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POC, 零成本试错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gentic AI与WorkFlow的相互成就

发布日期:2025-08-30 09:08:46 浏览次数: 1541
作者:凪汐的随手记

微信搜一搜,关注“凪汐的随手记”

推荐语

Agentic AI与WorkFlow如何相互成就?深入解析这一共生关系背后的技术逻辑与落地实践。

核心内容:
1. Agentic AI与WorkFlow的共生关系解析
2. 业务场景落地中的最佳实践固化路径
3. 智能体运行四大核心引擎的功能剖析

杨芳贤
53AI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Agentic AI与WorkFlow的相互成就是一种共生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方向选择的关系。一直以来,我的观点是任务规划很重要,这方面能力的突破才是一个明确的跃迁式的里程碑,而工作流则是此刻弥补任务规划能力不足的替代技术实现。但转念一想,也是狭隘了,可能也是过于专注于当时的技术方向选择了。

    从技术能力是否突破的角度来看,这个答案没错。但是,从场景落地的终局效果来看,答案就不同了。以这个视角来看,场景落地的终局是什么,我认为还是各种工作流,是确定为最优路径的工作流,而不是大概率正确的思维链。毕竟模型推理不能保证每次都100%正确,但是由人来绘制编排而成的工作流可以。

    我们在这里尝试问自己一个问题:

    假如,我们通过Agentic AI的模式对业务执行的过程规划出了一条完美的执行路径。这时候,我们希望怎么做?

    当然是固定下来这个执行链路,希望下次遇到同类型场景时,依然能被命中。

    那么,符合这些期望的这份执行链路是什么?

    当然是一个可被重复执行的WorkFlow。

    其实,这个推论,不难得出。那么,为什么还是要坚持交给模型来进行思维链的规划,更多的时候还是通过Agentic AI的模式来进行任务规划,而不是预设工作流。我想大概是因为资源和成本的不足。这里的资源,是特指的业务专家,真正精通一类业务场景的业务专家已经很难得,熟悉很多相关业务场景的专家更是稀缺,要找到一个熟悉全业务场景的业务专家,这是个美好的愿望。哦,对了,还得为业务专家找一个旗鼓相当的技术专家,能完成业务想法到技术实现可行的转换。在一个行业里,这样的专家,基本都是泰斗,我请不起他来做这么细致的业务梳理。而且,一个有生命力的业务领域,场景只会源源不断的长出来。这样长期持续的业务梳理,更是一场昂贵的成本投入。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Agentic AI来贯彻始终,对尚未找到最佳实践或是最优路径的“段”进行规划,业务专家或是业务人员更多的协同是帮助收敛范围,剔除掉明确已知的“坏”实践和“坏”路径。当阶段性的找到最佳和最优时,把它们固化下来,变成工作流,直到觉得这个最佳和最优已经不再那么好,需要寻找新的最佳和最优。

    协调者:事件驱动引擎

    主要负责实现智能体运行过程中的事件处理,无缝衔接思维链模式和工作流模式。

    观察者:行动优化引擎

    主要负责实时观测智能体运行的状况,针对Planning任务规划的效果进行必要的优化和干预,配合事件驱动引擎保障智能体运行的效果。

    评估者:效果测评服务

    主要负责根据关键指标和运行数据对智能体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逐层分析偏离原因和给出相应的优化建议等。

    管理者:智能体管理工具

    主要负责对智能体的设计和发布,以及对智能体的相关参数进行日常维护等。

    另外,关于Planning任务规划,我的观点是:ReAct和ReWoo两种方式是组合使用的。在规划行动计划时,我会用ReWoo的思路,因为我不能接受行动执行了一半才发现路径偏离了,我更希望先收到行动计划,确认计划是可行的,再开始按计划执行。而在选择工具执行时,我会用ReAct的思路,因为我的意图清晰,需要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工具来执行当前的行动。我想这样能一定程度地降低任务规划时的推理复杂度。

    在思维链模式下,我认为的推理可以分为规划和决策两种。

    规划

    把问题输入给大模型,推理出执行的链路,可以是链式的,也可以是并行的。但不应有选择,因为我需要的是行动计划。假如有选择,就说明这里存在另一个子行动的链路。应该进行链路的拆分。

    决策

    把问题输入给大模型,进行分支判断,从N个可选择项里挑出一个结果来。典型的例子,就是从工具集里选择合适的工具来执行。

    其实,传统的工作流里就有大量的选择器。因为,传统的工作流是业务专家的经验提炼和技术团队的功能抽象,往往一张流程图能覆盖多个业务场景。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也是和此前的技术手段有一定关系。那时候,我们需要人工来画一张张的流程图,然后发布到工作流执行的系统里。而且还会配套大量的流程测试,保障它是可用的、闭环的、符合业务场景的。所以,尽可能的希望抽象和内聚,可以减少一些技术投入的工作量和缩短业务落地的工期。

    为什么,我认为现在的流程,可以不需要选择器,其实不是不需要,而是减少选择器,以及把选择器收敛,固定到少量的“层”。因为基于我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Agentic AI的模式在评估者的配合下,自动地输出可用的工作流。而且,我们真的可以期待。

    当我们很确信时,用WorkFlow。当我们觉得或许还有更好的行动计划时,交给Agentic AI。让评估者通过量化的评价指标,来指引我们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反复迭代,走向终局。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POC验证,效果达标后再合作。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