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大家分享了 AI 代用户研究员的三位一体模型(AI 工具+AI 素养+人类优势),但好像并没有解决很多人的 AI 焦虑。
每天被各种“颠覆性”的新模型、新工具刷屏,感觉再不学点什么就要被淘汰了。老板和产品经理也总在问:“这个功能,咱们能不能用 AI 优化一下?”
我们总是在一边疯狂追赶,一边又隐隐感到迷失:在“效率至上”的呼声中,我们研究员的核心价值——对“人”的深刻理解——似乎正在被稀释。
我们,是不是正在用 AI,一步步“自动化”掉自己赖以为生的洞察力?
伴随着这个跟大家一样的困惑,我“遇”到了上个世代 AI 产品(基于神经网络的)的用户研究员 Jess Holbrook。
(是的,很早就有做 AI 产品的用研啦,包括百度之前也有一个很大的 AI 产品用研团队)
这位先后在微软、谷歌、Meta 领导 AI 用户研究的大牛,最近在 User Interviews 的播客中,分享了他十多年来在 AI 浪潮中冲浪的心得。
在上次的分享中,我提到 AI 会替代用研(没说多久会替代😄),今天这篇文章,或许会给你我一些信心~
我花了一个晚上,将这场对谈的精髓反复咀嚼,为你提炼出 3 条在 AI 时代,用户研究者不仅能活下来,还能活得更好的“生存法则”。
法则一:告别“旅行规划”,拥抱“人生戏剧”
“不要只解决那些微不足道的烦恼,要去拥抱用户面临的戏剧化的人生挑战。” —— Jess Holbrook
访谈一开头,Jess 就抛出了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观点:AI 行业里充斥着太多“旅行规划”式的伪命题。
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总在假设,用户的生活已经足够美好了,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让效率提升 1% 的小工具。于是,无数聪明的大脑和强大的算力,被用来优化一些本就无关痛痒的流程。
Jess 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懒惰。作为研究者,我们的核心任务不是给完美生活锦上添花,而是要一头扎进用户真实、甚至有些狼狈的生活里,去关注那些真正让他们痛苦、焦虑、备受困扰的难题。
比如,比起规划一次完美的旅行,一个年轻人可能更关心:
这些,才是值得 AI 投入的“大事”。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心智模型:AI 三分法。每次当我们设计一个功能时,都必须拷问自己,它到底属于哪一类:
- 增强:给用户赋予“超能力”,让他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 助理:像个得力助手,帮用户把复杂的任务变简单。
- 自动化:完全替代人类操作。
前两者都很好理解,但关键在于第三点。Jess 说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
“洗碗机作为一种自动化工具,非常棒。但千万不要用 AI ‘自动化’掉人们的身份认同与尊严感。”
比如,你可以用 AI 帮用户检查语法,但别替他写诗——因为“写诗”这个行为本身,可能就是他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的来源。
从“以人为本”,进化到“以人的尊严为本”,这或许是我们在被技术洪流裹挟时,最需要牢牢抓住的锚。
法则二:放弃“水晶球”,拿起“冲浪板”
“每一次我试图预测 AI 未来两三年的发展,事后证明都错得离谱。” —— Jess Holbrook
在传统行业,我们习惯于做长远的战略规划。但在 AI 领域,这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技术的迭代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规划的能力。
那怎么办?躺平吗?
Jess 的答案是:放弃对“具体目标”的执念,转而追求“方向感”。
这就像在大海里冲浪。你无法预测下一个浪头什么时候来、有多高,但一个好的冲浪手,内心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不会死板地规划路线,而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在每一个浪头到来时,敏捷地调整姿态,顺势而为。
为了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保持敏捷,Jess 极力推崇一种“发现-发明” 的动态循环工作模式。
- 发现:作为研究员,我们要通过原型、实验、访谈,去一线“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未被满足的渴望。
- 发明:我们不能止步于提交一份研究报告。Jess 鼓励每个 UXR 都应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主动思考“我能创造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今,借助各种低代码甚至无代码的 AI 工具,研究员自己动手做一个能交互的原型,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只是需求的“发现者”和“传递者”,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创新的“发起者”和“塑造者”。
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到“我为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小发明,我们来试试?”,这一步的跨越,正是 UXR 在 AI 时代价值跃迁的关键。
法则三:别把 AI 当“实习生”,请让它做你的“导师”
“一个资深研究员能给新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他们问出更好的问题。” —— Jess Holbrook
聊到 AI 工具如何赋能研究时,Jess 的观点再次让我眼前一亮。
今天,我们大部分人使用 AI,还停留在“效率租赁”的层面:用它写访谈大纲、整理会议纪要、润色报告……本质上,我们是把 AI 当成了一个手脚麻利的“实习生”。
这当然有用,但 Jess 认为,这远未触及 AI 对研究者真正的、革命性的价值。他期望未来的 AI,能成为我们的“导师”。
一个好的导师,不会帮你干活,而是会启发你、挑战你,“帮助你问出更好的问题”。
想象一下:
- 当你陷入思维定势时,AI 能不能提供几个你从未想过的、甚至有些冒犯性的角度,来帮你“打破思维的框架”?
- 当你分析一份访谈稿时,AI 能不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法师”,敏锐地指出:“用户在这里说‘随便’,但他的语气似乎很失落,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更深的需求,你注意到了吗?”
这才是 AI 作为“智力增强”工具,最激动人心的前景。它不是要取代我们的思考,而是要激发我们进行更高质量的思考。
有趣的是,Jess 坦言,他自己至今仍然热爱手动编码访谈记录,因为那个看似“低效”的过程,是他“理解自己真实想法”的必要路径,是构建个人“身份与尊严”的重要来源。(有点不赞同)
写在最后:乐观,是因为我们无可替代
Jess Holbrook 认为,AI 时代的到来,非但没有削弱用户研究的价值,反而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当所有人都痴迷于技术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这些始终将目光锚定在“人”身上的研究者,就成了那个确保技术不偏航的压舱石。
总结一下 Jess 给我们的三条“救生索”:
- 战略上:放弃“锦上添花”,拥抱“人生戏剧”,做“以尊严为核心”的 AI。
- 战术上:放弃“长期规划”,拥抱“发现-发明”的敏捷循环,敢于当一个“发明家”。
- 心智上:放弃把 AI 当“实习生”,尝试让它成为你的“认知导师”,帮你思考得更深。
最后,用 Jess 的一句话来结尾,也送给所有在 AI 浪潮中感到些许不安的同行们:
“面对面访谈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无法被其他任何方式所替代的洞察。”
是的,技术越是发展,那些真正源于人性的、温暖的、深刻的洞察,就越是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