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是通向“超人”的阶梯,还是退回“猿猴”的陷阱?

发布日期:2025-08-28 17:45:31 浏览次数: 1528
作者:腾讯研究院

微信搜一搜,关注“腾讯研究院”

推荐语

AI究竟是解放人类思维的利器,还是削弱创造力的陷阱?这场关于认知进化的辩论正在全球学术界激烈展开。

核心内容:
1. 最新研究揭示AI使用与大脑认知能力退化的关联性证据
2. 专家解读"认知卸载"现象及其对深度思考能力的影响
3. 平衡AI应用与保持人类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建议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2025年6月,《纽约客》杂志刊登文章《AI Is Homogenizing Our Thoughts》,其核心观点是AI可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像,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越来越陷于一个套路,连想问题都缺乏新意。近日,腾讯研究院发文回应了《纽约客》的文章,指出AI并不是平庸化的推手,而是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智力水位。这些讨论最终都回到一个问题:AI到底是“降智”、还是“启智”?

国务院在《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应“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机理”。搞清楚这件事,不管是对人类社会还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都非常重要。而这场关于“降智”的讨论,不是为了否定AI,而是为了让我们清醒地认识AI的局限性和边界,从而更好地使用它,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还能保护好我们作为人类最宝贵的批判性和创造力。
本文主要观点来源于我们对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北京大学胡泳教授、清华大学刘嘉教授、复旦大学肖仰华教授、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等专家的深入访谈。

AI降智,真实存在还是危言耸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近期发表的论文《Your Brain on ChatGPT》指出,长期依赖AI工具(如ChatGPT)会削弱人脑的主动信息处理能力,形成“认知债务”。这种债务表现为记忆检索、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退化。
实验由54名被试者参加,发现使用AI工具的人出现了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LLM组(使用ChatGPT)在即时引用自己撰写的文章时,正确率仅为11.1%,而对照的Brain-only组(不使用AI工具)高达88.9%。实验还发现了被试者脑电波的神经连接减弱:EEG数据显示,LLM组的alpha频段神经连接强度(dDTF=0.009)显著低于Brain-only组(dDTF=0.053),表明AI使用减少了大脑语义整合和注意力调控的神经活动。
论文以弗兰克·赫伯特(1965)的预言作结:“曾经,人们期望通过将思考交给机器来解放自己,但结果只会让其他拥有机器的人奴役他们。”
图 “Brain-only”组的神经连接强度(红色区域)明显高于“LLM”组(蓝色为主)
这篇论文背后所揭示的原理,其实是认知负荷转移。
当AI承担了大部分的认知任务(如计算、记忆、信息检索)时,大脑处理这些任务的“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就导致相关能力逐渐退化。这类似于我们过度依赖导航系统,而忘记如何识读地图。胡泳将之称为“认知卸载”效应:人类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倾向于将任务外包给外部工具。而当AI成为这个外部工具时,大脑的认知卸载行为可能变得普遍。长此以往,大脑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深度思考的意愿都会降低。
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郑永年院长近日接受访谈时提出,“从人文社科领域来看,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知识创造,而是“知识的平庸化”。人工智能就是先人工,后智能。我们把素材喂给人工智能,让它再生成一些东西,它看似讲得头头是道,产出了质量不是很差的东西。但至少在现阶段的技术下,这些产出是非常平庸的,其内容充其量是平铺直叙的知识,看不到思想,更没有灵魂。现在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绘画、音乐,都是一种平庸化的趋势”。
郑老师对未来的看法较为悲观,他认为“AI智残”的图景大致会按这样的步骤展开:
  • 第一步是知识的平庸化;
  • 第二步就是人越来越不会思考,技术正以算法为牧鞭,驯化出丧失思考能力的人工智残群体;
  • 第三步,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会被人工智能完全重新塑造。
有专家把AI带来的负面影响,形象地比作《三体》中智子锁死人类科技。AI模型通过学习海量数据来生成内容,而这些数据是人类现有文化知识的集合。AI的输出往往是其所学知识的平均值或最常见模式。当所有人都依赖AI生成答案时,这些答案会变得越来越相似,缺乏独特的见解和个性。
同时,当大量AI生成的内容充斥网络,可能形成集体思想的“回音壁”,人们看到、分享和引用这些AIGC内容,会进一步强化AI生成内容的主流地位,并造成在存量知识内反复循环。还可能导致非主流、新颖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被淹没,进而锁死人类创造力的来源。
当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AI降智”是一个带有标签化、简单化色彩的命题。一旦我们预设立场,试图证明“AI降智”的存在,就会陷入一个思维的陷阱。
事实上,AI的影响是动态且辩证的,它既有“升”的一面,也有“降”的一面,两者甚至可能相互转化。简单地将AI的影响归为“降智”,忽视了其“启智”的潜力。
因为智力是一个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个单一的维度。当AI接管了更多的认知任务后,人类独立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确实会随之下降。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被测量的,比如频繁使用AI与较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然而,这并不等同于智力整体的下降,因为智力本身是多元的。
我们不妨把智力想象成一个由不同维度构成的光谱,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批判性思维、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其中的几个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智能类型,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内省、空间智能、鉴赏智能等等。当AI越来越多地承担某些特定任务时,它可能只是在特定维度上取代了人类的某些能力,比如计算和记忆。但人类在其他方面的智能,比如创造力、情感理解、同理心、人际协调等,依然是AI难以企及的。
这些“软技能”在未来社会将变得愈发重要,甚至可能成为衡量人类智力水平的新标准。因此,与其担忧智力整体的下降,不如思考如何重新定义和培养人类的多元智能。我们应该利用AI作为工具,解放大脑去探索那些AI无法触及的领域,从而在更广阔的维度上提升和发展我们的智力。
AI带来的最大变革之一,是它将人类从繁琐的知识记忆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认知增强。
AI目前扮演的更像是“认知外挂”的角色。以智能手机为例,人们不再需要记忆亲友的电话号码,这看似是记忆力的下降,实则是将不重要的信息外包给了工具。AI或智能手机所起到的作用,反而是认知增强。大脑因此被解放出来,不再需要记忆那些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东西。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肌肉力量有所下降,但智慧却得到了开发。同样,AI的出现可能会让人的记忆力下降,但同时也能提升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且,蒸汽机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非导致人们游手好闲,而是让他们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AI带来了更大的“启智”的可能性,借助AI,可以拉平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将普通人的认知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AI可以充当我们的认知工具,帮助我们轻松应对奥数等复杂的难题。这使得我们能够专注于更高级的认知活动,而将那些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交给AI来完成。当然不可否认,这种能力的提升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AI,是善用工具实现“升智”,还是滥用工具导致“降智”。

重新锚定价值观和人机关系

AI时代的到来,对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人类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锚定点,开启一个全新的“大航海时代”。
在奴隶社会时期,上层阶级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他们中的一些选择了奢靡堕落的生活,但也有一些人,例如古希腊的思想家们,选择去探索世界的本源和真相,从而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最精华的成果。当15世纪欧洲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中内卷时,哥伦布的大航海远征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带来了新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AI当做我们的助手,它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成为“纯粹的自由人”。智能时代将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全面自由之后,人类如何避免堕落,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疆域,包括深空、深海,以及历史等未知领域。AI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地球上“打扫战场”类的常规事务,而人类则可以专注于开疆拓土、进行开创性的工作。而且,去对抗AI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本身也可以成为未来人类积极有为的事情。
同时,AI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人机关系的讨论,可能要跨越几代人的尺度,跳出笛卡尔“主客二分法”的旧框架。
我们不妨设想未来一个机器世界的崛起,一个由人造生命或机器生命构成的新世界。在纯粹的人与机器人之间,将可能会出现由不同比例合成的赛博格构成的模糊地带。未来这种新物种的出现,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组织、生活、消费乃至繁衍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从人际共识的老绳索,演进到人机共识的新绳索。这意味着人类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机器可能拥有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意志”,并学会与这一人造新物种达成共识,做出让步。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全面的“心智”仍然会是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人之所以为人,本质就在于心智,如自我意识、高阶认知能力、情感共鸣等等。虽然AI可以无限模仿这些能力,但它不具备内在的动机和自我意识。意识问题可能是人与机器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如果要产生人类水平的意识,需要具备身体、群体和足够长的进化时间这三个基本条件。此外,未来AI对人的心智的渗透,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因为这可能损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面对降智风险,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

面对AI带来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遭受严峻的挑战。未来的教育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内在品质。
英国诗人叶芝曾讲过:“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极其容易,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不再有效。以分数和绩点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会导致学生将学习的目的异化为追求分数,而非获得知识本身。未来可以探索“无分数学习”的新考核模式,由此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归到更有意义和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上。
教育的本质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培养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自信心等关键技能,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在AI的加持下,我们可以将死记硬背知识的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如,可以将基础的知识学习交给AI,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艺术、体育、创新创业等兴趣爱好上。
因此,AI对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更重要的是认知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和主动性,包括语言能力、逻辑能力以及自主判断能力。AI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好老师,帮助我们梳理知识、提供批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和依赖它,正如《孟子·尽心下》中讲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AI降智”的观点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提醒了我们,更深层次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AI不仅是一个工具,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自身的优点与局限,挑战着我们对智力、学习、工作乃至人之所以为人的传统定义。
AI的出现,与其说是对人类智慧的威胁,不如说是一场巨大的筛选。它会淘汰那些只会复制和重复的平庸思维,同时也会解放和放大那些敢于提问、善于反思、拥抱多元的独特智慧。未来的挑战不在于我们是否能比AI更聪明,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学会如何与AI共存,并利用它来成为更独特的自己。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