发现市场上最大的差异点在于:这个团队是否知道如何利用评测来驱动一个系统化的错误分析流程。
经验不足的团队倾向于随机尝试,这会耗费大量时间。而能够推动严谨工程流程、将这些系统构建出来的人才、技能和软件工具都还不到位。
从技术组件层面看,AI Agent 操作计算机功能目前时灵时不灵,安全护栏和评测也是巨大难题。但构建代理式工作流的许多环节都需要吸收外部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储存在人们脑海里。
除非能构建出可以采访在职员工的 AI 虚拟化身,以及能看懂电脑屏幕的更强大视觉 AI,否则这项工作很难完全自动化。
在 Agentic AI 的最前沿,AI 编程工具给吴恩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经济价值角度看,目前有两个非常清晰和庞大的应用领域:
Claude Code 在规划软件构建任务方面表现出高度自主性,能够制定任务清单然后逐一执行。这种规划并执行多步骤计划的能力,使它成为目前实际应用中最自主且有效的 AI Agent 之一。
编程 AI Agent 成功的原因:
吴恩达不赞同"vibe coding"(凭感觉编程)的说法,更倾向于"AI 辅助编码"。他认为"vibe coding"会让人以为"只要跟着感觉走,全盘接受工具给出的所有修改建议就行了"。
AI 辅助编码是一个深度智力活动,而非简单的感觉驱动。在进行了一整天的 AI 辅助编码后,他会感到精神上筋疲力尽。这被视为一种"快速工程",AI 让人类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复杂系统和产品,但本质上仍然是工程,只是节奏非常快。
在 AI Fund,吴恩达观察到快速工程和 AI 辅助编码正在改变创建公司的方式。过去需要六人工程师团队花三个月完成的事情,现在一个周末就能搞定。
核心迭代循环的瓶颈转移:
过去三周开发原型,花一周获取用户反馈可以接受;现在一天构建原型,再花一周等待用户反馈就太痛苦。因此团队越来越依赖直觉,凭借深刻的客户同理心快速做出产品决策。
目前已有不少工具试图加速产品管理流程:
但这些工具对产品经理的提速效果,比不上编程工具对软件工程师的提速效果,使得产品管理端成为更突出的瓶颈。
吴恩达认为,在 AI 这样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时期,对前沿技术的认知本身就是最稀缺的知识。那些精通生成式 AI 技术的创始人,也就是以技术为导向的产品负责人,成功的可能性远大于那些可能更偏向商业、更具商业头脑,但对 AI 发展方向缺乏敏锐洞察力的人。
如果没有对技术能力边界的深刻理解,就很难思考战略,也很难领导公司前进方向。
除了深刻的技术背景,成功的创始人还需要:
1. 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
2. 努力工作与拼搏精神
3. 两种驱动力类型
4. 快速决策能力
团队规模权衡:
思维转变:
下一个机遇:
VC 工作自动化:
帮助创始人的方式:
非共识判断:
🔑 核心观点
🚀 关键洞察
💡 实践指导
⚠️ 重要提醒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8-28
微软研究院:生成式AI如何重塑职场,你的工作受影响了吗?
2025-08-28
智能体落地难?那是你没理解什么是“原生一体化”
2025-08-28
AI 没有让你赚到钱之前不要为AI支付一分钱
2025-08-28
认识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上)
2025-08-28
FunctionAI 图像生成:简化从灵感到 API 调用的每一步
2025-08-28
隐私优先的本地匿名化小模型:在数据离开设备前保护个人信息
2025-08-28
AI是通向“超人”的阶梯,还是退回“猿猴”的陷阱?
2025-08-28
把 Claude 放进浏览器:Anthropic发布Chrome插件,试点背后的安全取舍
2025-08-21
2025-06-01
2025-06-21
2025-08-21
2025-08-19
2025-06-07
2025-06-12
2025-06-19
2025-06-13
2025-07-29
2025-08-28
2025-08-28
2025-08-28
2025-08-28
2025-08-27
2025-08-26
2025-08-25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